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來襲,在家學習。由北京體育大學運動生理學教研室汪軍教授錄製的十三講《運動生理學》視頻逐步上線。該套視頻可以給老師們提供上課素材,也為學生的自學提供內容;當然也是健身愛好者提高自我運動科學知識、碩士博士備考自學的途徑之一。
其中運動生理學基礎部分:包括運動與骨骼肌,運動時的物質與能量代謝,運動與氧攝取和運輸,肌肉運動的調節;運動訓練生理學部分:包括有氧無氧工作能力,身體素質,運動過程中的人體機能變化規律,特殊環境與運動,運動技能;運動健身生理學部分:運動健身與運動處方,運動與身體成分控制。另外,還有緒論和最後的運動生理學總複習。
今天推送的是第十講,對應第九章:運動技能。請準備好,現在開講:
第十講 運動技能學習提示:
1. 學習重點:運動技能的學習進程中泛化、分化、鞏固與動作自動化各有什麼特點,教練員應該如何進行教學。
2. 學習難點:運動技能的生理本質;影響運動技能形成與發展的因素。學習提綱:
第一節 運動技能的概念和分類運動技能可分為閉式和開式兩類。
閉式運動技能特點是:①完成動作時,基本上不因外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動作;②在動作結構上多屬周期性重複動作;③完成動作時,反饋信息只來自本體感受器。多數單人運動項目屬於閉式運動技能,如田徑、遊泳、自行車等項目。
開式運動技能特點是:①完成動作時,往往隨外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動作;②在運動結構上表現出多樣性或非周期性特徵;③完成動作時,由多種分析器參與工作,並綜合總的反饋信息。其中往往以視覺分析器起主導作用。對抗性項目屬於開式運動技能,如球類、擊劍、摔跤等項目,一般來說開式運動技能比閉式運動技能的動作複雜。閉式運動技能與開式運動技能比較
分類
閉式運動技能
開式運動技能
時序特徵
嚴格的時序性
隨外界環境改變而改變
動作結構
周期性
非周期性(多樣性)
反饋信息源
本體感受器
多種分析器
三、運動技能的生理本質
運動技能是在大腦皮質指揮下由骨骼肌參與的隨意運動。與本能不同,是在後天生活中學習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人體具有許多與運動有關的簡單非條件反射活動,如牽張反射、狀態反射、防禦反射等。人形成運動條件反射的過程是在這些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和本體感覺與條件刺激物多次結合,就形成了簡單的運動條件反射。在大腦中,與條件反射相關的中樞之間建立起了暫時的神經聯繫。
人形成運動技能就是形成複雜的、連鎖的、本體感受性的運動條件反射。第二節 運動技能的學習進程運動技能的形成,是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並有其建立、形成、鞏固和發展的階段性變化規律。只是每一階段的長短,隨動作的複雜程度而不同。一般說來,可劃分為相互聯繫的三個階段或稱三個過程。一、泛化階段學習任何一個動作的初期,通過教師的講解和示範以及自己的運動實踐,只能獲得一種感性認識,對運動技能的內在規律並不完全理解。由於人體內外界的刺激,通過感受器(特別是本體感覺)傳到大腦皮質,引起大腦皮質細胞強烈興奮,另外因為皮質內分化抑制尚未確立,所以大腦皮質中的興奮與抑制都呈現擴散狀態,使條件反射暫時聯繫不穩定,出現泛化現象。這個過程表現在肌肉工作的表現往往是動作僵硬,不協調,不該收縮的肌肉收縮,出現多餘的動作,而且做動作很費力。這些現象是大腦皮質細胞興奮擴散的結果。在此過程,教師應該抓住動作的主要環節和學生掌握動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教學,不應過多強調動作細節,而應以正確的示範和簡練的講解幫助學生掌握動作,而且多以陽性刺激為主。二、分化階段在不斷的練習過程中,初學者對該運動技能的內在規律有了初步的理解,一些不協調和多餘的動作也逐漸消除。此時,大腦皮質運動中樞興奮和抑制過程逐漸集中。由於抑制過程加強,特別是分化抑制得到發展,大腦皮質的活動由泛化階段進入了分化階段。因此,練習過程中的大部分錯誤動作得到糾正,能比較順利、連貫地完成完整動作技術。這時初步建立了動力定型,但定型尚不鞏固,遇到新異刺激(如有外人參觀或比賽等),多餘和錯誤動作可能重新出現。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特別注意錯誤動作的糾正,讓學生體會動作的細節,促進分化抑制進一步發展,使動作日趨準確。三、鞏固與動作自動化階段通過進一步反覆練習,運動條件反射系統已經鞏固,建立了鞏固的動力定型,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制在時間和空間上更加集中和精確。此時,不僅動作準確、優美,而且某些環節的動作還可出現自動化,即不必有意識去控制而能完成動作。在環境條件變化時,動作技術也不易受破壞。同時由於內臟器官的活動與動作配合協調,完成練習時也感到省力和輕鬆自如。
形成運動技能的三個過程是相互聯繫的,各過程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訓練水平高的運動員在學習掌握新動作時,泛化過程很短,對動作的精細分化能力強,掌握運動技能快。初學者在學習新動作時,泛化過程較長,分化能力較差,掌握動作較慢。動作越複雜,泛化過程就越明顯,分化的難度也就越大,形成運動技能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隨著運動技能的鞏固和發展,暫時聯繫達到非常鞏固的程度以後,動作即可出現自動化現象。所謂自動化,就是練習某一套技術動作時,可以在無意識的條件下完成。其特徵是,對整個動作或者是對動作的某些環節,暫時變為無意識的。例如,走路是人類自動化的動作,在走路時可以談話、看報,而不必有意識地想應如何邁步,如何維持身體平衡等。又如熟練的籃球運動員在比賽時,運球等動作往往也達到自動化程度。第三節 影響運動技能學習發展的因素動機與運動技能的形成和運動成績的提高及表現的關係是很複雜的,它們之間並不呈線性關係。有人認為動機強烈,運動技能的形成就越快或運動成績就越好。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它們之間呈現出倒U字形的曲線關係。在學習與比賽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學生如果處於最佳動機水平,所取得的學習效果與比賽成績最好,如果動機水平過高或過低,學習和比賽都不可能獲得理想的結果。
(三)大腦皮質的機能狀態與運動技能形成
大腦皮質機能狀態在運動技能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大腦皮質興奮性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正常運動技能水平的發揮,應激水平與運動技能水平之間也呈倒U關係,類似於動機與運動技能的關係。適度的應激水平可使運動技能的發揮達到最高水平。疲勞可以導致應激水平的降低,賽前緊張可以導致應激水平的升高。通過調整賽前狀態和準備活動可以使應激水平達到最佳狀態。二、身體素質對運動技能發展的影響體育運動的發展和提高,要求人們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術水平。身體素質的發展,在於人體機能能力的不斷擴大和增強,而運動技能水平的提高,在於運動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創新,這就對運動員身體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身體素質與運動技能的是相輔相成的,身體素質是運動技能的基礎,身體素質的提高為進一步改善運動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隨著運動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時身體素質也會得到發展。三、感覺機能對運動技能發展的影響(二)反饋的概念與分類
控制論創始人維納認為:反饋是輸出信息的一部分,又返回到輸入信息中去,通過伺服機構調整,使再次輸出的信息更為精確。通俗講,反饋就是效應器在反應過程中產生信息又傳回控制部分,並影響控制部位的功能。
(三)反饋在運動技能發展中的作用
(四)體育教學訓練中的反饋方法
教師應根據不同情況,科學地運用反饋原理來提高教學訓練水平。教師應教會學生在比賽前想像完成比賽動作的過程、注意事項及勝利後的喜悅,從而產生反饋信息,強化和激發成功完成比賽動作的動機。
在學習的分化階段,由於神經過程處於泛化階段,內抑制尚未完全建立,因而控制動作的能力差,動作不協調、不精確,有多餘動作。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視覺的反饋作用,加強示範與模擬練習,不斷強化視覺與本體感覺之間的溝通,但應注意不要過多地抓動作細節。
在學習動作的鞏固階段,肌肉運動的表象更清楚,動覺動作的控制及語言反饋信息作用加強,視覺和意識對動作的控制相對逐漸減弱。因此,在此階段的教學訓練中,應多運用語言反饋信息,以及非固有的、積累的反饋信息,強化動作與思維的溝通。
在糾正動作時,對初學者應當經常給予陽性的反饋信息(即肯定其對的或正確的一面)。這實際上是在扶持正確動作的同時,通過負誘導的機制來糾正錯誤動作。
對於高水平運動員,因為他們對動作理解深刻,原來的動作定型鞏固,故可以直接指出其錯誤動作,特別是精細動作更是如此。反饋對初學者的作用是直接指導他們完成正確動作。反饋對優秀運動員的作用是直接幫助他們改進錯誤動作。
在每次教學訓練課結束之後,要求學生去做回憶,寫訓練日記,通過反饋和強化,可以加深對教學訓練主要內容的理解,有助於提高教學訓練效果。利用錄像反饋方法,讓學生及時分析、對比自己的動作,效果更好。四、運動技能的遷移運動技能學習的遷移是指已獲得的經驗對於後來學習效果的影響。以前獲得的經驗,對以後的學習起促進作用的稱為正遷移,也稱為良性遷移。例如,有短跑動作學習經驗的運動員所獲得的速度能力,可以「正遷移」成為跳遠助跑的加速能力。以前獲得的經驗起妨礙作用的稱為負遷移,也稱為劣性遷移。在學習過程中負遷移雖然出現較為短暫,但也時有發生。如籃球運動員在學習推鉛球時,常難以適應身體大環節帶動小環節發力的沿直線推出鉛球的出手動作。而以前獲得的經驗對以後技能的學習沒有任何影響的稱為零遷移。如學習遊泳對學習跳高不會發生遷移。
學習思考:
1. 運動技能形成有哪些過程?各有什麼特點?教練員應該如何進行教學?參考教材:
汪軍.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6.
王瑞元,蘇全生. 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
王瑞元.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6.
王瑞元,汪軍.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