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在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抗戰史上,侵華日軍的一個名詞,也讓中國軍民刻骨銘心:甲種師團。
甲種師團,確切說,這個稱呼是在抗戰中期才有,指的是日本全面侵華之前,其國內十七個常備師團,包括了「近衛師團」以及第一至第二十師團(無「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師團番號)。
這些師團,都是日本軍界的老資格,作戰經驗豐富裝備強。其中很多部隊,更是中國抗日戰場上的「熟臉」。
雖然在某些影視劇裡,日軍的戰鬥素質,常見各種不堪。經常一兩位抗日英雄,就能團滅一群日本兵。但在真實的抗日戰場上,這些「甲種師團」卻處處透著兇悍。
也只有看過這些「甲種」,究竟有多難打,我們才能知道那場戰爭,中國軍民打得有多艱難。
一、兇悍的單兵素質
日本甲種師團的第一個可怕之處,就是其兇悍的單兵作戰能力。
首先說一個基本素質:射擊。日本國小資源少,士兵的彈藥儲備,顯然難比英法美德等西方強國,但比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還是要好得多。
中國即使是國民黨中央軍這樣的精銳,訓練限額也只有每人十五發子彈。而日軍是每人一百五十發,射擊精度更是奇高。
淞滬會戰之前,英國軍事觀察員就給出評價,日本士兵的射擊水準,屬於A級。
而甲種師團士兵的射擊水平,那更是兇悍。曾在日本關東軍服役的作家五味川純平記載:
日本甲種師團的射擊要求是,」300米外的伏靶,必須要五發五中,而且彈著點必須要分布在拳頭大的面積內。」這幾乎是優中選優的神槍手標準。
在正面戰場裡,日軍就利用這種精確射擊能力,多次對中國軍隊的指揮官實行狙殺。而在作戰意志方面,甲種師團也堪稱是最殘忍頑強的日軍。
以諾門坎戰役裡的日軍第七師團來說,他們雖然遭到蘇聯優勢火力的毀滅打擊,卻也以負隅頑抗,讓蘇軍蒙受了巨大的傷亡。以至於蘇軍發出「我們簡直是在同死人作戰」的驚呼。
崑崙關戰役的最後階段,面對兵力絕對優勢且擁有榴彈炮的第五軍,困獸猶鬥的日軍第五師團。
在軍官傷亡慘重的情況下,靠著飛機空投下來的指揮官指揮作戰,依然給中國軍隊造出了近三倍的傷亡。
以抗日名將李宗仁的名言說:訓練之精戰力之強舉世罕有其匹。
二、絕對優勢的裝備與戰備
比起西方國家來,日本陸軍的裝備也許不夠看,但是和抗戰戰場上的中國軍隊相比,依然還是壓倒優勢。而「甲種師團」的裝備,更是日軍裡最強。
以「淞滬會戰」的日軍裝備為例:
當時一個甲種師團,擁有四個步兵聯隊,一個兵工聯隊,一個重炮聯隊,一個輜重兵聯隊。
全師團輕重機槍650挺,火炮108門,戰車24輛,坦克20輛,運輸車輛近1000輛。分配到每個步兵連,都至少擁有六挺機槍和六個擲彈筒。
而號稱「皇軍之花」的板垣師團,全師團22000名士兵,步槍兵只有5000多人,其他都是「機槍手」「擲彈手」「坦克手」等技術兵種。
日軍這樣的火力水平,即使面對抗戰早期裝備最精良的中國軍隊,也是壓倒性優勢。
而更讓當時前線中國軍官感到不可思議的,還有日軍縝密的情報工作。
理論上,日軍侵略中國,在情報準備方面,中國軍隊應該有先天優勢。但事實上,日本《大本營陸軍部》一書記載:
淞滬會戰爆發前12年,即1925年時,日軍參謀本部就對上海至漢口的一線地形,進行了細緻的偵察,標註出了所有的登陸地點。
而在慘烈的淞滬會戰戰場上,奉命馳援上海的74軍51師,才走到南京,行跡就被日軍掌握,立刻遭到日機轟炸。
原本就實力不如人,而情報的滯後,也叫多少中國軍隊,在面對日軍時,已經沒有了秘密。
三、協同作戰能力的「代差」
比起火力兵員等因素,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最大差距,莫過於協同作戰能力。
對此,抗日名將陳誠,曾無奈的形容:
「我們的部隊是一師一師的單獨作戰,不知協同作戰,不知發揮大軍的全部力量,結果幾百個師等於一個師。」這句話,的確是對多少中國軍隊各自為戰,傷亡慘重的寫照。
而在「協同作戰」方面,日軍的甲種師團,卻是爐火純青:
淞滬戰場上,日軍發起進攻前,都是先放出觀測氣球,鎖定中國軍隊方位後,再進行火力打擊,然後以戰車掩護步兵衝鋒。
死戰不退的中國軍隊,也因此蒙受了巨大的傷亡,許多部隊甚至還沒有看到敵人,就倒在了敵人這種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打擊下。
李宗仁痛惜地說:「每小時的死亡輒以千計,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族抵禦外辱的歷史上,鮮有前例」。
可以說,正是這種戰術水平的落後,讓當時的中國軍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而比起當時中國軍隊正面戰場上「幾百個師等於一個師」的情況,日本的甲種師團,哪怕是不同師團的部隊,相互間也能打出密切配合。
比如臺兒莊戰役的尾聲階段,日本第10師團的瀨谷支隊與第5師團的坂本支隊,面對中國軍隊的重兵打擊,卻仍然能相互配合,最終突出重圍撤退到棗莊地區。
而且即使在戰場態勢被動的情況下,這兩支日軍,依然還能在雙山潭山等地發起反撲,遲滯中國軍隊的攻勢。
面對已經傷亡慘重,倉皇撤退的日本「甲種師團」部隊,中國軍隊依然打得艱難。
此外,日軍「甲種師團」的難打,也可以從其他戰場上得到驗證:
1940年9月22日,日本第5師團向法屬越南殖民地的諒山發起進攻,面對依託諒山險要地勢固守,且豪言要「洗刷法蘭西恥辱」的法軍。
日軍兵分三路,9月24日完成對諒山合圍,9月25日上午十點法軍殘部投降。200多法軍戰俘被日軍押到廣州秘密殺害。日軍的「甲種師團」,就是這樣兇殘。
但是,就是面對這樣的對手,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抗戰史上,中國軍民依然浴血堅持,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粗略復盤下日本「甲種師團」的強大,只為還原這場戰爭的艱難。更為表達一個敬意:
在這場戰爭裡浴血拼殺的中國軍民,無論身屬任何陣營、無論勝敗,都是無可爭議的中華民族的英雄!
參考資料:果立,周翔《禦寇悲歌:淞滬會戰》;陳肇祥《日本師團兩度血洗法國殖民軍》;陳遠《淞滬會戰失利的主要原因探究》;王曉輝,尹君《侵華日軍作戰水平及能力》;《陳誠回憶錄》;《李宗仁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