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教學傳奇:我的巴士我的巴

2020-09-09 廈門鄭啟五



行至《新實用漢語》第一冊第七課,路遇一個攔道的生字「巴」,編課本的書生之所以讓這個索然無味的「巴」早早跳將出來,純粹是為了照顧「爸爸」,遷就它部首的構成,當然潛伏在「父」字下的「巴」還為「爸」字的發音起到了某種暗示的功用。

但一個「巴」就這樣「乾巴巴」地草草了結,這不是我鄭啟五的講課風格,也似乎與《新實用漢語》的「新實用」有明顯的落差,再說一班土耳其的大學子不是本科的才子,就是研究生中的佼佼,怎麼說也有些閒置了人家智商的容量。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大大咧咧開出我的探索號「巴士」,此時此刻我才發現在漢語中的「巴士」與bus的原聲有多麼地接近,如果沒記錯,這個音譯詞是早年從香港原裝進口的,當時似乎還覺得它帶有殖民地色彩呢,大浪淘沙,可見音韻的契合才是硬道理!當我在黑板上寫出「巴士」並念出聲時,競有半班的學生不約而同下意識地隨即說出了意思,心有靈犀,無師自通!

儘管初來乍到,但我已經發現土耳其語裡的不少外來語與英語原型很接近,比如「警察polis」,比如「護照pasaport」,比如「計程車taksi」都與英語貌合神似,發音也套近乎,一猜就猜個八九不離十的。我由此講到了中土兩種文字在接受外來語詞上的異同,當然是土語更划算一些,呵呵,鬼使神差,我居然首次嘗試了中英土三語教學,味道不錯的「三明治」。僅僅點到為止,因為我的土語囊中羞澀,而他們目前可憐巴巴不足百個的漢字庫存中就暫時還沒有這個「士」字,只有與其很相似的「土」字,這樣又不得不乘機介紹一下漢字書寫中筆劃長短的重要,並揚言如果把「土耳其」寫成「士耳其」將鑄成大錯,而這樣的大錯僅僅是因為弄錯了區區「一」劃罷了,何其冤啊。

扯遠了,打住,拉回我的「巴士」上來,和盤端出他們很熟悉很喜歡的三個神妙漢字「大、中、小」,然後分別與「巴」聯姻,結果信手就組裝出三種不同規格的交通工具,啊,多麼輕巧,一下就賺了三個常用的漢語語詞。我開始描繪自己上「北賽普勒斯」講學歸來的打車經過,乘機場專線「大巴」到aslt(「汽車站」我僅有的幾個土語單詞之一),然後在那裡的路口攔截過路的「中巴」和「小巴」,說得繪聲繪色,「巴巴巴」地把男女學生一個個逗得喜笑顏開,看來他們和他的中國老師一樣,都是社會上艱辛的「無車族」,都是常年躋身大小「巴士」的書包客。

最後言歸正傳,重複一下起點站上的「爸爸」,呵呵,了不起啊,這半個「爸」字跑遍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馬路,包括中國和土耳其這兩個偉大的國家,我雙手攤開,動情地宣布: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緊緊地擁抱這個「巴」吧!全班男女為之雀躍,大鼓其掌,我的這些土耳其最高學歷的「小學生」們在一個動感十足的「巴」字上滿載而歸。

我駕駛我的「巴士」前行在安卡拉多坡的山城路道上,天氣很好,視野很好,於是吹起了口哨,眼前浮起起多年前看過的一部港片《巴士奇遇結良緣》……

相關焦點

  • 我親歷的對外漢語教師培訓
    一日在新浪博客中遨遊,無意之間闖入了「對外漢語教師之家」博客,並從那裡連結到「中國語言資源開發應用中心」網站了解到研修院四月的春季培訓班課程。在與中心老師簡短的網上交流後,我決定參加研修院的培訓。      離開祖國已經快10年了,這期間在與他國公民交往的過程中,我總有自己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缺乏深度了解的感受。
  • 京師環宇學員在美國:我的對外漢語教學之旅
    參賽宣言: 對外漢語實習 傳播文化 展示美好的自己   我於北京時間3月9日凌晨,美國時間3月8日上午10點順利抵達美國西雅圖機場,到達了homestay家。      對外漢語教學實習項目讓我在收穫對外漢語教學寶貴經驗的同時也收穫和太多的感動。
  • 對外漢語教學能力考試大綱解讀:對外漢語教學概論部分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部分)  中國語言資源開發應用中心與國際漢語教育學會共同舉行的「國際漢語教師執業能力考試」於2008年通過教育部評審,是目前唯一權威的對外漢語教學能力考試。  第一部分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  一 重點概念:母語 第一語言 目的語 中介語 媒介語 教學法流派 交際能力   二 基本問題:  1母語文與對外漢語教學的異同;  2.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特點;  3.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  4.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原則;  5.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
  • PAT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助力對外漢語教學
    而對外漢語專業早在2000年出就已經出現在了各大校園當中,申請對外漢語專業成為了一種趨勢。但在開始的時候很多畢業生在畢業之後不能良好的勝任對外漢語教師的崗位,一方面有些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系統存在較大漏洞,更重要的是在實踐教學中體現出的問題。
  • 《一個對外漢語教師的手記》:展示漢語教學別樣風採
    對外漢語教師劉志剛把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奇聞趣事和學生作業記錄了下來,經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編輯,以《一個對外漢語教師的手記》之名出版。這既是一本圖文並茂的對外漢語教學手記,也是一份溫情滿滿的校園回憶錄。9個班級的教學回顧和17名外國學生的個人特寫交織成了一個博大精深而又妙趣橫生的漢語小世界。  書中有讓人捧腹的課堂對話,有外國學生造出來的奇文佳句,還有來自世界各地小夥伴們的深情互動。
  • 漢語對外教學也有了「900句」
    本報北京8月30日電(記者邢宇皓)「《英語900句》是我和我身邊很多朋友學習英語的良師益友」,與很多中國人一樣,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對《英語900句》在英語教學啟蒙中的作用記憶猶新。話鋒一轉,他表示,「希望用五到十年的時間,也能把《漢語900句》打造成漢語對外教學的經典教材」。
  • 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簡介
    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簡介     對外漢語教學是國家和民族的事業,是國家改革開放大局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我國第一個專門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機構。1952年,根據政府間協議,著名語言學家朱德熙等人首次赴保加利亞教授漢語,這是解放後我國向海外派遣教師教授漢語的開始。此後,我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為了發展對外漢語教學事業,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1961-1964年,國家專門培養了四屆出國漢語儲備師資。這些教師成為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堅力量。
  • 對外漢語就職經驗分享-我的漢教之路
    小編有話說考了國際漢語教師證書後有什麼用?如果考完證書我不想(或不能)出國教漢語,還可以做什麼兼職?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不少小夥伴後臺留言問我一些關於對外漢語教學和行業相關的問題,我相信這篇文章也許可以給你們一些答案。
  • 情境教學,架起對外漢語教學的橋梁
    來源:神州學人  作者:李革   作為在國內公立學校從事多年語文教學的教師,近年來有幸受學校委派先後兩次到印度尼西亞金光國際學校開展國際少兒漢語教學。初來印尼,我對自己做好漢語教學工作抱有很大信心,但幾堂課下來,面對孩子們茫然的眼神,我知道若失去空杯心態,原來的優勢就會變成禁錮發展的劣勢。
  • 從「對外漢語教學」到「漢語國際教育」
    在王力、呂叔湘等老一輩語言學家的共同推動下,1983年「中國教育學會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宣告成立,標誌著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正式創立。到20世紀80年代末,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體系可以說基本構建完成,並取得了四個方面的重要進展。    一是教學理念的創新與學科建設的發展。
  • 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史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得語言之一,漢語作為 第二語言教學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漢代一些少數民族就派人來長安學習漢語和漢族文化,一些國家也向我國派遣了留學生。這應該看作是最早的對外漢語教學。唐代國力強盛,經濟、文化、教育發達,是我國古代培養外國留學生的鼎盛時期。
  • 分享:對外漢語教學之商務漢語教學
    商務漢語是對外漢語教學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類別。在做學生的時候,對商務漢語的概念還是電視劇裡外企高管所需要的那些詞和句子。那時候,一直認為得教他們「高,大,上」的金融相關詞彙,談判用語等等。現實是:對商務漢語有需求的學生其實大部分不是高管,很多就是職場普通職員。他們中很多學習漢語的動機之一也是為了以後能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添磚加瓦。所以,很多想當然的教學內容,他們根本用不到。
  • 李宇明:語言學習需求與對外漢語教學
    ④二十多年來,來華留學生人數、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建設和師資隊伍培養、與海外漢語教學界的合作等等,都有了長足進展,以至於" 對外漢語教學"這一概念已經涵蓋不了它所開拓的這番事業。⑤如何發展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學界已是高見疊呈,比如,提出應把對外漢語教學作為漢語國際傳播和 國家和平發展的重要措施;注意世界華人社會的語言溝通,合理解決漢字教學中的簡繁體問題,形成漢語國際傳播的合力等等。
  • 梧州對外漢語教師培訓 讓漢文化教學走向專業
    梧州對外漢語教師培訓讓漢文化教學走向專業關於「漢語熱」的新聞不斷,這讓我深深覺的如今教外國人學習中文是個非常有前景且有意義的工作,因此我選擇參加對外漢語教師培訓來學習教學技能。在學習期間,我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如漢語基礎知識,傳統文化歷史還有實踐教學方法,結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了朋友圈。那麼是什麼理由讓我參加這裡的對外漢語教師培訓呢?
  • 從"精英"走向"大眾" 江西加快對外漢語教學步伐
    我(江西)省在國外的第四所孔子學院籌建之後,已有兩所大學取得授權,開設考點及開展對外漢語教師資格培訓,這將推動我(江西)省對外漢語教學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據了解,目前全省已經取得對外漢語教師資格的不到500人。
  • 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發展介紹
    ● 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第一篇論文是周祖謨教授的《教非漢族學生學習漢語的一些問題》,刊載於《中國語文》1952年第7期。● 1958年,由北京大學編寫的國內第一本對外漢語教材《漢語教科書》(俄語譯釋本)在時代出版社出版。截至目前,我國共出版對外漢語教材教輔1000餘種。
  • 「因材施教」助力對外漢語教學起飛
    「如果你想領先別人,就學漢語吧!」這是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對全球「漢語熱」的獨到解釋。在孔子學院學習漢語的墨西哥小夥兒馬丁內斯對記者真誠道白:「我為什麼學習中文?因為我愛上了一個中國姑娘,我愛中國,我想成為中國文化傳播大使。」
  • 對外漢語教學之路上,有我有你就不孤單
    說到「語法教學」,這是個很大的話題。今天我就以兩個例子為例,跟大家來談談在講語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點。有關其他重點語法、句型、詞彙的講解,日後我會繼續在這個論壇或者我自己的專欄中跟大家分享。首先,我想談談教句型的問題。比如:「昨天我加班加到夜裡才回家。」
  • 愛情讓我成為對外漢語教師 飛往澳洲教中文
    沒有說是怕我不想去澳洲。我一直以來也有當老師的夢想,這樣就沒有了後顧之憂。  說幹就幹,在對比了多家機構的教學特色、面授學員情況、培訓教程和認證資格等情況後,他為我選擇了瑪瑞歐教育IMCPI對外漢語學校。
  • 歷史女富豪巴清:比我有錢的沒我傳奇,比我傳奇的沒我有錢
    ;可見巴清在當時的影響力。巴清劇照巴清的傳奇巴清並不是白手起家,她的丈夫家族世代從事「丹穴業(可以提煉水銀的礦)」,巴清嫁過去之後,丈夫不久就死了,巴清並沒有改嫁,而是以女子身份扛起了家族大業據後世學者統計,巴清所在的枳邑(今重慶)人口當時大約五萬人,而在巴清那裡從事職業的人就大約佔了當時枳邑人的五分之一,其中大部分是私人軍隊。巴清產業最鼎盛時期「僮僕千人,依附者上萬」,雖然巴清也經歷了秦始皇重農抑商,但是產業並受到太大的打擊。巴清的產業主要是開產丹砂,加工製作為水銀,秦始皇陵墓中一百噸的水銀主要的提供者就是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