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寫一篇原創,
第79天。
不譁眾取寵,
說我所寫,寫我所做。
上午,戰友張先帆到陸島之星酒店找我喝茶,帶了吊伴手禮。
他神秘的告訴我,帶了魚皮花生給我吃,這不是一般的魚皮花生。吃了肯定停不下口。
我一聽立馬就拆開來品嘗。簡單說吧,有一種兒時的味道。
小時候我們最愛過年,過年的時候,魚皮花生和蘭花根是必配的茶點。記得過年那個時候,我跟著父母親去走親訪友,最喜歡穿的新衣服是口袋大大的,口袋多多的。因為這樣每到一家,都可以裝一些零食。
水果我是不愛裝的。因為水果幾粒就把口袋給撐滿了。然後,我最喜歡裝的就是魚皮花生,還有一些瓜子啊等等。
上衣和褲子有四個口袋,裝滿後,我就跑到沒有人的角落,把這些東西裝到另外一個塑膠袋裡面,藏好,一般是是藏在菜地邊或者豬圈的牆頭上,因為這兩個地方過年過節沒什麼人光顧,比較不會被人發現。
然後又等到四個口袋裝滿了再倒回來盤到塑膠袋裡。結果這個塑膠袋就像個大雜燴一樣,魚皮花生、瓜子、糖果、餅乾等等。以前對錢沒有感覺,大人們經常會包一個紅包,壓歲錢什麼的給我。我能拒絕就拒絕掉,我的注意力都在糖果和魚皮花生上面。
後來這十幾年來,對於這些零食和小食品,已經完全不感興趣了。主要是是怕熱,吃多了身體受不了。現在回想過去,怕這怕那,也就少了很多樂趣。
戰友老張說,這個是廈門蓮花鎮生產的,沒有放任何添加劑,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唔的時候,還是指定供應商,牛逼的很。難怪味道這麼厚道。
我此時此刻就是邊碼字,邊吃著魚皮花生。
魚皮花生是怎麼來的?魚皮花生其實是廈門四大名小食品之一。口感香鬱酥脆、鹹中帶甜的風味;而且,花生仁與外殼不粘不黏、搖而有聲,如琵琶音,廈門閩南腔「琵琶」與「魚皮」諧音,故又稱琵琶花生。
魚皮花生年帶有多久遠了?不得而知。經了解,製作之前,需要對花生仁、糕粉、白糖、麵粉等主要原料進行認真篩選、測定、加工。生產過程中還得考慮氣候、季節的影響。所以,上等的魚皮花生成品均勻、顆粒飽滿、狀若珍珠、獨具特色。它的原料:帶衣生花生仁、麵粉、赤砂糖。輔料:分4種搭配方法,亦可按需要自行調配。1:麥芽糖、菜油、醬油。2:蛋漿、南乳、醬油、色素、食用石蠟。3:鹽、味精、五香粉、醬油、色素。4:魚露、色素。純鹼備用。
不要以為我把配方無條件都告訴你了,你就可以炮製。其實沒那麼簡單。不信你試試看看你能不能做出你魚皮花生。如果做得出,我王姓可以倒過來。呵呵!
感悟活著的價值
追求真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