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忌口?別再被「發物」嚇到了

2020-12-22 中國科普博覽官方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繆子文化 王曉澤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要說外科醫生給病人做完手術後一定會被問到的問題,那必然是「有什麼忌口?」,我們一直被灌輸蘑菇、魚、海鮮類的東西是發物、不利於傷口癒合的觀念,那麼術後忌口究竟有否科學依據?手術後,又應該怎麼吃呢?

圖片來源網絡

「發物」的傳說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江山後為了坐穩龍椅,開始大肆屠殺功臣。開國第一功臣徐達雖倖免於難,卻成了朱元璋心頭之患。後來徐達身體患病,後背長了一個大膿瘡。朱太祖聽聞徐達不可食用發物,便令太醫給徐達送去一隻肥溜溜的蒸鵝。最後徐達因為食用了發物,膿瘡擴散、加重,不治而亡。

圖片來源網絡

這當然是一個不靠譜的傳說,但足以看出「發物」觀念之根深蒂固。民間也有 「吃藥不忌口,壞了大夫手」的諺語。那麼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道理呢?

「發物」到底是什麼?

在民間定義中,發物是指具有刺激性、容易誘發某些疾病或加重已有疾病的食物。比如有些人認為,魚蝦是發物,病人吃了傷口不容易癒合;有些人認為羊肉狗肉是發物,吃多容易上火;還有些人認為辣椒,蔥蒜等也是發物,吃了容易引發腸胃問題。而各個地區,甚至同一地區的人對發物的定義也是五花八門。要是真寫一本綜合全國各地發物大全,可能就沒有什麼不是發物了。

圖片來源網絡

仔細分析會發現民間發物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刺激性的食物,比較典型的比如說辣椒、蔥、蒜等;還有一類屬於高蛋白,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蛋,海鮮,牛羊肉則屬於這一類。重大疾病手術後忌食發物是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不可否認某些特定人群在食用某些食物時確實要加以控制,可是傷口癒合時真的不能吃所謂的發物嗎?

發物影響術後傷口癒合是不科學的模糊認識

我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認識,並不是這些食物真的有什麼問題,也不是這些食物遇到特定的人就會產生神奇的變化。實際上是由於早年科學技術不發達,對很多現象沒有正確的認識,被錯誤的總結成了生活經驗並流傳了下來。

如很多海鮮被歸結為發物,主要原因就是海鮮過敏。海鮮是高蛋白食物並且很多蛋白是人類自身不具有的,因此很容易被人體的免疫系統誤認為外來入侵者從而引起過敏反應,如皮膚瘙癢,風疹團等,少部分人還可能拉肚子甚至發生過敏性休克等。

如果海鮮過敏,不管手術不手術,都是不能食用的。但是對於海鮮不過敏的人來講,手術後食用海鮮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相反,海鮮中的高蛋白也是人體傷口修復必須的,是可以加快傷口癒合的。

圖片來源網絡

至於像辣椒,大蒜等具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本身也是因人而異。術後病人身體承受能力差,或者睡眠不好,腸胃不適等,食用辣椒等辛辣食物可能會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但如果術後腸胃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可以按平常習慣吃,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傷口的癒合受什麼影響?

重大外傷或者大手術後的我們的身體處於應激狀態,機體以分解代謝為主,病人也很虛弱,我們要想採取正確的措施加快傷口的癒合和身體的復原,首先應該明白傷口癒合是由什麼決定的。

1. 年齡是影響傷口癒合的主要因素

組織的再生能力隨年齡的增長而減退,加之血管硬化等使得局部血液供應減少,而且皮膚成纖維細胞的增值能力隨著年齡增大而降低,致使傷口癒合的過程延遲,甚至不癒合。

此外,老年人雌激素分泌減少,而雌激素也是傷口修復的主要調節物。所以老年人的傷口癒合速度要遠遠慢於年輕人。這也是為什麼,面對很多年齡過高的人,醫生都會非常謹慎的選擇是否手術。

2. 營養的供給對傷口癒合也十分重要

經歷過較大手術後的人身體經歷很大創傷,身體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來修復傷口。已有研究表明,消瘦患者手術後短時間內體重損失大於10%將明顯增加傷口併發症的機率。毋庸置疑,補充營養物質是非常必要的,那麼我們到底應該了補充些什麼呢?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果病人蛋白質攝入不足,尤其是含硫胺基酸缺乏時,常會導致組織細胞再生不良或者生長緩慢。傷口的修復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從這角度上來講,那些所謂的發物如蛋類,羊肉,豬頭肉,鵝肉等都是很好的進補品;此外,如果沒有海鮮過敏的情況,魚蝦蟹等都是高蛋白食物,也可以放心大膽食用,對傷口的修復大有裨益。

圖片來源網絡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饅頭、麵條、米飯等。我們知道碳水化合物主要負責為我們提供足夠的能量並維持一定的血糖濃度,這對於細胞的增殖非常必要。

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維生素B1 具有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維生素C是蛋白膠原合成所必須的物質,維生素A是糖蛋白和蛋白多糖合成的必需物質。由於傷口代謝增加,維生素消耗增多,特別是禁食或者進食量較少的患者,容易發生維生素缺乏而影響創傷修復。

水果蔬菜等都富含豐富的維生素,適當的吃水果蔬菜也能加快傷口的癒合。

富含微量元素,主要是富含鋅元素的食物:鋅在蛋白質和成和成纖維細胞及上皮細胞增殖中起重要的作用。鋅的缺乏可以導致傷口癒合的延遲。富含鋅元素的食物主要是一些動物性食品比如瘦肉、豬肝、魚類、蛋黃、牡蠣等。

圖片來源網絡

3. 如果身患糖尿病傷口癒合也會比較慢。

高血糖會使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局部血流量減少,血氧供應不足,從而延誤傷口癒合。此外,其他全身性疾病。變態反應性疾病或者愛滋病等,一方面可以使機體免疫功能受損,另一方面影響傷口營養的供給,也會影響傷口的癒合。

4. 吸菸、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會減慢傷口的癒合。

香菸中的尼古丁可使小動脈收縮,血流減慢,增加血小板黏附,形成血栓,堵塞微循環。同時吸菸還可導致血液循環系統中一氧化碳含量增加,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降低了氧的運輸能力。

大量飲酒可引起肝功能,消化功能受損,影響維生素的吸收,長期酗酒可能引起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也可減緩傷口的癒合。

5. 心理因素

適度的心裡應激反應或有助於調動集體免疫系統的功能,但若心理反應過於激烈或長期心理壓抑,緊張焦慮,則會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心裡應激可導致免疫系統發生調節異常,細胞免疫反應下調引起傷口恢復減慢。

6. 注意傷口不要感染

傷口發生感染時,炎症加劇,滲出物很多,可能加重感染。

圖片來源網絡

理智看待所謂「發物」,走出術後忌口誤區

較輕的淺表外傷對全身的影響微乎其微,癒合時並不需要動員很多的營養儲備,所以這種外傷不必刻意追求高營養。重大外傷或者大手術後的病人傷口的癒合需要動員大量的營養儲備,此時應該給患者補充足夠的營養,尤其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即便患者因為病情所限不能進食,醫生也會對此類患者靜脈補充高營養液。

此外,針對那些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等,如果病人的腸胃沒有不適,並不排斥適量攝入。發物的神秘源自於傳統中醫理論中對食物進行「性味歸經」的感性認識,並沒有科學證據證明其對於傷口癒合存在影響。實際上,現代醫學的臨床實踐並不支持忌食發物的觀點。隨著人們對食物進行了科學分析,對食物的成分了解較為透徹,發物影響傷口癒合的固有觀念必然會逐漸淡化。

那麼,術後進補還有哪些需要引起重視或者予以糾正的誤區呢?

1. 不要迷戀湯類

中國人認為湯乃大補,但實際上,乳白色的湯看起來很有營養,很補的樣子,其實是乳化的脂肪、調味料、嘌呤、少量的胺基酸等等,真正的蛋白質還是都在肉裡,所以與其喝含有大量脂肪的湯,不如選擇吃肉。

2. 少進補一些平日沒有吃過的食物

如果食物會引起過敏,無疑應該避免攝入。但是食物過敏一般只出現於很少接觸的食物。如果平常經常吃的,引起過敏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因此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手術後不要亂進補,平常吃什麼,保持這些菜單就好。亂補一些平常很少接觸到的食物,反而會加大過敏的風險。

3. 嚴格遵醫囑

每種手術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針對不同部位的手術,需要注意的情況也不一而足。比如腹部胃腸類手術,醫生術後都會告訴家屬不要吃東西喝水。很多病人或家屬會擔心營養跟不上。實際上病人的營養需求醫生會通過靜脈輸液來補充了。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常見「發物」一覽表,生病時該怎麼忌口終於清楚了
    容易誘發某些舊病或加重現有疾病的食物統稱為「發物」。「發物」具有激蕩人體氣血的作用,容易導致人體氣血失常,使疾病惡化或反覆發作,通常泛指辛辣、燥熱、生冷、肥甘厚味的食物,具體分為以下幾類。動風發物豬頭肉、公雞肉、鵝肉、海鮮類食物等。吃後容易誘發皮膚病,還可能造成頭暈目眩、手足心熱,嚴重時引發中風、驚厥等症狀。
  • 忌口的發物究竟有哪些?
    忌口的發物究竟有哪些? 服用中藥的人都知道,喝藥前大夫會提醒,不要吃辛辣刺激的發物,對藥效不好,對身體不好。也有一些做了手術或者體質容易過敏的人,大夫同樣會建議,飲食上要注意一些發物。 發物為何物?都有哪些?
  • 「發物」包括什麼,生病後需要忌口發物嗎?
    很多人都聽過,但卻不了解發物到底是什麼,只是會問醫生都能吃什麼,然後在生病期間只吃這幾樣。那麼發物都有哪些?生病後都需要忌口,不能吃發物嗎?下面將帶大家詳細的了解一下發物。首先先確定一下什麼是發物。發物最官方的說法是指富含很多營養,以及對人體有刺激性的食物,其中也包含著食用後容易使病情加重,或是產生一些不良反應的食物。
  • 發物是什麼?以小兒咳嗽忌口為例
    嗯,親們凌晨發來需求,蔣博繼續有求必應,今天來談談發物!小兒按摩業內有句話:推拿不忌口,累斷推拿手!其實就是在說忌口對於孩子疾病恢復的重要性,忌口指的就是忌食一些發物,那是什麼是發物呢?「發物」的範圍很廣,孩子處在不同疾病情況下,需要忌口的思路也各有不同,以咳嗽為例: · 寒涼食物 · 咳嗽時不宜吃冷飲或冷凍飲料,中醫認為「形寒飲冷則傷肺」,就是說身體一旦受了寒,飲入寒涼之品,均可傷及人體的肺臟,而咳嗽多因肺部疾患引發的肺氣不宣、肺氣上逆所致。此時如飲食仍過涼,就容易造成肺氣閉塞,症狀加重,日久不愈。
  • 吃「發物」勾舊病,什麼是發物?體內有結節,要忌口哪些發物?
    作為中國人,對「發物」這兩個字絕對是不陌生的,小時候可能沒少被的家中長輩提醒說,生病時不能吃發物。長大成人後,當身體出現不舒服的時候,有時候大夫還會告誡我們說,不要吃發物。很多人經常聽發物這個概念,但是具體什麼是發物,還不是很清楚,到底什麼是發物?不妨來了解下。
  • 吃藥忌口忌「發物」 但發物都有啥
    原標題:吃藥忌口忌「發物」 但發物都有啥   俗話說「吃藥不忌口,醫生跟著走」,其中忌口是指在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對於疾病飲食禁忌,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詞,叫「發物」。但是發物究竟是指什麼,相信很多人還不清楚。
  • 得癌後,不能再吃豬牛羊等「發物」?醫生:真正要忌口的是三物
    對於癌症患者來說,日常飲食對於治療結果的影響是比較大的,不少患者都知道生病了不能吃「發物」,認為得了癌之後,像豬肉、羊肉、牛肉、雞肉等發物就不能吃,若是吃了,容易加重病情或者導致癌症復發。得癌後,不能再吃豬牛羊等「發物」嗎?
  • 善食坊丨忌口的發物究竟有哪些?
    忌口的發物究竟有哪些?服用中藥的人都知道,喝藥前大夫會提醒,不要吃辛辣刺激的發物,對藥效不好,對身體不好。也有一些做了手術或者體質容易過敏的人,大夫同樣會建議,飲食上要注意一些發物。發物為何物?都有哪些?採訪中,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消化科主任劉俊宏說,傳統上「發物」是指具有加重疾病變化的特點,特別是指能誘發舊病宿疾的食物。古代醫家把疾病應忌口的飲食分為六類,即生冷、黏滑、油膩、腥羶、辛辣、發物。飲食中了解發物,認識發物,對健康養生有一定的益處。劉俊宏,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 癌症病人要不要忌口呢?「發物」也能吃?
    忌口問題常常讓癌症病人很擔心,生怕吃得不對會導致腫瘤復發,那麼,癌症病人到底要不要忌口呢?病人的具體情況不一樣,不能說不需要忌口,也不能這也忌、那也忌的,要根據病人的病情、營養狀態以及合併症等情況而考慮要忌不忌口?忌口哪些東西?
  • 做手術後不能吃發物?術後5個飲食禁忌要避免
    原標題:做手術後不能吃發物?術後5個飲食禁忌要避免   很多人在對於做完手術以後不可以吃什,這個問題上了解得都非常的籠統,都知道不可以吃辛辣的食物,但是在手術以後具體不可以吃什麼,不少人就答不對了。下面就讓我們根據這些問題展開探討。   為什麼做手術後不能吃的發物?
  • 「發物」的道理你不懂!但是,忌口太多行不行?
    比如,有人說鵝是水中遊的動物,性寒,術後病人不宜食用,容易「發」,雞就可以,陸地上跑的麼,不性寒。想,仔細想,是不是這麼一回事?想破了天,也沒有想明白,都是禽類哪裡就不一樣了?哪些東西能吃?哪些東西不能吃?也是許多腫瘤患者最為關心的事情之一!吃的不對惹「發」腫瘤就不好了麼。
  • 手術後要不要忌口?哪些「發物」不能吃?看營養科醫生怎麼說
    每次手術結束之後,或病人出院時,都會被問及同樣的問題:「王教授,平日裡有啥要忌口?又有哪些是不能吃的?」而我老師幾乎都是同樣的回答:「除了老鼠藥,其他都可以吃!」這樣的回答,老師也因此被投訴過不少次,可這並沒有改變和病人交流的方式。
  • 癌症患者能不能吃發物?哪些食物需要忌口?吃什麼好?
    對於發物這個概念,其實不論在中醫還是西醫上,都沒有明確的說法,只是吃了發物容易加重病情,或舊疾重發,但沒有絕對的發物。對於不同身體情況的人,需要忌口的食物是不一樣的,癌症患者不需要嚴格忌口發物。對於癌症患者而言,保證充足的營養,增強免疫力,對抗腫瘤,對延長壽命有積極作用。
  • 老人常說不能吃「發物」?超全「發物」清單,趕緊收藏!
    當食物對病/術後調整康復不利時要忌口大病初癒,消化力弱,正氣未復,飲食失當,可使病情反覆或變生他疾,患者應當清淡飲食,避免接觸辛辣刺激性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導致切口周圍血液循環加快,可能會刺激瘢痕組織的增生。
  • 生病時醫生要求忌口的發物,和中醫裡的發物,是一樣的嗎?
    目前很多人在生病去醫院診治的時候,醫生會提醒說:「病情沒恢復之前不要吃發物。」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發物是什麼,但是卻知道中醫裡也有發物這種說法,其實這兩種說法中說的發物是一樣的。如果在生病期間進食了這些發物,就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刺激,從而不利於病情的恢復,甚至可能會導致病情出現加重的現象。
  • 生病忌口只能喝白粥,「發物」到底什麼東西?有沒有科學依據?
    生病以後會有忌口,這是公認的事實,中西醫中都有明確記載,但「發物」這個概念一直沒有明確規定,甚至都沒有一個合理的說法和清單,從而導致萬物皆可是發物,很多人在生病後忌口只能喝白粥了,那「發物」到底是什麼?
  • 術後大補的這些「坑」你踩了嗎?
    手術是癌症治療中的重要手段,術後大補更是傳統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理念。所以我總會被問到,病人在手術之後,該吃點什麼補身體呢? 坑NO.2 術後盲目忌口 做手術後,很多患者耳邊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發物的忌口經驗分享,禽肉、畜肉、魚蝦、蛋奶都被冠上「發物」的名號,通通是需要忌口的食物。
  • 生病了,就不能吃「發物」嗎?一張發物清單,教你學會吃
    生病時,家人們總會說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這是發物,吃了病情會加重的。小時候不懂,長大了就知道了,發物原來是指營養很豐富,會刺激身體的食物,老一輩都會認為這些會影響病情的痊癒,所以要求飲食清淡,不能吃發物。但是,發物都有哪些?生病時真的不能吃嗎?我們可以了解了解。
  • 有傷口、手術後能不能吃「發物」?
    「發物」這個令人熟悉又陌生的詞就經常在老一輩的嘴裡出現,做完手術有傷口不能吃「發物」,會留疤;身上起疹子不能吃「發物」,會使疹子更嚴重......這個口口相傳的「發物」到底為何物? 「發物」需要忌口嗎 事實上,大部分的食物是不會引起疾病的,只有當人的體質處於某種特殊的狀態(易過敏體質、服用了某些藥物使機體內環境不穩定時等),或患有某些疾病時,食用平時沒反應的食物才會誘發疾病,這才有了「發物」一說。
  • 「發物」到底是什麼?真的不能吃嗎?
    老中醫們會時常叮囑病人忌口什麼什麼食物,否則會加重病情拖延病癒的時間,尤其是手術後的病人,那忌口的食物就更多了。 而古代,由於交通不發達,新鮮食物的運輸和保存更是與現代無法比較,海鮮類的食物從海上捕撈後,而通過運輸、販賣再到平常百姓家中時,已經相隔十幾日甚至更長的時間,加上當時的食物保鮮和烹調水平有限,再新鮮的海鮮也已經是臭魚爛蝦了,而這些近乎變質的海洋物進入正常人的肚中,都有食物中毒或是得病的可能性,更不用說是過敏體質和體質虛弱的人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