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中國軍隊,為何能將歐洲不待見的「盒子炮」,玩得大放異彩

2020-12-11 騰訊網

抗日劇裡有很多這樣的場景,八路軍將領們指揮戰役,或者一言不合要動武時,通常會掏出一把帶個盒子的槍,槍管細長、盒子方方正正,外形頗為奇特。

電視劇情節暫且不論,畢竟咱們腦洞都沒編劇大,但這槍倒是真的,就是鼎鼎大名的盒子炮。

介紹一下,盒子炮的正式稱呼是毛瑟軍用手槍1896年式,也叫駁殼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研發者是德國武器研製專家費德勒兄弟,生產者則是二戰時期德國著名的軍工企業毛瑟兵工廠。

該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1896年正式投入生產。因其槍套是一個木盒,中國軍民很形象地叫它盒子炮或匣子槍,如果配備20發彈夾,則稱其為大肚匣子。

這款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的優點。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至150米。單發、連發都行。

可以說在那個時代,盒子炮挺先進的。毛瑟廠對其寄予厚望,想要得到軍方正式合約,但可惜的是,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盒子炮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盒子炮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

注意,不是沒有使用,而是不將其納入制式武器的體系。為啥?因為盒子炮有幾個很明顯的缺點。

一是價格高,二是不長不短,裝備歐洲軍隊當手槍則尺寸太大,作為衝鋒鎗又不易控制槍口上跳。

而且全自動射擊前,需要將木製槍匣組合到槍身上作為槍託,以控制槍口上跳,操作複雜。如果不組合槍託,有效射程只有25至50米,那就不是指哪打哪,而是打哪指哪,全憑運氣。

但那時的中國軍隊卻對其極為青睞,很多北洋軍閥都給自己的部隊配備盒子炮,抗日時期也一樣,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喜歡裝備這種槍枝。

在歐洲不受待見的盒子炮,為何到了中國卻能大放異彩呢?

一方面是歷史原因。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國力孱弱、軍閥混戰,還有各國侵略者虎視眈眈。為限制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西方對中國出口的軍火是有限制的,但盒子炮因為不是各國的制式武器,不在此列。

於是,盒子炮自然而然成為各派武裝勢力的首選,全都大量裝備。抗日英雄楊靖宇殉國時,身上就帶了三把盒子炮。馮玉祥甚至用盒子炮裝備了一個手槍旅,該旅每人兩把盒子炮、一把大刀。

另一方面是技術原因。

前面說過,盒子炮存在幾個問題,最嚴重的是槍口容易上跳,這也是西方各國不用盒子炮為制式武器的主要因素。但這個問題,被中國軍隊完美解決了,還轉化為全自動速射的掃射優勢。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槍手右手持握盒子炮,將槍機扳至速射檔,手心向上舉槍,伸向左前方扣動扳機,槍口的上跳作用使盒子炮從槍手左前方掃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舉槍時從右前方掃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槍時則完全相反。

咱們不是行家,不懂其原理。只需知道,盒子炮的缺點通過這種方式轉為了優點。中國人的智慧在此體現無遺,真心說句佩服。

至於價格,的確是高了點,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盒子炮價格約為25美元一支,折合約83法幣。這25美元的購買力很大,在美國可以買到400斤牛肉,在中國可以買到1頭半黃牛。因而不是所有武裝勢力都購買得起。

不過,和別的威力更大的武器比起來,盒子炮還算是中國軍隊能夠承受的範圍,至少比衝鋒鎗便宜。後來從蘇聯進口的捷格加廖夫輕機槍,1架能買10支盒子炮。

而且價格的問題,也有解決的辦法,山寨!

據統計,中國戰場上大約有70萬支毛瑟手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仿造的。也不只中國仿,各國都仿,比如西班牙。有資料顯示,漢陽兵工廠、鞏縣兵工廠、大沽造船所、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重慶武器修理所、衡陽軍械局等單位都仿造過盒子炮。

神奇的是,資料中說河北、河南、四川等地有些一至數人的私人小團夥,也會仿製這種槍,還是手工打造,顧客一般是地方豪強大戶,或者小股軍隊土匪。

當然,這麼造出來的「盒子炮」,質量是不保證的,表面都處理得比較粗糙,既不中看也不中用,打多了就會出問題。但是,後來很多抗日隊伍,就是用著類似的武器,把侵略者趕出了國土。

總之,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喜歡盒子炮,是因為那已經是當時最好的選擇。而盒子炮,也成為中國抗戰軍民極有感情的一種武器,幾乎貫穿了中國近代戰爭史。

相關焦點

  • 抗戰中我軍4支「國產」手槍:第1支叫盒子炮,第3支很罕見!
    1.毛瑟手槍:說到毛瑟手槍,大夥都很熟悉了,在抗日戰爭年代,它是我軍用來抵抗日軍侵略最多的槍械之一,說它是抗戰大功臣一點也不誇張。在中國,毛瑟手槍也被老百姓稱為駁殼槍、盒子炮、大境面,它從民國時期就已經稱為軍隊中的主力槍械;因為從德國原裝進口的駁殼槍非常的昂貴,為了滿足軍隊的需求,故而我國很多地方的兵工廠也開始大量仿製毛瑟手槍。
  • 抗戰時中國有好幾億人口,為何軍隊卻只有幾百萬
    不過雖然兩國都在拼命的爆兵,但中國軍隊數量始終維持在400-500萬,巔峰時期也不過540萬,而日本軍隊數量卻高達700多萬,軍隊數量遠遠超過中國。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抗戰時中國有好幾億人口,為何軍隊只有幾百萬,還沒有7000多萬人口的日本多?第一,中國雖然人口數量多,但幾乎全是樸實的農民。
  • 日本槍迷魔改的盒子炮,瞄鏡、消音器、伸縮槍託,老古董變戰術大槍
    毛瑟C96手槍,德國經典武器,國內一般稱為盒子炮、二十響、快慢機或鏡面匣子,從民國創立到軍閥混戰,再到抗日戰爭,盒子炮都是中國軍隊最主要的制式手槍之一,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 川軍踏草鞋背大刀抗戰 煙杆上標"不除日寇不回鄉"
    抗戰時,在煙杆上也標識:「中華男兒上戰場打日寇」,「旌旗一片立功勞,萬馬軍中赴戰場,馬上官長傳下令,不除日寇不回鄉」。菸袋上也寫著「收復失地」。  據報導,在抗戰期間,中國軍隊裝備主要有「七九」槍。今天漢陽造步槍被稱為中國第一槍。參加過抗戰的老人大都知道,「七九」槍的傷口進去的眼小,出來能帶出一塊肉。  「老套筒」和「漢陽造」實際上是對中國漢陽兵工廠所仿製的德式1888「委員會」步槍的俗稱,之所以稱為「老套筒」,是因為早期的進口型和仿製型的槍管外,套有一個約1mm厚、隔熱用的鋼製套筒。
  • 抗戰大殺器消滅日軍一個連竟能毫髮無損,重機槍打日機有什麼秘訣
    在十四年抗戰中,手榴彈、迫擊炮、捷克式輕機槍和馬克沁重機槍可謂是中國軍隊的四大明星裝備。很難說它們中誰殺敵最多,但讓日軍最為忌憚的絕對是馬克沁重機槍。該槍由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發明,在歐洲考察時,他發現步槍射擊時會有很強的後坐力,如果將這股力量運用得當,也許能實現退殼、裝彈、擊發等一系列動作。經過兩年的試驗,馬克沁重機槍終於在1884年問世。每分鐘高達600發的射速瞬間便可打出一張強大的火力網。雖然它的威力驚人,但許多國家並不願意採購,他們感覺:一發子彈足以射殺一人,為何還要浪費另外幾十發子彈。
  • 專訪劍橋教授方德萬:為何歐洲人比美國人更關注抗戰
    方德萬(Hans van de Ven),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院院長歐洲人更關注抗戰,因為都有一路「打」來的歷史澎湃新聞:過去關注中國抗戰的西方學者主要集中在北美,但近年來歐洲研究抗戰的力量正在崛起。作為一個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的歐洲人,您能談談歐美學界的差異和個中緣由嗎?
  • 中國抗戰和蘇芬戰爭對比,為何中國打不出芬蘭的水平?
    文/寂寞的紅酒蘇芬戰爭和抗日戰爭是二戰時期兩場著名的戰爭,一場是弱小的芬蘭對抗歐洲第一工業強國蘇聯,一場是貧弱的中國對抗亞洲第一強國日本。和中國相比,芬蘭比中國弱得多,彈丸之地的芬蘭不管是人口還是土地都無法和中國相提並論,而且芬蘭的對手蘇聯比日本還要強大。
  • 抗戰時的日軍有多厲害,為何幾十人的小隊就能對付中國一個連
    文/寂寞的紅酒提起日軍,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野蠻、兇悍、戰鬥力強,抗戰時的中國軍隊讓日軍打的狼狽不堪。在抗戰中,日本一個幾十人的小隊能輕鬆對付中國一個上百人的步兵連。如果是日本的加強步兵小隊對付中國一個營都有希望。
  •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實力對比:武器裝備差距驚人
    戰車防禦炮只有第87師、第88師各分到1個連6門,第36師則沒有。目前筆者能用檔案查到有部分德械的野戰部隊只有教導總隊,該部隊第1、3、5團每個團有一個平射炮連(47毫米平射炮4/6門),一個步兵炮連(德制75毫米步兵炮4/6門),並有4門德制37毫米高射炮,直屬炮兵營是德國克虜伯軍火工業的子公司,瑞典卜福斯廠製造生產的卜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共計12門。
  • 中國155毫米大口徑加榴炮研製史:從仿製奧地利到出口中東土豪
    結果沒有在抗戰的最後階段發揮功效,最後卻在內戰陷入內戰的旋渦。不過,由於國民黨軍隊的腐敗不堪,這36門M1918式155毫米榴彈炮最終被解放軍繳獲。當然,獲得這36門火炮還有一段所謂的軼事,因為這36門火炮是分兩次被繳獲的。在遼西圍殲廖耀湘兵團時,繳獲了其中18。當解放軍解放瀋陽之後,發現國民黨炮兵將剩餘18門火炮擦洗一新,並對解放軍說,「正在等待解放據的接收。
  • 令人難忘的「盒子炮」:9毫米口徑、160毫米槍管,誰見過?
    提起盒子炮這種槍械武器,可謂是令人難忘,它的正式名稱應該是毛瑟軍用手槍。這種手槍從清朝開始就進入了中國,期間經歷了各種戰爭和局勢變遷,直到1950年的時候,才開始逐漸被蘇聯研製的54式手槍給取代。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它都備受我國的青睞,尤其是在抗戰時期更是受到歡迎。
  • 抗戰時期,日本軍隊攻陷了香港,卻為何不敢侵佔澳門?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就開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同樣,在這14年的時間裡,日本軍隊的鐵蹄踏遍大半個中國,除了中國內陸領土外,連當時被英國人佔據的香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也被日本人攻陷。
  • 抗戰期間,哪只中國軍隊有這個夥食水平?
    眾所周知,在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落後,後勤保障也是一塌糊塗,當時的中國軍人,大部分一個月才能吃上一頓肉(甚至這個水平已經算不錯了),不過凡事總有例外,有這麼一支部隊,官兵每天可領取2個肉罐頭!哪只中國軍隊有這個夥食水平?
  • 在華中抗戰的新四軍,為何在解放戰爭時,卻去往了山東?
    可是抗戰結束後,新四軍主力部隊為何為離開了堅持抗戰八年之久的華中,而北上進入了山東地區呢?一、抗戰後,中央部署山東和華中根據地開展反攻抗戰結束後,國民黨當局一方面虛與委蛇地與中共方面進行談判,一方面急急忙忙把之前收縮於西南大後方的嫡系部隊運往淪陷區,與身處抗戰前線的人民軍隊搶地盤。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計劃是要搶在國民黨軍隊之前,指揮我軍接收日偽佔領區,把解放區連成一片。
  •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的步槍為什麼很少看到有刺刀的?
    原標題: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的步槍為什麼很少看到有刺刀的?抗戰時期的國民黨軍,大多數都沒有和日軍拼刺刀的實力,主要原因不外乎平時刺刀訓練差,戰鬥時士氣不足,士兵營養不足、體力不支如此種種。武漢會戰時,就有日軍一個班刺翻國軍一個排的現象。其實不只是國民黨軍刺不過日軍,就連人高馬大頓頓離不了肉的美軍一樣刺不過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白刃戰的時候,日軍能把美軍刺的嗷嗷跑。為什麼很多國家的士兵都刺不過日軍呢?除了軍隊士氣,單兵素養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日本的三八大蓋配上刺刀,實在是拼刺刀的最佳武器。
  • 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都裝備了哪些國產步槍?一起來看看!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進行考證、整理的大系列——抗戰時期中國槍械盤點!當時中國槍械款式多達數十種,觀史君將分多期盤點,本期為國產槍械篇。圖為漢陽造步槍,漢陽造也就是「漢陽八八式步槍」,為清末漢陽兵工廠仿造德國授權的Gewehr 88步槍,從1889年就開始服役了,共生產超過100萬支,是二十世紀初中國軍隊的代表性武器之一,在抗戰時期,漢陽造為中正式還未出現前的過渡槍枝。圖為快利步槍,此款武器為李鴻章江南製造局所制,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種連發槍。
  • 抗戰時期德國、義大利、英國、法國、美國、蘇聯都對中國做了什麼
    ……義大利在南昌的飛機組裝廠也是個大騙局……當戰爭打響時,航空委員會擁有在冊飛機500架,而真正能夠參戰的只有91架。但中國空軍建設相關決策最終由國民政府高層拍板,國民政府中央系空軍在建設和訓練方面存在的許多問題,包括把買戰機的錢存在銀行吃利息,指望戰爭來臨時再行外購的策略,也不是義大利軍事顧問團所能左右的。 而縱觀義大利空軍自己在「二戰」時期的表現,他們在援華時還真不是藏著掖著或者故意搗蛋搞破壞。
  • 《雪豹》中周衛國不識貨,竟然嫌棄大眼盒子炮!
    團長只好將連以上幹部集中起來開會,命令他們解下配槍,讓周衛國挑,看中的拿走。 其實是他錯了(也許是編劇導演不懂),晉造駁殼槍不但不差,還是國內乃至世界上所有仿製的駁殼槍中最好的一款,這要得功於閻錫山獨特的眼光和過人的膽識。晉造駁殼槍質量上乘,用料考究,製作精良,打磨拋光都是全手工完成,因為口徑不同於駁殼槍標準的7.63毫米,是11.43毫米,所以在全世界獨一無二,又叫做大眼盒子炮!
  • 為何古代中國打仗十幾萬人都算小仗,而歐洲幾萬人的戰爭都能算上大...
    漢武帝派衛青遠徵匈奴發兵十六萬,直擊漠北匈奴主力,交戰雙方總兵力二十四萬;始皇帝嬴政率幾十萬大軍蕩平六國實現中國統一;東漢末年,曹操率八十萬大軍直擊東吳,最後死傷慘重等等,這無數的史詩級大仗每天都活躍在電視屏幕上,給我們的感覺是:「哇,中國古代戰爭真是宏偉」。
  • 華沙國際電影節主席:中國電影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蒙特婁國際電影節、尼泊爾國際電影節、中美電影節、巴黎中國電影節、中加電影節、韓國光州電影節、歐洲萬象國際華語電影節、牙買加加特福斯特電影節等國際電影節代表,以及波蘭電影協會、烏克蘭電影協會等多位國際行業協會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沙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