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治個人信息洩露不能停留在口頭上

2020-12-11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 董建國)京東信息洩露尚未塵埃落定,國家電網又爆出APP數據洩露。個人信息洩露事件接連發生,再次引發公眾擔憂。

京東聲明稱數據洩露緣於三年前的安全漏洞。三年前的安全漏洞為禍至今,直到最近該公司才出面回應,晚了不止一年兩年。國家電網雖然否認信息洩露,但大量數據已從相關企業流入淘寶進入黑市。

個人信息安全不是小事,涉事企業恐怕不能以技術漏洞和工作人員麻痺等為藉口一推了之。有關部門應該從公眾利益出發,加大懲治個人信息洩露工作力度,打消涉事企業的僥倖心理,提高其責任心。否則此類事件接連發生,而涉事企業總是忙於找理由,或作出「自罰一杯」的表態,而不是拿出行動來改正錯誤。

由於信息洩露,一些人購房之後裝修騷擾電話不斷、購車之後保險公司馬上提供「貼心」服務、生孩子之後被多家母嬰服務機構盯上……凡此種種,不僅導致信息騷擾纏身,而且詐騙犯罪案件時有發生。有關調查顯示,有的部門和行業甚至出現了交換、販賣個人信息獲利的灰色利益鏈條。

對此,有關部門不僅要求對技術渠道解決問題,更不能對此類事件頻發等閒視之,而要將其納入社會管理規範和監管視野,長久發力、從嚴打擊。

我國針對個人信息保護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綜合法律規範,加上相關部門對一些信息洩露案件查處不力,制裁不到位,沒有真正起到懲戒示範作用。為此,應該儘早出臺完善有關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使得處理個人信息洩露問題有法可依。

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希望有關部門以近期信息洩露事件為契機,就懲治個人信息洩露加緊行動,邁出實質性步伐;同時,要針對具體個案嚴加追責,遏制不法行為,不能讓懲治個人信息洩露停留在口頭上。

相關焦點

  • 不能都怪別人 你的個人信息可能是這麼洩露的
    如周某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周某洋在QQ群上尋找公民個人信息的買家和賣家,並通過QQ及對應的QQ郵箱、微信等方式交易公民個人信息近70萬條,從中獲利約16萬元。­  點擊中招 加密木馬病毒避過查殺­  「APK反編譯」工具成為「神助攻」。
  • 5名高二學生溺斃,安全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
    消息讓人惋惜,美好的青春就停留於此我們的安全教育似乎只停留在口頭上,停留在形式上。課堂外,在海灘上、池塘裡還是有大群大群的孩子玩水。慢慢地,家長也意識到安全問題,每到夏天家長就帶孩子們去學遊泳。這些年,我們那地方已經沒有溺斃事件發生。
  • 為基層減負,不能停留在口頭上
    在班子會議上,我明確提出:這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把我們環保局自己的行政責任壓給鄉鎮一級,致使鄉鎮在無職無權無人的情況下,被迫應對本屬於上級部門的行政事務,這種局面從環保局做起,必須改變。最終,班子成員意見統一了,當年的工作會議取消了這項議程。    後來,鄉鎮和辦事處的負責同志見到我,都非常感謝。
  • 個人金融信息洩露 銀行難辭其咎
    個人隱私洩露事件再引關注。5月7日凌晨,中信銀行在官方微博上發布致歉信,回應個人帳戶交易信息被調取一事。中信銀行表示,該行員工未嚴格按規定辦理,向上海笑果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提供了其員工的收款記錄和個人交易明細。據悉,中信銀行已按制度規定對相關員工予以處分,並對支行行長予以撤職。個人金融信息也屬隱私範疇,隨意洩露應受何懲處?如何堵住漏洞?
  • 原創|銀行洩露個人信息,5個真實案例……
    梳理銀行信息洩露案件引發的各類爭議後,我們發現案件雖有民刑之分,但大多數事件不是「禍起於蕭牆」,就是外賊的「趁虛而入」。以已有爭議為抓手,發現銀行管理的疏漏之處,才可防患於未然、治禍於未亂。禍起蕭牆:銀行內部工作人員洩露客戶信息1 民事糾紛:員工的爆料獵奇,侵犯客戶隱私李某與銀行籤訂《個人信用貸款合同》。
  • 提高安全意識 防範個人信息洩露
    我們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個人信息真的那麼容易被洩露嗎?如何在網絡上保護好自己的信息安全,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民法典中關於個人信息的法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 如何保護個人信息?你的信息洩露了嗎?
    如何保護個人信息?你的信息洩露了嗎?現今,數據洩露漸成常態,在此種環境下,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成為每個人都應該注意並為之採取措施的問題。為此,瀋陽市公安局關於公共服務質量檢測結果有關問題整改工作按計劃部署推進,切實增強公民自我防護意識,使公民認識到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了解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方法和要領。反信息詐騙支隊總結了九條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措施。
  • 當心朋友圈照片洩露個人信息
    我們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呢?9月7日,省公安廳發布溫馨提示,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洩露的途徑很多,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保護信息安全。警方對偵破的案件進行分析發現,個人信息洩露主要有主動洩露和被動收集兩方面。主動洩露表現在一些公民的信息安全意識不強,無意間洩露;被動收集包括經營者或不法分子,通過技術手段盜竊公民個人信息,並故意洩露、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
  • 洩露事件屢見不鮮 應嚴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
    此外,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所得達5000元以上的也屬於情節嚴重,構成犯罪。  王海虹提醒,個人信息的財產信息既包括銀行帳戶、第三方支付結算帳戶、證券期貨等金融服務帳戶的身份認證信息,也包括存款、房產等財產狀況信息。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前公民個人信息洩露案件不少是內部人員作案。
  • 簡歷信息被販賣,你的個人信息被洩露過嗎?
    央視曝光,不少人在招聘平臺投遞簡歷後,被「刷單、貸款、賣車、賣房」等電話騷擾,有人詢問「來電方」後得知,自己的信息被人從招聘網站下載後變賣了。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明年預計有超過九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將有一大批求職者勢必會通過招聘平臺尋找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又可能有新一批的信息被洩露。
  • @師生家長,如何避免個人信息洩露?
    師生家長們,你們知道嗎,這些都可能導致個人信息在網絡平臺洩露。近日,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等部門聯合舉辦的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開展,「網絡安全」再次成為大家熱議話題。哪些途徑可能導致師生家長個人信息洩露?又該如何避免?
  • 「內鬼」監守自盜是個人信息洩露的主要渠道。如何識別電信詐騙?
    某電信、聯通下屬公司的營銷人員,利用網絡編程技術,將非法程序植入電信、聯通的雲主機、保壘機、租戶平臺上,竊取用戶個人信息,販賣給「中間商」王某,從中牟利,以王某為首的「中間商」,居中兜售,將購買的數據轉手賣給境內外從事詐騙等違法犯罪的個人和團體,牟取暴利。該團夥短短數月時間,購入電信、聯通電話號碼各800餘萬條。
  • 個人信息洩露事件頻頻出現 個人信息還是隱私嗎?
    個人信息的收集、洩露、交易和不當使用困擾著我們的生活,信息洩露導致的人肉搜索、垃圾簡訊、電信詐騙等違法行為更嚴重損害了群眾的人身和財產利益。數位化時代來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快速發展,個人信息的產生、收集、存儲和利用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個人信息洩露事件頻頻出現,個人信息保護成為人們持續關注的問題。
  • 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信息洩露頻發 究竟有沒有辦法?
    數據化時代,大家一方面欣喜於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和智能,另外一方面同樣在擔心個人信息的洩露。尤其是這兩年隨著各種大數據應用的普及,人們的擔心甚至已經在逐步超過「欣喜」,平臺、機構信息洩露的事件,經常出現在我們眼前。17日,圓通速遞公司回應稱,其內部員工與不法分子勾結,致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洩露。
  • 個人信息被洩露怎麼辦?怎麼防?
    個人信息被洩露怎麼辦?怎麼防?如今,不管是網購、叫車、點外賣還是使用應用程式(App),都難免要提供個人信息,方便之餘,該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11月25日視頻快遞行業個人信息洩露事件時有發生,怎麼辦?
  • 馬來西亞再曝個人信息洩露案
    馬來西亞媒體日前報導,該國超過22萬名器官捐獻者及其親屬的個人信息遭到洩露,這是半年來馬來西亞發生的第二起重大個人資料外洩事故,儘管馬來西亞警方已經宣布介入調查,但該事件仍然引發了馬來西亞民眾對於個人隱私保護的擔憂。
  • 怎樣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不洩露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細節,我們不留意很容易造成我們個人信息洩露的情況,往往給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也許很多人都有經常接受到陌生電話的騷擾,或者有別騙的經歷,有些信息洩露不是我們個人的原因,但是我們應該做好防範意識,儘可能的做好防護措施,不輕易洩露自己的信息,那麼在生活總一些細節問題,我們應該怎樣注意呢
  • 你的個人信息可能已被洩露
    而是你的個人信息遭到洩露了!上海奉賢法院經審理查明,2018年4月以來,被告人凌某某通過在網絡上發布免費鑑定古董文物連結的方式,騙取客戶姓名、電話等個人信息共計24萬餘條。其他三名被告人也通過此種方式獲取手機號碼信息累計5萬餘條。
  • 個人信息洩露 防「內鬼」也要管「鍾馗」
    □本報記者李鳳虎前不久,圓通速遞「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引發社會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關注。不管是網購、叫網約車、點外賣,還是使用APP,都需要提供個人信息。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12月8日,記者對此進行走訪調查。個人信息是怎樣洩露的?
  • 懲治犯罪經
    懲治內幕交易、洩露內幕信息罪懲治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懲治編造並傳播證券、期貨交易虛假信息罪懲治誘騙投資者買賣證券、期貨合約罪懲治操縱證券懲治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懲治侵犯通信自由罪懲治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懲治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