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劇裡有很多這樣的場景,八路軍將領們指揮戰役,或者一言不合要動武時,通常會掏出一把帶個盒子的槍,槍管細長、盒子方方正正,外形頗為奇特。
電視劇情節暫且不論,畢竟咱們腦洞都沒編劇大,但這槍倒是真的,就是鼎鼎大名的盒子炮。
介紹一下,盒子炮的正式稱呼是毛瑟軍用手槍1896年式,也叫駁殼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研發者是德國武器研製專家費德勒兄弟,生產者則是二戰時期德國著名的軍工企業毛瑟兵工廠。
該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1896年正式投入生產。因其槍套是一個木盒,中國軍民很形象地叫它盒子炮或匣子槍,如果配備20發彈夾,則稱其為大肚匣子。
這款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的優點。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至150米。單發、連發都行。
可以說在那個時代,盒子炮挺先進的。毛瑟廠對其寄予厚望,想要得到軍方正式合約,但可惜的是,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盒子炮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盒子炮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
注意,不是沒有使用,而是不將其納入制式武器的體系。為啥?因為盒子炮有幾個很明顯的缺點。
一是價格高,二是不長不短,裝備歐洲軍隊當手槍則尺寸太大,作為衝鋒鎗又不易控制槍口上跳。
而且全自動射擊前,需要將木製槍匣組合到槍身上作為槍託,以控制槍口上跳,操作複雜。如果不組合槍託,有效射程只有25至50米,那就不是指哪打哪,而是打哪指哪,全憑運氣。
但那時的中國軍隊卻對其極為青睞,很多北洋軍閥都給自己的部隊配備盒子炮,抗日時期也一樣,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喜歡裝備這種槍枝。
在歐洲不受待見的盒子炮,為何到了中國卻能大放異彩呢?
一方面是歷史原因。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國力孱弱、軍閥混戰,還有各國侵略者虎視眈眈。為限制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西方對中國出口的軍火是有限制的,但盒子炮因為不是各國的制式武器,不在此列。
於是,盒子炮自然而然成為各派武裝勢力的首選,全都大量裝備。抗日英雄楊靖宇殉國時,身上就帶了三把盒子炮。馮玉祥甚至用盒子炮裝備了一個手槍旅,該旅每人兩把盒子炮、一把大刀。
另一方面是技術原因。
前面說過,盒子炮存在幾個問題,最嚴重的是槍口容易上跳,這也是西方各國不用盒子炮為制式武器的主要因素。但這個問題,被中國軍隊完美解決了,還轉化為全自動速射的掃射優勢。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槍手右手持握盒子炮,將槍機扳至速射檔,手心向上舉槍,伸向左前方扣動扳機,槍口的上跳作用使盒子炮從槍手左前方掃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舉槍時從右前方掃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槍時則完全相反。
咱們不是行家,不懂其原理。只需知道,盒子炮的缺點通過這種方式轉為了優點。中國人的智慧在此體現無遺,真心說句佩服。
至於價格,的確是高了點,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盒子炮價格約為25美元一支,折合約83法幣。這25美元的購買力很大,在美國可以買到400斤牛肉,在中國可以買到1頭半黃牛。因而不是所有武裝勢力都購買得起。
不過,和別的威力更大的武器比起來,盒子炮還算是中國軍隊能夠承受的範圍,至少比衝鋒鎗便宜。後來從蘇聯進口的捷格加廖夫輕機槍,1架能買10支盒子炮。
而且價格的問題,也有解決的辦法,山寨!
據統計,中國戰場上大約有70萬支毛瑟手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仿造的。也不只中國仿,各國都仿,比如西班牙。有資料顯示,漢陽兵工廠、鞏縣兵工廠、大沽造船所、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重慶武器修理所、衡陽軍械局等單位都仿造過盒子炮。
神奇的是,資料中說河北、河南、四川等地有些一至數人的私人小團夥,也會仿製這種槍,還是手工打造,顧客一般是地方豪強大戶,或者小股軍隊土匪。
當然,這麼造出來的「盒子炮」,質量是不保證的,表面都處理得比較粗糙,既不中看也不中用,打多了就會出問題。但是,後來很多抗日隊伍,就是用著類似的武器,把侵略者趕出了國土。
總之,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喜歡盒子炮,是因為那已經是當時最好的選擇。而盒子炮,也成為中國抗戰軍民極有感情的一種武器,幾乎貫穿了中國近代戰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