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兩篇文章中,小贏和大家一起討論了如何客觀評估自己的職場寫作能力,以及如何合理制定職場寫作目標,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複習一下。今天,小贏想和大家分享關於提高職場寫作能力的思考。
就如標題所說,小贏認為:高效學習,才是提高職場寫作能力的唯一途徑。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為了學習寫作,在千聊、小鵝通、南周書院、得到等平臺上買了很多寫作課程,授課老師都很牛,寫的文案也很吸引人,但是,買了課程之後也聽了,似乎自己的寫作能力還在原地打轉,如果那時鐘的指針一樣,轉了一圈又一圈,卻沒有進步。
這是為什麼呢?小贏認為,這是低效學習惹的禍。
低效學習的表現是,看似在學習,也花了很多錢,投入了很多時間,但能力卻並沒有得到提升。於是,就覺得是課程的問題,認為肯定是課程不靠譜,覺得還是應該嘗試更多的課程。如此循環往復,進入了一個低效學習的坑。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避過低效學習的坑,讓學習更高效、讓職場寫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呢?
綜合了美國艾伯林基督大學課程設計總監方柏林的《過剩時代的學習》、《紐約時報》記者本尼迪克特 凱裡的《如何學習》、以及萬維鋼在得到《精英日課》專欄中關於學習方法的論述,小贏梳理了高效學習三步法,供大家參考。
高效學習第一步:做好內容選擇,克服「乾貨飢餓症」。
人類世界進入信息化時代之後,我們面臨著信息爆炸的挑戰。所以,市面上也會有很多職場寫作類課程。在這些課程裡面,有的乾貨滿滿、實踐性指導性很強,但是也存在部分課程濫竽充數的情況。購買了低質量的課程,我們付出的不僅是買課費用,還有寶貴的時間和注意力。
因此,我們在選擇課程的時候,一定要克服被文案和個例吸引而買課的衝動,要靜下心來,試聽一下課程內容,了解一下課程安排。如果是純灌輸式教學、交互式比較少的話,就要小心選擇。
因為一個真正好的課程,必定是教學相長的。單純的知識灌輸,難以帶來能力的提高。我們不要被太多的乾貨所吸引,我們要做的,是保持好自省的習慣,了解自己需要學什麼,不需要學什麼,對學習進程時刻觀察,找到適合我們的課程。
當然,學習內容除了課程,還有書籍、微信號推文、專欄內容等,這些都需要我們保持「火眼金睛」,不被浮雲遮望眼。
高效學習第二步:做好強力研讀,用好學習筆記。
強力研讀,是萬維鋼老師在得到專欄《精英日課》裡提到的學習方法建議,雖然主要是用於如何讀書的。但讀書和課程學習其實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也可以通過「強力研讀」,用於職場寫作學習。
還是以課程舉例。我們在學習課程的時候,如果只是聽老師講,那學習的效果是有限的。相信大家在聽一些純音頻課程的時候,感覺尤為明顯。聽完一課,感覺收穫滿滿,但是,回頭一想,到底收穫了什麼,能夠記起來的卻很少。
這就是前面提到過的低效學習。我們聽完了所有的音頻課,但我們並沒有真正學習到課程的精華內容。如果不能有效吸收,那即使課程內容再精彩,也無法轉換為我們的寫作能力。
所以,小贏建議大家在學習的時候要做好學習筆記。把學習到的內容分門別類,以思想類內容為主線,了解課程設置思路或者作者寫作思路,在這個基礎上,把一些案例、細節等納入到寫作素材庫中。
高效學習第三步:做好課後實踐,聯繫理論實際。
再好的理論,脫離了實踐,也是空談。我們只有去不斷調取之前已經學習過的內容,才能夠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這與《紐約時報》記者本尼迪克特 凱裡在《如何學習》一書中提到的關於「考試不是目的,而是高效學習方式」本質上是一致的。
凱裡給我們舉了一個兩位心理學家就記憶和考試的關係做過的實驗,一組學習兩次、每次7分鐘,另外一組則是學習7分鐘、默寫7分鐘,結果表明,「學習+默寫」的效果遠大於單純學習的效果。
默寫就是一種實踐。當然,我們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不僅僅是默寫,而是技巧的運用、知識的重新組合,這需要付出比學習、默寫更多的努力,而這份努力能讓我們在職場寫作上收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