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中國有好幾億人口,為何軍隊卻只有幾百萬

2020-12-11 寂寞的紅酒

文/寂寞的紅酒

1937年7月7日,日本製造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戰爭爆發後,中日兩國都進行了全面的戰爭動員。不過雖然兩國都在拼命的爆兵,但中國軍隊數量始終維持在400-500萬,巔峰時期也不過540萬,而日本軍隊數量卻高達700多萬,軍隊數量遠遠超過中國。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抗戰時中國有好幾億人口,為何軍隊只有幾百萬,還沒有7000多萬人口的日本多?

第一,中國雖然人口數量多,但幾乎全是樸實的農民。他們既沒有受過文化教育,也沒有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所以合格的高素質兵員數量遠沒有日本多。此外,由於當時中國民族意識剛剛開始形成,很多人對抗戰的熱情並不高,很多人也不願意參軍打仗,更喜歡老老實實種田,所以出現了抓壯丁的現象。1944年,國民政府為了湊足十萬高素質的兵員,向全國發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的號召。全國知識青年全都動員起來,最後勉強湊了十萬軍隊前往印度整訓,換裝美械裝備。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當時中國老百姓連指南針都不會,更玩不轉複雜先進的美式裝備。雖然人多,但合格兵員並不多,願意當兵的也不多。反而是敵後軍民,抗戰熱情高漲,參軍打鬼子的民兵非常踴躍。此外,抗戰爆發後,中國丟失了東部沿海地區和中國的產糧區,人口密集地區大部分都被日本佔領,剩下的只有貧瘠的西南和西北,所以徵兵難度很大,想徵集數額龐大的部隊非常困難。實際上,當時中國後方的雲南、廣西、貴州等省份出兵比例並不低,但人口基數小,所以兵員數量相對較少。如果中國在抗戰前就開始動員,也許軍隊數量會暴增不少。

第二,由於長期的戰亂,中國國力虛弱,財政一直入不敷出。抗戰爆發後,中國財政瀕臨崩潰,只能依靠借外債和海外華僑捐款進行維持,龐大的軍隊讓中國財政不堪重負,500多萬人已經是國民政府和地方財政供養的上限。不是中國不想徵召更多的兵員,是實在養不起。實際上,養四五百萬軍隊中國已經吃不消,很多軍隊不僅缺槍少彈,有的連飯都吃不飽。如果軍隊再多,中國財政用不了多久就破產了。除非全國軍隊都能像敵後戰場武裝力量那樣自給自足。如果那樣,中國軍隊起碼可以翻一番。當然,那是不現實的,如果都去打遊擊,中國早就被日本佔領了。到時候想打遊擊就更困難了。

第三,中國缺乏完備有效的動員體制。雖然中國人口有4億多,但中國缺乏完備的戰爭動員體制,而且各地各自為政,也無法建立統一完善的動員體制。抗戰爆發時,中國的補充兵員僅僅50萬,而日軍的補充兵員足足有200多萬,所以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從100多萬猛增到400多萬。而中國缺乏足夠的後備力量,兵員補充緩慢,不能把中國的人力資源潛力激發出來,所以人口雖然多,但兵員數量和人口數量嚴重不相稱。二戰時主要強國的動員比例普遍在10%以上,有的甚至超過20%,而中國的動員比例連他們一半的一半都達不到,兵員數量自然不夠高。當然,這不包括敵後武裝,敵後的八路軍、新四軍和遊擊隊擁有非常龐大的武裝力量,雖然正規軍不多,但民兵和遊擊隊數量非常龐大,抗戰後期總兵力超過400萬。如果加上敵後部隊,中國軍隊數量就多了,總兵力接近1000萬,這才是一個大國應有的水平。但即使如此,中國的動員能力也和美蘇英等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畢竟8000萬人口的德國一家就動員了1700萬兵員。如果當時中國擁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動員水平,能夠一次性輕鬆動員幾千萬兵力,估計日本會被嚇破膽。

參考資料:《劍橋中華民國史》、《抗日戰爭》、《論抗戰時期中日問題與國防教育索引》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期,日本軍隊攻陷了香港,卻為何不敢侵佔澳門?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就開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同樣,在這14年的時間裡,日本軍隊的鐵蹄踏遍大半個中國,除了中國內陸領土外,連當時被英國人佔據的香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也被日本人攻陷。
  • 抗戰時的日軍有多厲害,為何幾十人的小隊就能對付中國一個連
    文/寂寞的紅酒提起日軍,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野蠻、兇悍、戰鬥力強,抗戰時的中國軍隊讓日軍打的狼狽不堪。在抗戰中,日本一個幾十人的小隊能輕鬆對付中國一個上百人的步兵連。如果是日本的加強步兵小隊對付中國一個營都有希望。
  • 抗戰時中國軍隊,為何能將歐洲不待見的「盒子炮」,玩得大放異彩
    如果不組合槍託,有效射程只有25至50米,那就不是指哪打哪,而是打哪指哪,全憑運氣。 但那時的中國軍隊卻對其極為青睞,很多北洋軍閥都給自己的部隊配備盒子炮,抗日時期也一樣,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喜歡裝備這種槍枝。 在歐洲不受待見的盒子炮,為何到了中國卻能大放異彩呢?
  • 抗戰時,穿黃軍裝、藍軍裝和灰軍裝的中國軍隊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抗日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同樣是中國士兵,但士兵們軍裝的顏色卻是五花八門。有的中國軍隊穿著黃色的軍裝,有的穿著藍色的軍裝,還有的穿著灰色的軍裝,讓人們傻傻分不清。那麼穿黃軍裝、藍軍裝和灰軍裝的中國軍隊有何區別?
  • 抗戰時一個軍規模有多大?來看看我國軍隊和日軍的編制有啥不同
    而軍隊編制因軍隊的出現而出現、變化而變化,不僅是各個國家軍隊都有不同的軍隊編制並且同一國家在各個歷史階段中的軍隊編制也有區別,只有讓軍隊編制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才能實現最大限度的發揮軍隊的能力
  • 中國抗戰和蘇芬戰爭對比,為何中國打不出芬蘭的水平?
    文/寂寞的紅酒蘇芬戰爭和抗日戰爭是二戰時期兩場著名的戰爭,一場是弱小的芬蘭對抗歐洲第一工業強國蘇聯,一場是貧弱的中國對抗亞洲第一強國日本。和中國相比,芬蘭比中國弱得多,彈丸之地的芬蘭不管是人口還是土地都無法和中國相提並論,而且芬蘭的對手蘇聯比日本還要強大。
  •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為什麼一敗再敗,一位美國四星上將說出根本原因
    然而面對日軍的進攻,國民黨軍隊為何一敗再敗,雖然偶有勝利,但也傷亡慘重。早在抗戰前他就擔任過美國駐華大使館武官,在中國工作時,他就對中國政府的腐敗有所了解。1942年3月被派來作為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的參謀長,這使得他近距離接觸了蔣介石和國民黨的軍政大員,更加深了他對這個政府「腐敗,玩忽職守,混亂、不可救藥」的印象。也說出國民黨軍隊一敗再敗的根本原因。
  • 在華中抗戰的新四軍,為何在解放戰爭時,卻去往了山東?
    可是抗戰結束後,新四軍主力部隊為何為離開了堅持抗戰八年之久的華中,而北上進入了山東地區呢?一、抗戰後,中央部署山東和華中根據地開展反攻抗戰結束後,國民黨當局一方面虛與委蛇地與中共方面進行談判,一方面急急忙忙把之前收縮於西南大後方的嫡系部隊運往淪陷區,與身處抗戰前線的人民軍隊搶地盤。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計劃是要搶在國民黨軍隊之前,指揮我軍接收日偽佔領區,把解放區連成一片。
  • 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都裝備了哪些國產步槍?一起來看看!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進行考證、整理的大系列——抗戰時期中國槍械盤點!當時中國槍械款式多達數十種,觀史君將分多期盤點,本期為國產槍械篇。圖為漢陽造步槍,漢陽造也就是「漢陽八八式步槍」,為清末漢陽兵工廠仿造德國授權的Gewehr 88步槍,從1889年就開始服役了,共生產超過100萬支,是二十世紀初中國軍隊的代表性武器之一,在抗戰時期,漢陽造為中正式還未出現前的過渡槍枝。圖為快利步槍,此款武器為李鴻章江南製造局所制,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種連發槍。
  • 一個日本軍隊的山崎大隊,擁有多少兵力,為何抗戰時期那麼難打?
    抗日戰爭時期,雖然中國軍隊人數數量上有很大優勢,但裝備上的欠缺不是一星半點。日本的山崎大隊是負責掃蕩的任務,但是偶然間卻進入了根據地。結果他們被各種軍隊包圍,但各支部隊竟怎麼都打敗不了這個大隊。那麼,這山崎大隊總計有多少兵力呢?
  • 中國近代最牛的一個省份,讓日軍聞風喪膽,抗戰時沒一個漢奸出現
    眾所周知,抗戰期間產生了許多賣國投敵的漢奸和偽軍,他們的人數曾遠遠超過日軍的人數,據說達到了二百多萬人。但是有一個省份幾乎沒有投降日寇的漢奸,那就是廣西省。可以說,廣西的兵讓日軍感到聞風喪膽。廣西地屬邊陲,在古代,這裡是重犯的流放地,而且常年是戰爭的主場,所以當地民風十分驃悍。
  •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靠什麼防空?
    這種機關炮勉強可以那麼抗戰期間,中國軍隊是靠什麼防空的呢?難道任憑日本侵略者的飛機來去自如嗎?根據資料記載,中國軍隊在抗戰之前是有防空部隊的。在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等一系列大戰中,防空部隊都取得了一定的戰果。武器主要有瑞典博福斯M1929 75毫米高射炮、德制flak18 37毫米高炮、蘇羅通20毫米機關炮、瑞士制厄利空20毫米機關炮、法制哈奇開斯雙聯13.2毫米高射機槍等。
  • 抗戰時有多少黃埔子弟倒在了抗日的戰場上
    黃埔軍校是我國民國時期的一所著名軍校,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幹部的軍事學校。黃埔軍校培養出了一大批中國近代史上的優秀將領,有人將黃埔軍校與美國西點軍校、蘇聯伏龍芝軍校、法國聖西爾軍校並列為「世界四大軍校」。黃埔軍校在現代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尤其是抗戰時期,黃埔軍校為中國的抗戰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中國軍隊的55式軍服,與同期的蘇聯軍服,為何非常相似?
    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為何兩種軍服的非常相似呢?其實,當時整個東方陣營,除了東德以外,軍服樣式都差不多。首先,我們聊聊我國軍隊的發展歷史。我國軍隊的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則是八路軍、新四軍和東北抗日聯軍,再向前則是著名的工農紅軍。我國軍隊建立於1927年8月,當時,我國軍隊採用了灰色的軍服。
  • 專訪劍橋教授方德萬:為何歐洲人比美國人更關注抗戰
    他是最早向西方介紹中國抗戰的學者之一。同樣有影響力的還有他的學生們,比如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納•米特(Rana Mitter)和劍橋大學日本史副教授顧若鵬(Barak Kushner),前者是《中國,被遺忘的盟友》的作者,後者今年剛剛在哈佛出版社出版著作《人鬼人:日本戰犯與中國的審判》。在他看來,歐洲和美國史學界對抗戰議題的熱情不同,與雙方歷史傳統、政治形勢的差異有關。
  •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實力對比:武器裝備差距驚人
    抗戰初期的中國軍隊「德式師」但這種裝備與日軍相較還是差距巨大,炮彈遠遠不如日軍充足,同時極度缺乏重炮。據保存在臺灣的一份軍械司的火炮統計表記載,當時中央直屬炮兵旅、團共有如下火炮:其中克式山炮型號十分陳舊,最遠射程只有4300米,遠不如日軍的41式山炮和94式山炮。
  • 抗戰時期 日本軍人最害怕中國哪個省的人 答案你可能想不到
    每次說起中國近代史,八年抗戰歲月都是及其重要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這八年中,面日軍三月滅亡中國的囂張氣焰,面對即將亡國滅種的威脅,中華兒女們放下了黨派之爭,一個個懷著滿腔熱血投身保家衛國的戰鬥中。也讓日本人的狂妄成為笑談。
  • 抗戰時期,我軍繳獲了很多日本軍大衣,為何很少有士兵穿上?
    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說個問題,在抗戰時期,我軍繳獲了很多日本軍大衣,那麼,為何很少有士兵穿上呢?首先,在戰場之上,戰局瞬息萬變,八路軍戰士在繳獲了敵軍物資後,通常來不及轉移到自己的陣地。一般來說,這些被安全運回的軍大衣會被後勤人員抽出其中的棉花,重製成一件中國軍大衣,再運到前線去給將士們使用。另外,我軍將士們不肯穿軍大衣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在抗戰時期,各地並不是時常通訊,倘若一支軍隊全部換上了日本軍大衣,那很可能會被友軍當成日本人,如果鬧出了誤會,豈不是得不償失了。
  • 看懂日本「甲種師團」有多難打,才能明白中國軍隊有多偉大
    也只有看過這些「甲種」,究竟有多難打,我們才能知道那場戰爭,中國軍民打得有多艱難。 一、兇悍的單兵素質 日本甲種師團的第一個可怕之處,就是其兇悍的單兵作戰能力。 首先說一個基本素質:射擊。
  • 海島面積相當,為何臺灣省人口遠多於海南省
    海島面積相當,為何臺灣省人口遠多於海南省?其實抗戰前臺灣人口就比海南的多很多了,再加上國共內戰後期,好多有錢人和國民軍部隊,以及沿海的島民被蔣介石強制運到臺灣,比如解放一江山島,蔣經國在美國軍艦掩護下把大陳島等周邊島嶼幾萬島民強制運到臺灣,為所謂的「反攻大陸」春秋大夢做後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