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ean Ye 來源 | 瞎說職場(HRInsight)
第 228 篇原創文字,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全文 4000 字,建議閱讀時間 9 分鐘
2020年的應屆畢業生數量是874萬。
在應屆生就業越來越難的大趨勢,再加上疫情突襲 ,更是讓這個求職季雪上加霜。
別說應屆生,就連資深的職場人,也很難找到合適機會。
最近我聽到很多悲觀的聲音,我能理解這種體驗,我也經歷過。
今天希望借一個成功案例的分享,給大家帶來一點好運,或許更多的,也有一點啟發。
我的實習生,雙非一本,拿到了快手的offer,周一入職。
當著她的面,我也是實話實話。
「如果只看她的履歷,不會感覺到她是個特別優秀的小夥伴。」
她考研失敗後,臨時在春招前開始求職。
在我面她的時候,她只有一段不知名公司的實習經歷,加上在學校運營公眾號的經歷。
她的簡歷很不顯眼。
之所以決定面試她,是因為她做了一個很細緻的工作:
她把自己的作品都放在了簡歷裡。
我看了一下,還挺有趣的文字風格,所以想面試了解一下。
因為疫情,我們做的電話面試。這對學生們來說,非常不容易,很難展現自己的優勢。
她也不例外。
但在面試末尾,在我問到:你對我有什麼問題的時候,她表現出了一個新人應有的興奮勁和可愛之處:
她說要給我寫知乎的風格提點「建議」。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What?一個知乎沒寫過啥的學生,給我提建議,合適嗎?」
但作為一個招聘官,我的第二反應是:「撿到寶了」。
我從來不缺少有執行能力的實習生或者下屬。
這種員工我稱為「牙膏型」員工,你去擠他,他給你出活。
但是你不擠他,他不會自發的去做事。
這對普通實習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大部分企業用實習生都是用來打雜的。
讓你安排會議室,你就安排吧;
讓你處理Excel表格,你就處理吧;
讓你下載數據,哦,你沒有權限,那我教你一遍如何申請……
但我要的小夥伴不同,我希望小夥伴們能夠給我提建議,能夠主動站出來告訴我她的想法,她認為怎麼做是對的。
每一個對產品和業務有思考的員工,不管是不是實習生,都值得我珍惜。
事實上,從她提給我的絕大部分建議中,我可以看出,她花了很長時間研究知乎,對知乎的產品形式是有思考的。
面試結束後,我看看一起面試的另一位同事,幾乎是異口同聲:「就是她了。」
實話實說,我也收到過985/211學生的簡歷,也面試過復旦、財大、人大的學生,但這個小夥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不算完。
面試時給我提建議的看似莽撞的姑娘,卻在入職後,變得特別好學。
她知道我有10多年的人力資源背景。
所以毫不害羞的找我諮詢各種職業規劃問題,甚至會在周末打電話給我諮詢自己的職業發展。
我也很清楚,以我現在的情況,我不可能招一個正式員工,只能招實習生。
那麼各取所需,實習生總要畢業求職,我有經驗,分享給她幫她一把;她在職期間努力工作,幫我一把。
她是一個非常會利用資源的小夥伴。至少充分利用了我的知識。
在工作外,她會定期和我分享她的面試進度,會問我「在面對不同的面試官如何回答問題」。
當然,即使很優秀,她依然面臨很大挑戰,雙非一本,加上錯過秋招,沒有太多知名企業的實習經歷。
她是6月30日結束學生時代。
但是在兩周前,她還沒有確定的offer。
後來,她接到一個offer,問我該不該籤下。
我了解了一下:某某A輪人力資源網際網路的初創公司,需要一個產品經理。
我知道她手裡還有進程中的快手面試。
我給的建議是:絕對不要在快手面試徹底結束前,和這家公司籤offer。
「甚至,就算是快手的offer沒來,你要做的也應該是繼續找工作,絕對不要去所謂的人力資源網際網路。」
恕我直言,人力資源+網際網路,除了頭部的招聘平臺外,至今為止就沒有產出什麼靠譜的業務模式。
加上這家公司獵頭公司背景,還是A輪,一年後產品做不下去,讓你轉獵頭,你轉還是不轉?
我能從她的回覆中聽出猶豫,聽出擔心:
今年就業難,面了好久才有一個offer。如果拒了就找不到其他公司了。如果快手不給offer怎麼辦?我其實想說的是:
第一份工作太重要了,寧可多等幾天,也不要把自己廉價的賣了。你可以一直實習或者兼職,直到找到好的offer。但是轉念一下,覺得我這樣說不合適。
感覺要一直把她作為實習生壓榨,顯得自私。
於是,我讓她先找快手HR了解一下面試反饋,同時表達一下對快手的熱愛。
端午節前,在畢業前幾天,她終於拿到了快手的offer,成為了頭部網際網路公司的一線運營。
當然,這也只是職場萬裡長徵的第一步,並不是說拿下快手的offer就能平步青雲了。
但對她來說,依然是很重要的成績。
我很為她開心。
講述她的經驗,也能給小夥伴們帶來運氣。
除了運氣之外,這個姑娘在有些地方的做法,我認為是值得借鑑的:
簡歷
姑娘的履歷實話實說,並不算顯眼。但是她很有心的設置了一個「作品展示」的板塊,所有的作品能直接看到文案、圖片和視頻。
拿著PDF,我就能夠直接了解她過往的作品。
相比之下,我面試過很多出色的小夥伴,也有很不錯的作品。
但大部分學生都是在面試時,我提出「你有沒有XX方面的作品,是否可以發給我看看?」然後才發給我的。
他們並沒有意識到:
「簡歷裡放作品,可以提升拿到面試機會的機率。」
對於做網際網路運營的小夥伴來說,大家都會提到「網感」。
這是一個很虛的詞彙,大家也很難清晰定義什麼是網感,大意就是知道什麼樣的內容能夠更好的在網際網路傳播。
但作品是能夠反應「網感」的:
這些都是網感的證明。
這個姑娘意識到了這一點,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了簡歷裡,讓面試官可以輕鬆查閱。
這是她的簡歷可以吸引面試官的重要原因。
好了,同樣的問題拋給圍觀的小夥伴們,無論你是學生還是資深職場人:
當你投遞你的目標崗位時,放上什麼樣的作品,可以提升你的面試成功率?面試
現在全網數不清的面經分享,感覺能講的都講完了。
但是,別人的成功案例一定會適合你的面試嗎?全盤照抄面經,一定能拿下offer嗎?
我個人,和大部分HR一樣,其實是挺反感面經流的。因為一天面試4場,如果每個小夥伴來都說差不多的話,問差不多的問題,我是無法判斷誰更優秀的。
對於應屆生來說,尤其是這樣。
應屆生求職,你需要展示出應屆生的朝氣來。
我這位實習生姑娘,打動我的方式,是給我提建議。
讓我瞬間意識到:
她看了我寫的東西,研讀了我的知乎回答,她是一個有想法的人。
面經,不可能把我們打造成一個有想法的人。
面經,往往提供給大家的是最不犯錯的回答,而不是最特別最出色的回答。
如果我要從10個面試者裡篩掉2個,留下8個,面經流可能能生存;
但是如果我要從10個面試者中篩出來1-2個人留下,那麼面經流就會顯得很平庸,無法給面試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曾在過往文章裡,列出了典型的面經流容易犯的錯誤,回復「錯誤」,閱讀這篇文章。
送上一句我很喜歡的名言:
簡歷上的優秀成績和能力,讓我們拿到面試機會;但讓我們留下來拿到offer的是個性。Talent will get you in the door, but Character will keep you in the room.充分利用資源
一開始是因為疫情隔離,姑娘也就是在老家上班,幫我處理一些數據和文檔。
但是這姑娘真敢給我打電話諮詢職業發展。
大部分我的實習生或下屬並不會做這件事。
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擔心打攪我了,還是單純的害羞。
甚至,他們有時候會在離開後說:「現在回想過來當時為什麼沒問你的建議……」
但這個姑娘是第一個在還沒見我真人的時候,就勇敢提問的。
我不排斥。
我很欣賞這樣的小夥伴。
雖然職場很殘酷,但是職場上依然有很多願意幫助你們的前輩,前提是你們要開口提問。
我們是你們的資源。
有些人會在一杯咖啡後開口;
有些人會在你給他一些工作支持後開口;
有些人如我,只要你問我就願意幫忙。
請開口提問,對你們來說,向前輩提問,毫無損失。
最多是前輩不搭理你,你面子受損。
再說了,不搭理你也可能是忙著幹其他事情,錯過了你的消息,你再問一遍,又不吃虧啊。
時至今日,我還會經常給年輕的小夥伴打電話諮詢他們的建議。
我們不可能迅速掌握所有知識,那麼找到那些領域內的專家,聽取他們的建議,可能是最快的學習方式。
理想絕不妥協
對於畢業時沒有養家壓力,反而能從家庭獲得一些支持的應屆生,我給一個略猛的藥方:
先擇業,再就業事實上,先就業再擇業這句話是有問題的。
如果你今天因為不好找工作,先湊合就業了;對不起,2年後想擇業,依然難有機會。
寧可拖到最後一刻再籤offer,甚至等到畢業後接著找合適的崗位。
也不要在因為就業形勢太差,早早滴把自己給隨便賣了。
第一份工作是最為重要的,它幾乎決定了我們未來職業發展的高度,決定了我們未來跳槽的難度。
我曾多次提到過:第一份工作選錯了,對職業發展有多大影響?
我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選錯了,也只有我自己知道我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才勉強挽回了一些。
如今接到有一種「我已經做錯了該怎麼挽回?」的職場諮詢,讓我很有感觸:
大學沒實習,畢業找不到好工作怎麼辦?能怎麼辦?
職場路是一個個關鍵節點組成的。
第一份工作是最為重要的節點之一,選擇錯了,一定會付出代價,就會被同齡人甩開。
你只能盡力彌補,但失去的時間,你永遠補不回來。
◆ ◆ ◆ ◆ ◆
這些年來我看到很多優秀的小夥伴脫穎而出的案例。
這些小夥伴的共同點是:
有自己獨立的想法,敢於表達;
為了職業發展敢於要資源,不妥協於現狀。
在就業環境尤其艱難的今天,這個實習生小夥伴的案例,或許可以幫到大家。
越是困難的環境,就越需要敢於去爭取機會爭取資源。
我列出了一個應屆畢業生求職時需要充分準備的求職流程,希望能幫到小夥伴們。
◆ ◆ ◆ ◆ ◆
最近,一直在評論區遇到各種提問的小夥伴。
今年對於職業發展來說,的確是艱難的一年。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提問,每一篇文章下,我會隨機抽出一位小夥伴添加微信,看看我能否解答他的一個問題。
希望能幫到大家。
Sean擁有10多年的人力資源行業經驗,先後供職於全球領先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Randstad和諮詢公司Mercer。工作之餘,Sean的身份還包括第一財經/南都周刊/領英專欄作家,知乎人力資源優秀回答者。公眾號:瞎說職場(HRInsight),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