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是國家主要的國防力量,當然在主動戰爭狀態下也是主要的進攻力量,而軍隊要如何發揮戰力,以及如何將軍隊的戰力最大化,就需要從軍隊的組成,也就是編制上來入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的軍隊雖然編制大小不同,但基本的脈絡還比較清楚,基本都是集團軍--軍--師--(旅)--團--營--連--排--班這樣的編制,與之格格不入的,就是日軍。
自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在軍隊的編制上學習了德國,主要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仿照軍隊的編制,一是以地域為徵兵及組建的標準,比如第2師團又叫仙臺師團,第4師團又叫大阪師團。對日本國內實際情況的考慮,使得日本確立了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班(分隊)的編制模式,與常見的軍隊編制方式相比,班以上的作戰編制中,日軍的作戰編制要相對大的多。
而在抗戰戰場上,師團和旅團是日軍最基本的戰役戰術作戰單位,其中師團又分為甲種、乙種等不同的等級,每個師團的兵力在2萬人到3.2萬人之間,而最具特殊性的,就是旅團這一級別的編制了。在抗戰的戰場上,國內軍隊能夠成建制消滅的日軍部隊,最大也就是旅團這一級別的部隊了,旅團的指揮官一般為少將軍銜,而旅團級的日軍依據兵種和作戰任務的不同,在人員、裝備上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一般而言最常見的就是步兵旅團了,日軍一個師團下屬兩個旅團,每個旅團又下屬兩個步兵聯隊,共計4個步兵大隊,每個大隊約1000人左右,加上其他的輔助部隊,每個聯隊大約有3500人左右,這樣再加上旅團配屬的炮兵、輜重、騎兵、工兵等部隊,早期的日軍旅團大約擁有7500人到9000人之間的編制,而且大量裝備步兵炮和擲彈筒,火力往往比中國軍隊的一個軍還多,在戰場上非常難打,而當時中國的軍一級編制,人數也只有大約2萬到3萬人,而且我們武器還非常落後。
到了戰爭中後期,隨著日軍作戰範圍的擴大,兵力開始顯的不足,因此日軍也開始調整部隊的編制,例如師團減少一個步兵聯隊,同時取消旅團這一級別的配置,而為了應對反遊擊作戰的需要,日軍組建了獨立混成旅團這一編制。獨立混成旅團取消了聯隊編制,直接下屬4到5個步兵大隊,額外配屬炮兵、騎兵、工兵、輜重中隊,減少了一級指揮層面後,部隊作戰更加的靈活,這時每個混成旅團大約有6000人到7500人左右。
除此之外,日軍還組建了專門的兵種旅團,例如1940年以後日軍組建了6個獨立重炮旅團,每個旅團裝備有幾十門大口徑重炮,加上掩護和後勤、運輸部隊,重炮旅團的兵力在7000人到8000人之間,這種旅團級別較高,旅團長可以由中將擔任。如此其整體戰鬥力依舊非常強悍,所以抗戰打了14年才取得勝利也是難得了。
另外,在北方地區作戰的日軍還成立了獨立騎兵旅團,不過因為作戰區域的限制,每個騎兵旅團的人數只有不到3000人,此時騎兵旅團級別有所下降,可以由大佐擔任。但不管怎麼說,二戰時期,日軍的整體軍隊編制非常完善,加上其先進的武器裝備做輔助,所以戰場上難打也是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