愛上晚八點,愛上深閱讀。我是來自遼寧省實驗學校赤山校區的引讀教師——曹陽。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還真不少!
有人說源於龍圖騰崇拜;有人說是為了紀念屈原;有人說懷念伍子胥;還有的人認為五月五日是個「惡日」,端午節的活動都是為了闢邪驅惡……本期節目,我們就來了解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足智多謀的大臣叫屈原,在他的變法改革下,國家逐漸強大起來。
因此楚懷王很器重他,百姓們也都愛戴他。
可是後來,一些奸臣不斷地在楚懷王面前詆毀屈原,最終,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屈原也不再受到楚懷王的信任和賞識了。
有一年,秦國假意要和楚國議和,屈原對楚懷王說:「大王,這是秦國的陰謀,您可千萬不能去啊!」「簡直一派胡言!」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了京都郢城。
準時赴會的楚懷王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
他悔恨交加,仰天長嘆:「哎,只怪我當初沒有聽屈原大夫的話啊!」三年後,楚懷王憂鬱成疾,死在了秦國。
沒過多少年,秦軍又攻破了楚國京都。
被流放的屈原接連聽到了這些噩耗後,知道此生再也無法回到京都,頓時心如刀絞、萬念俱灰,在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沉入了汨羅江中。
聽說屈大夫投江自盡後,當地的百姓們趕緊划船撈救。
可是一直劃到了洞庭湖,也沒有找到屈原大夫屍身。
這時,有一位漁夫將粽子和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
旁邊的人看到就問:「你為什麼這樣做啊?」「這些是給魚啊蝦啊給它們吃的。它們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大夫的身體了。」還有一位老郎中不停地往江裡倒雄黃酒,一旁的人們看到了都很好奇。
老郎中回答說:「哎,我這樣做,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不讓它們去傷害屈原大夫!」後來,當地的百姓們紛紛仿效起來。
從此,楚國上上下下就將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屈原投江殉難日。
每逢這一天,楚國的百姓就會到江上賽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懷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至今。
端午食粽習俗
說到粽子,想必愛吃甜食的小朋友們已經垂涎三尺了吧!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它的由來可相當久遠了呢!
根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人們用茭白葉包黍米,製成牛角的形狀,稱其為「角黍」;用竹筒裝起來,密封后烤熟,稱其為「筒粽」。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還在糯米中添加了中藥「益智仁」,稱其為「益智粽」。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
就是在糯米中摻雜了肉類、板慄、紅棗、赤豆等等,當時的粽子還可以當做交往的禮品贈送親朋好友。
唐代選用了「白瑩如玉」上等糯米,形狀也出現了錐形和菱形。
日本的文獻就曾記載過「大唐粽子」。
唐代時期,出現了「蜜餞粽」,我們可以從大詩人蘇東坡的詩句「時於粽裡見楊梅」中找到依據。
到了元明時期,人們包粽子的材料已經變成了箬葉,後來又出現了蘆葦葉,食材的品種也更加豐富多樣,如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
一直到今天,每年的五月初五,我國民間百姓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也從我國流傳到了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真的希望端午節快快到來啊,那時我們就可以戴上美麗的五彩繩,吃上香噴噴的大粽子了!
希望大家都能弘揚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促進中外交流,為實現中國夢營造良好環境。
同學們,本期節目就要跟你說聲再見了,你想了解牛郎織女的傳奇故事嗎?
你知道「乞巧」是什麼意思嗎?那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