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生活的我們,對便捷用水早已習以為常,只需輕輕一扭水龍頭,就可獲得清澈乾淨的水。而在曾經的少數貧困山區,人們只能舀渾水煮飯,一年也捨不得洗幾次澡。
讓農村群眾特別是貧困山區群眾用上乾淨安全的自來水,一直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委、市政府和水務部門努力的目標。脫貧攻堅的衝鋒號角吹響後,開遠市水務部門聚焦農村飲水安全,千方百計引入清泉,將自來水管安裝到家家戶戶,徹底改變了貧困山區群眾的用水狀況,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滋潤了久旱的民心,老鄧耳村的飲水變奏曲就是開遠市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實施的一個縮影。
原來鄧耳村群眾群眾取水的塘子 馮家豪 攝「牛滾塘」水盡辛酸
位於開遠市靈泉街道三臺鋪村委會的老鄧耳村,是雲南省最大的苗族聚居村,也是開遠市嚴重缺水的貧困村之一。雖然這裡距開遠市區只有20多公裡,但因處在海拔2770多米的高山深處,老鄧耳村年平均降雨量不足400毫米,村裡及村子周邊找不到潔淨的水源,老鄧耳村群眾用水全靠村內的兩個積水塘。
原來老鄧耳村苗族婦女在人蓄混用塘子裡洗衣服 馮家豪 攝老鄧耳村村小組長羅應昌回憶說:「那些年,村子裡兩個塘子的水是人畜混用的,牛在塘子裡喝水、打滾、拉屎,人在塘子邊洗衣服、洗菜、舀水喝。」有時下雨天,塘裡的水是渾的,常常是一桶水,半桶泥,有條件的人家會放點明礬澄清一下,而大多數人家則是稍稍沉澱一會兒就直接飲用。由於人畜共飲一塘水,腹瀉、痢疾等疾病成了當地群眾的多發病。要是到了乾旱季節,「牛滾塘」裡的水都不夠用,村子裡的人只有到7公裡外的德果村挑山澗水飲用,光挑水一天就需要一個勞動力。人們一般天不亮出去挑水,要到下午才回得來,山路不好走,兩桶水回到家只有一半了。水在這裡顯得異常珍貴,別說是洗澡、洗衣服,就是喝口水也要省著點。嚴重缺水,導致當地苗族群眾生活貧困,家裡大部分男人要擔起挑水的重擔,無法外出打工,只有守著貧瘠的土地過著窮苦的日子。
回憶起這些歷史,羅應昌這位50多歲的漢子眼裡滿是酸楚,渴望喝上一口乾淨水成了老鄧耳村人的企盼。
水窖水裡獲滿足
開遠市委、市政府加大對農村飲水安全的關注,家庭小水窖在開遠貧困山區迅速發展起來。熊紹文是老鄧耳村的致富帶頭人,也是村子裡第一個建起水窖的人家。
熊紹文回憶說,1999年,家中建起了該村的第一口水窖,30立方米的小水窖可供全家5口人用上大半年。下雨時,小水窖利用房屋院落作為集雨設施,將雨水聚集到水窖貯存起來,可以供平日生活用水。水窖水比起村內的「牛滾塘」水,乾淨又衛生,還省去了挑水的勞力,可以說一口小水窖就能解決一個家庭飲用水困難。當時,政府鼓勵群眾建造家庭水窖,補助60包水泥,100公斤鋼筋,但建一口小水窖還需農戶自籌3000元資金,許多群眾只能望而卻步。
熊紹文家的第一口家庭水窖 馮家豪 攝2000年至2004年,開遠市爭取到了「母親水窖」和「愛心水窖」等項目,水窖的補助力度增加了,村裡的家庭小水窖如雨後春筍般建起來,僅僅2年不到的時間,老鄧耳村就建起520口家庭水窖,達到一戶一窖,有的人家達到了一戶兩窖,從此老鄧耳村人告別了喝「牛滾塘」水的歷史,喝上了盼望已久的水窖水。
熊正義是土生土長的老鄧耳村人,也是三臺鋪村委會主任。他回憶說:「家庭水窖沒有建造前,村子裡的小賣部最好賣的是明礬和氯黴素、痢特靈、瀉痢停等藥品,僅明礬一年就要賣出200多公斤。自從建起水窖後,明礬和藥都不好賣了,明礬每年只賣出去10多公斤,而來買其他日用品的人卻多了起來。」
可以說,一口小水窖,讓老鄧耳村人歷經了「渾水變清水、苦水變甜水、遠水變近水」的變遷,奏響了老鄧耳村群眾飲水的新樂章。
自來水中嘗幸福
從2016年開始,開遠市委、政府提出「站位更高一點、力度更大一點、動作更快一點」的思路,把解決農村飲水問題尤其是提升山區群眾的飲水條件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工作來抓,多方統籌資金,竭盡全力推動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力爭將山區群眾的用水條件再提升一個檔次。
要想連通自來水,水源點是關鍵。靈泉街道的西山片區是全市最缺水的山區之一,也是工程性缺水比較突出的山區,因受條件限制,這裡僅有一座庫容為107萬立方米的勒白衝小(一)型水庫,因距離水庫較遠,老鄧耳村人依然缺水。2014年,開遠市水務局派出技術員對靈泉街道西山片區作了勘測,發現在靈泉街道三臺鋪村委會的獅子山附近有條件建水庫。經過多方籌措資金,庫容為170.9萬立方米的三臺鋪水庫在這片乾涸的土地上拔地而起。水庫以農業灌溉為主兼顧農村人畜飲水,改善土地灌溉面積15000畝,惠及靈泉街道17個自然村的1933戶8784人,為西山片區的生態農業發展、人畜飲水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潤澤西山片區的三臺鋪水庫三臺鋪水庫建成後,2019年開始實施老鄧耳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新建泵站1座、鋪設管道23.83千米、新建水池2個、安裝變壓器1臺、水處理設備2臺,自來水終於流進了老鄧耳村,老鄧耳村又奏響了飲水安全的變奏曲。村民侯自六說:「現在好了,我們和城裡沒啥兩樣,水龍頭一擰就來水,洗衣做飯樣樣都很方便,我們的生活是越來越幸福了。」
有了水,老鄧耳村就有了發展產業的底氣。老鄧耳村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引進和發展萬壽菊,萬壽菊成了群眾致富的新產業。2019年,老鄧耳村種植萬壽菊已達 416.2公頃 ,農戶種植萬壽菊收入達936.45萬元,2019年老鄧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0元,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老鄧耳村成為雲南省的「民族團結示範村」。
水通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改變了!村裡90%的人家安裝了太陽能,70%的人家建起了新樓房,50%的人家有了車,村裡建起了活動室、衛生室、球場,人居環境大有改變,街道乾乾淨淨,庭院錯落有致,群眾生活發生了大改變,人們有了脫貧致富的信心,燃起了對美好生活的新希望,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雲南網記者 楊苑 通訊員 陳亞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