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第三方支付的出現弱化了傳統銀行與個人客戶的緊密聯繫,使銀行在個人業務方面通道化,那麼中國特有的網際網路金融背景下的企業社交平臺的出現也會極大影響未來我國銀行的對公業務
【財新網】(專欄作家 趙鷂)近日,微信發布官方消息稱,企業微信將於近一兩個月內發布,目前正在打磨階段,前期邀請了部分企業進行內測。據了解,企業微信包括ios、android、mac、windows等多個版本,將同步上線,企業可免費使用。在產品設計上,微信方面稱,首先希望它是一個好用的基礎辦公溝通工具,這個是最基礎和最實用的功能服務。其次,會有一些貼合辦公場景的特色功能和OA工具。
該消息低調放出,市場波瀾不驚,但筆者無法淡定了,作為銀行從業者,筆者要大喊一聲:企業微信,銀行務必小心了!
其實,企業微信不是什麼特別新穎的獨創,本質屬於「協同軟體」(collaborative software)的一種。所謂「協同軟體」是旨在幫助人們參與一個共同任務以實現其目標的計算機軟體。它通常不是使個體在物理上的同一地點辦公,而是通過網際網路連接在一起工作,還包括遠程訪問存儲系統以獲得共享的數據文件,以便分布式工作組的成員可訪問、修改和檢索。諸如Lotus notes、Google Docs、G-talk等等傳統的協同軟體主要關注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交往與合作,僅側重於點對點協同(P-P協同)與點對面協同(P-S 協同),並不會影響組織層面的協調、磨合和變革。然而,隨著社交網絡(SNS)的興起,「彈性網絡協同」(S型協同)被認為將極大地改變現有組織模式。它是一種建立組織中人與人、人與組織之間的有機聯繫,形成一個將所有因素都連接起來的網絡,並為每個人提供建立作用力的方法和手段;能夠觀測、記錄、計算和評價組織中協同作用力的數量和質量,特別是當網絡中某個節點產生行動的時候,所有與之相關的節點都能響應,並基於最大的作用力進行協同,從而達到組織價值和個人價值的共同最大化。
正如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的「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基於社交網絡的彈性網絡協同,企業對內能打通2B2C,對外能實現C2B,將極大地改變企業的模式與內涵。特別是中小微、網際網路企業將從企業微信這樣的社交網絡與OA(辦公自動化)、ERP(企業資源管理)、CRM(客戶關係管理)、FM(財務管理)、HRM(人力資源管理)、SCM(供應鏈管理)等各種企業應用軟體百搭的企業社交平臺上實現柔性化、網狀化、共享式的生產、營銷、消費、組織活動。使得共享經濟從消費端躍升到生產端。
如果說第三方支付的出現弱化了傳統銀行與個人客戶的緊密聯繫,使銀行在個人業務方面通道化,那麼中國特有的網際網路金融背景下的企業社交平臺的出現也會極大影響未來我國銀行的對公業務:
一是直接影響對公客戶關係。傳統銀行依賴的關係營銷、情感營銷以及資源營銷的效果可能受企業社交平臺影響而受到削弱。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向企業社交平臺遷移會因逐漸主動融入企業社交平臺所提供的各類開放式場景,而逐漸減少企業與銀行的直接聯繫,迫使銀行不得不在平臺上開放自己的金融服務。
二是動搖銀行對公結算根基。對公結算是傳統銀行立行興業的根本。繼個人支付業務被第三方支付機構侵蝕後,企業社交平臺的出現、商戶二維碼支付等新興電子支付方式很有可能繼續侵蝕銀行的對公客戶,逐漸從普通商戶滲透到中小生產型企業。
三是弱化銀行信息中介優勢。傳統銀行依靠「三張表」和盡職調查形成了龐大的對公客戶資料庫,獲得自己獨有的信息優勢與風控能力(但仍舊是相對靜態的)。隨著企業社交平臺的出現,企業的生產、經營、銷售、人力資源、財務等各項活動均在該平臺上開展,這時銀行的信息優勢則在平臺的大數據能力面前相形見絀。不排除銀行向平臺購買數據的可能。
四是衝擊銀行小微信貸業務。傳統銀行的小微信貸業務基本還是依賴核心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企業社交平臺的出現,結合網際網路金融模式,必將形成面向企業的集支付結算、投融資以及電子商務服務等為一體B端閉環。平臺上的企業有機會獲得多渠道、多品種、小額度的信用貸款服務,並且能夠真正實現大數據的小額、分散的風險管理優勢。這種不依賴於大型核心企業的供應鏈融資或稱平臺融資模式必將受到小微企業的歡迎。
五是搶奪銀行現金管理市場。傳統銀行的現金管理業務多面向大型集團企業,銀行現金管理系統與企業的ERP對接,實現實時、個性化、定製的現金管理服務。由於ERP的高門檻,導致中小企業很難獲得現金管理服務,頂多還是企業網銀層面的。企業社交平臺的作用無異於一個低門檻的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結合對公電子支付,完全可以向中小企業提供個性化、自助化的支付結算、資金歸集、投資理財、融資便利等多種金融服務。現在,不少銀行正準備開拓中小企業現金管理這片藍海市場,未來,不得不面對有著企業社交平臺優勢的網際網路金融巨頭的正面競爭。
六是重塑公私聯動方式。銀行的公私聯動一直是其交叉營銷的重要方式,通過批量開立工資帳戶、集體營銷信用卡等多種營銷方式實現銀行對公、對私業務的良性互動。但這種互動只是銀行單方面的,而不是銀行與企業的內在聯動。企業社交平臺則能在幫助企業解決2B2C市場營銷的同時,「嵌入式」地實現平臺與企業、與企業高管、職工的信息交互,對公、對私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就更容易滲透入企業需求的方方面面。
總之,螞蟻金服依靠淘寶、天貓獲得了個人用戶的青睞,未來不排除騰訊依靠企業微信這一企業社交平臺獲得企業用戶的擁躉,其根本原因就是信息技術與網際網路深刻改變了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行為偏好與資源配置模式,BATJ等網際網路巨頭深度融合進了共享經濟生態。儘管中國的網際網路金融在技術本源上是歐美的Fintech(金融科技),但中國特有的網際網路金融市場環境容不得傳統銀行天真地以為網際網路金融與傳統金融應「互為補充」。傳統銀行已經在消費端先輸一局,不能再在生產端再走麥城了。
筆者疾呼,企業微信,銀行務必小心了!
(作者為金融業從業人士,曾有監管經驗)
原標題:企業微信會吞噬銀行對公業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