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進入倒計時。回首過去的十年,以學習者為驅動的教育革命正悄然發生。在這一年裡,英國著名教育培訓機構發起了一項「全球學習者調查」,從各國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科技對教育的影響等多個方面展開調查,覆蓋全球19個國家。調查顯示,傳統教育方式正面臨極大挑戰,而混合式、組合式、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將成為人們的新選擇。
新千禧年的第二個十年即將和我們告別。這十年裡發生的事情,有情理之中的,也有出乎意料的。但有一點值得肯定——這十年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來,社會和經濟變革最為急遽的十年。信息技術、產業革命、全球化浪潮和政治因素深刻影響著我們的世界,尤其是教育和工作,以學習者為驅動的教育革命正在悄然發生。
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建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才能應對複雜多變的世界和未來生活的挑戰。英國著名教育機構培生集團2019年組織了一次「全球學習者調查」,調查揭示全球未來教育的真相和趨勢。
1
教育依然重要,其變革勢不可擋
培生集團,全球領先的教育機構之一,一直倡導「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習改變生活!」。培生集團委託具有五十多年問卷調查經驗的哈裡斯調查公司開展了「全球學習者調查」,調查覆蓋世界上19個國家,包括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南非、印度、歐盟(英國除外)以及拉美的部分國家。
這些國家的一萬餘名學習者在線參加了問卷調查,他們的年齡在16歲到70歲之間,除了年齡之外,調查的對象還考慮了性別、城鄉、種族、婚姻、家庭收入、社會背景等因素,從而使調查更具有參考價值和意義。
此次調查聚焦「學習者」主題,問題內容涉獵甚廣,主要圍繞如何評估所在國家的教育制度、對於未來職業和工作的期待、科技對教育和自身學習的影響等等展開。
幾乎所有參與調查的學習者都認為,教育的重要性無可置疑。同時認為,他們獲得教育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他們不再依賴傳統的、世世代代沿襲的學習和教育方式,而是採取更靈活、混合式和自主式的方法。
調查者表示,他們擁抱現代技術和在線學習,青睞在職業生涯中擁有更多的軟技能培訓和碎片化的學習。
很多人還認為,知識經濟時代下,在校學生應有更多的機會在虛擬實境的情境裡學習,成年人將更多地進行在線學歷培訓和疊加式、微型化的技能學習。
原因在於,傳統的職業生涯路徑已經完全過時,課堂上的知識和傳統的教育方式遠遠不能滿足職業發展的需求。虛擬實境的情境具有場域感,使得他們能夠在課堂上「真實」處理現實世界的問題,而且終身學習將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將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正如培生集團執行長John Fallon在報告前言中所說的:「我們應該建立一個更為廣闊的教育生態系統,滿足人們對教育的需求,擁抱經濟變革帶給職業和學習的變化。」
2
自助式教育方式正在重塑教育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傳統的教育方式正在面臨極大挑戰,人們對於正規教育的信心日漸動搖。相當一部分受訪者認為他們並不能從傳統教育的方式中獲益很多,今天的教育已遠遠落後於這個時代,如果繼續沿襲傳統的模式,那培養出來的人將不能適應社會變化和職場需要。
無獨有偶,美國暢銷書《The Self-driven Child》作者、臨床神經心理學家William Stixrud組織的多種研究顯示,孩子上大學的情況和今後在經濟或專業領域內是否成功不「掛鈎」,甚至與孩子今後的人生是否獲得滿足與快樂也毫無關聯。
臨床神經心理學家 William Stixrud
隨著現代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方式變得越來越多。在教室裡聽老師上課、「耳提面命的」的教育方式將不再是人們唯一的選擇。人們有機會自己決定學習方式,「自給自足」的自助教育方式將成為趨勢。那些非正式的教育方式正在成為個人教育經歷不可或缺的部分。
幾乎所有受訪者都相信,自助式的教育方式將變得極其普遍,尤其是當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後需要知識更新時。這就意味著,一個終身學習型社會將真正出現:人人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混合式、組合式、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習模式將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還有一種自助式的教育方式就是「在家上學」。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在家上學」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受到社會關注。到了八十年代,美國各州逐步通過修法或者消極認可的法律形式,認可了「在家上學」這一行為。尤其在美國,很多家長對現有教育體制感到失望,於是選擇了逃避,讓孩子在家上學的比例越來越高。
在關於教育重要性的問題上,參與調查的中國人中
高達96%的人認為,教育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
有93%認為,教育在塑造和成就他們自身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85%的人認為,如果有選擇的話,還是希望能夠上大學深造;
這三個數字是所有參與調查的國家中最高的。這一點與中國人重視教育、崇尚耕讀的傳統分不開,也是當下人們對於子女教育重視和焦慮的折射。
3
一成不變的職業一去不復返了
在以往職場上,人們常常是「一紙在手,一技旁身,擇一業而終」,也就是說只要有一張文憑,有點學校裡學的技術,就能一生高枕無憂了。
知識經濟的到來,傳統的、單一的職業路徑已成了「昨日黃花」。學習者需要的是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世界的教育,這就意味著他們將不斷學習,而且碎片式的學習將成為主流,並且這種學習將是工作驅動和變革驅動下的學習。
《奇點臨近》《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三本書同時揭示了一個可能性,人工智慧正以加速度的發展方式前進。這種變化將造成傳統的工作崗位、工種,甚至行業會不斷消失,新的崗位、新的工種和新的行業將不斷崛起。
一份由美國企業家委員會提供的報告預計,未來幾年將有12種工種消失,包括計程車、郵政、造紙、固定電話、手機、信用卡、錢包、電影院、有線電視、快餐店員工、保險等。
還有一份對全球9個行業內跨國公司1300萬名員工進行的大數據調查發現,如今65%的小學生長大後將從事目前尚未出現的職業。參與此次調查的人們深刻認識到了這樣的變化和趨勢:
70%的人認為「一輩子為一個僱主工作」的觀念已經落伍;
84%的人認為個人的職業將完全不同於上一輩父母或者祖父母的工作;
超過一半的人願意每隔幾年通過學習新的技能更換工作,職後教育和學習成為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投資。
4
希望有更多機會在虛擬和數碼的場景中學習
科技正在進入各行各業,影響和改變每個人的生活。教育行業也不例外,正在極力擁抱科技。從在線學歷培訓到人工智慧教學,從智能化設施到大數據,教育變得觸手可及、輕易可得,而且科技對教育的影響呈現出捲入化和全覆蓋的趨勢。
很多受訪者表示,他們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在虛擬和數碼的場景中學習。
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技術的發展為學習者提供了真實的學習情境,使得他們能夠身臨其境般地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提供獨特的學習體驗。
虛擬和數碼技術的另一個好處是,學習將變得非常便捷、容易,成本很低。學習的邊界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並不再局限於課堂和校園。
如果說翻轉課堂、可汗學院、視頻學習等是在線學習1.0版本的話,那虛擬實境情境學習和數碼學習將成為在線學習的2.0版本。
與傳統的在線學習相比,虛擬場景學習的互動性、趣味性、真實性和有效性更為明顯,學習者能夠在觀察、操作、觸摸中學習。學習者在虛擬場景中學習知識、應用知識、解決類似現實生活的問題更符合學習的本質,更能培養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能力。
5
對文憑的認識正在發生改變
在傳統觀念裡,高學歷或名校畢業文憑是獲得好職業或者生活幸福的敲門磚,所以人們常常將上大學或者接受正規教育作為謀求職業的重要途徑。但調查顯示,越來越多年輕人認為,即使沒有正規的學歷或者正規的教育經歷,也無礙他們找到工作。
今天很多國家的職業正在對那些沒有上過正規大學的人開放,尤其是具有良好職業培訓經歷的人。因為,很多傳統的中學和大學課程忽視了時代的發展,課程內容與時代脫節,未能教授學科領域最新的知識;而那些最新的職業培訓恰恰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課程設置和內容比較靈活,能將專業領域內最新、最前沿的信息和知識納入教學大綱,及時反映職場需求。
資訊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遠超個人學習知識的速度,沒有一個人在學校裡能夠窮其精力學習到所有知識。科技發展正在重新塑造各行各業,人工智慧正在取代許多傳統的職業和崗位,越來越多簡單、重複勞動的崗位在退出歷史舞臺。很多學習者認為,軟技能比信息化、自動化等技術重要得多。軟技能是指人的創造力、創新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學習能力,學校更應該培養這些技能和能力。
對於軟技能的重視越來越成為各國教育的共識,發展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就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一致行動。
《自品牌》一書中說到:「軟技能才是核心競爭力。只有我們懷有永不放棄的心態,積極主動地踐行,善於聆聽外界的聲音,才能快速成長,與時俱進。」
6
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社會的趨勢
人們獲得工作技能的方式很多,如學歷教育、學徒制、職業教育、職後培訓等等。從世界範圍來看,中國、印度、巴西和拉美地區通過培訓等方式獲得工作技能的比率要遠遠高於美國和英國。原因在於,這些國家或地區的產業受到現代技術和自動化的影響更大,傳統產業已不能適應經濟的發展,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正在成為這些地方的趨勢。人們只有通過市場化的職業培訓,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者適應職場變化的需求。這一變化從調查結果中可以得到明顯的印證。
高達67%的中國受訪者說:在過去的兩年中,對在職學習和培訓的需求很強烈,因為兩年前的工作環境與現在的工作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如果不再學習的話將被職場淘汰,或者發展受到阻礙。
65%的人不再認可「到時退休」的想法,他們認為這一觀點已經過時。很多人願意犧牲休息時間和放棄愛好從事一些兼職工作,甚至創業,或者從事第二職業。
「工作不退休」也就意味著「學習不結束」。終身學習將成為他們延續職業生涯或者開拓職業路徑的保障。
7
網絡霸凌是全球學習者面臨的挑戰
說起校園安全,人們常常會想到校園暴力和校園欺凌。欺凌者依仗身體上的優勢,用暴力或者語言欺負弱小者。但另一種看似虛無,實則傷害很深的欺凌也在頻頻發生:網絡欺凌。
根據2015年美國政府網報告,在全美範圍內,約有21%年齡在12-18歲的青少年經歷了網絡欺凌。在英國的一項調查中,參與問卷調查的47%年輕人表示,自己曾收到過惡意評論,62%的調查者承認自己通過手機APP發布過惡意評論。
網絡欺凌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青少年正面臨的問題。
參與此項調查的學習者認為,網絡霸凌給受害人造成心靈創傷、心理扭曲以及嚴重抑鬱,成為校園安全和學習生活繞不開的沉重話題。很多人坦言,由於校園網絡欺凌更多發生在校園人際間,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習者對於學校學習的信心。
相對多的受訪者認為,由於種種原因,今天校園的安全係數比20年前低多了。這一數字在美國最為突出,高達84%,在中國最低,48%的比例。
很多人認為,由於校園欺凌、網絡欺凌和社交媒體導致了學校學習環境變得惡劣。認同這一觀點的比例高達平均70%。
儘管很多人認為社交媒體有助於推進全球化和互聯化。但是在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歐洲,很多人認為社交媒體給學習帶來了消極影響,而不是積極影響。
這是一個信息豐富但人們疏於分辨的時代,社會媒體通常會放大我們的想法、言論和動作,並使我們忽視其他不同的觀點和視角。如何培養學習者的信息素養,引導學習者在網絡空間學會尊重他人、辨析信息真偽,並謹慎、理性地對待網絡暴力是教育者和網絡監管者共同面對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