洩露事件屢見不鮮 應嚴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嚴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

  □ 本報記者 徐偉倫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手段以網絡為依託,呈現多元化、科技化、隱蔽化發展趨勢。」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召開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該院副院長辛尚民說,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既是我國憲法人權保障的要求,也是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下的現實需要。為了維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我國刑法特別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嚴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

  對於與個人信息聯繫緊密的相關工作人員,法官提示,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50條以上的,即構成犯罪,若是在履職中獲得的個人信息,入刑標準減半計算,因此切莫觸碰法律紅線。對於普通群眾,日常生活中應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要隨意填寫、分享、丟棄個人信息。

  刑法嚴懲「內鬼」

  近年來,大面積的用戶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屢見不鮮,其黑手除了網絡「黑客」,還有不少源於企業的「內鬼」。

  某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徐某就是這樣的「內鬼」之一。此前,歐陽某為了獲得北京市某小區的業主信息,多次與該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徐某接觸,商談購買事項。此後,徐某夥同李某、吳某等人,非法登錄其所在物業公司的電腦,竊取業主信息4000餘條,並以4000元的價格出售給了歐陽某。

  法院審理後認為,被告人歐陽某等人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且情節嚴重,其行為已觸犯了刑律,構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依法應予懲處,分別判處歐陽某、徐某有期徒刑1年;判處李某、吳某等人有期徒刑8個月至10個月不等,並處緩刑1年。

  北京市三中院刑一庭庭長王海虹說,於2015年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對刑法修正案(七)增設的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作出修改完善:一是擴大犯罪主體的範圍,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獲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都構成犯罪;二是明確規定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從重處罰;三是加重法定刑,增加規定「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修改後,「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被整合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公民個人信息的類型繁多,其中,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住宿信息、通信記錄、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系公民個人敏感信息,涉及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若被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後極易引發綁架、詐騙、敲詐勒索等關聯犯罪,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

  為此,《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根據不同的信息性質分別設置了「五十條以上」「五百條以上」「五千條以上」的入罪標準,以實現罪責刑相適應。其中,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記錄、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響人身、財產安全的公民個人信息500條以上;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一般公民個人信息5000條以上的,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此外,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所得達5000元以上的也屬於情節嚴重,構成犯罪。

  王海虹提醒,個人信息的財產信息既包括銀行帳戶、第三方支付結算帳戶、證券期貨等金融服務帳戶的身份認證信息,也包括存款、房產等財產狀況信息。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前公民個人信息洩露案件不少是內部人員作案。對此,司法解釋規定,在履職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數量、數額標準減半計算入罪標準。

  易發次生犯罪

  「從司法實踐看,洩露、濫用、超範圍收集公民個人信息不僅會給公民的正常生活帶來困擾,更可能成為滋生犯罪的溫床,為電信詐騙、敲詐勒索等次生犯罪提供『精準制導』。」辛尚民說,通過梳理北京市三中院建院以來審理的涉及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發現近年來涉案的個人信息從以往主要為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住址等傳統靜態信息,增加了徵信信息、定位信息、行蹤軌跡信息、住宿信息、房屋產權信息等多方面、多維度的動態信息,儲存信息的載體從傳統的U盤、硬碟等,變為儲存量更大的雲盤。

  獲得公民個人信息的手段不僅包括通過木馬程序、改寫網址、架設伺服器、搭建網站等有技術含量的方式對特定機關、機構的資料庫資料秘密竊取,也包括通過流動QQ群、微信群、論壇等網絡平臺明碼標價購買,以及利用「大數據截取」「暗網進入」等「暗網」方式進行公民個人信息的非法交易等。

  從被告人的職業分布上分析,北京市三中院發現,無業、公司職員、公司經理等均有涉及,行為均與營利活動相關,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或者管理公民個人信息的崗位優勢而將搜集到的公民個人信息積攢下來,該種行為方式亦有出現。近年來,公安機關對案件的偵查對象已由自然人擴大至商業公司等單位,出現了公司、公司總經理、公司職員共同承擔刑事責任的情形。其中,企業(如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成為信息洩露的重災區,單位職員利用職務之便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嫌疑人通過惡意軟體等方式侵入企業獲取個人信息現象多發。

  不隨意填寫個人信息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成為日益嚴峻的課題。

  對於個人而言,北京市三中院刑一庭法官李丹建議,個人首先要樹立積極的防範意識,不隨意填寫、分享、丟棄個人信息。比如,填寫個人簡歷只寫必要信息,同時還要注意查看求職平臺和招聘企業是否正規;身份證等證件複印時一定要寫明用途,防止被他人利用;妥善保管、處理好包含個人信息的票據,如快遞單、火車票、飛機票、保險單、銀行交易憑證等,丟棄前需要移除個人信息;避免在網上或者街頭隨意參加一些需要填寫真實身份、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的抽獎、競猜、促銷送禮品、街頭問卷等活動;不要隨意丟棄或出售未經處理包含個人信息的手機、電腦等物品。

  同時,個人上網時應注意網絡安全,儘量不在公共電子設備上輸入個人帳號及密碼,如必須輸入要安全退出並清除相關記錄,進行網上支付時,避免使用未知的公共網絡,以確保支付安全。網上購物時,應仔細檢查網址,不輕易接收和安裝不明軟體,不隨便點擊聊天中對方發來的連結,填寫銀行帳戶和密碼時要十分謹慎。儘量避免在朋友圈通過視頻、照片、文字等形式過度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家庭住處、單位地址、子女情況等信息。

  個人證件丟失或者個人信息洩露後,要第一時間補辦證件、更換帳號,更改重要的密碼,避免經濟損失;及時告知親友,提前加以防範,避免上當受騙;更換電話號碼前解綁手機銀行、支付軟體;及時備份,避免因電腦故障、病毒感染等原因造成財產損失或帳號密碼丟失。

  李丹提醒,個人信息一旦洩露,應該記下對方的電話或者郵箱、地址等有用信息,第一時間報警,只有築起築牢公民信息的防火牆,織嚴織密全面守護的法網,加大對違法犯罪的懲治力度,才能有效避免公眾遭受侵擾,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責任編輯:佟明彪)

相關焦點

  • 小區物業人員倒賣業主信息獲刑:嚴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
    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召開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該院副院長辛尚民說,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既是我國憲法人權保障的要求,也是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下的現實需要。為了維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我國刑法特別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嚴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
  • 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 圓通內鬼洩露信息詳情曝光
    物流公司「內鬼」把物流系統帳號租給不法分子,不法分子侵入系統盜取公民個人信息層層倒賣……近日, 河北邯鄲警方成功偵破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跨省系列案件。經初步偵查,該團夥涉及買賣公民個人信息1300餘萬條,非法獲利120餘萬元。
  • 個人信息洩露 防「內鬼」也要管「鍾馗」
    生活中,個人信息洩露情況屢見不鮮,剛買了房,裝修公司的電話就打過來了;孩子剛上小學或初中,培訓機構邀請參加培訓的電話也來了;網上購物剛下訂單,無貨退款的詐騙電話就來了;預訂航班還沒起飛,退票改籤的詐騙電話就會緊隨而至……鄭州警方認為,個人信息洩露主要有5大途徑。
  • 我家住址告訴你難放心,要加強個人信息安全保護
    應完善法律法規,明確哪些部門、什麼情況下、依照哪些程序可以採集哪類公民個人信息,防患未然,減少違法分子黑手中的「彈藥」  中考在即,一些學校啟動了自主招生程序。參加開放日、交簡歷、網上報名……許多家庭為此忙得不亦樂乎。不過,一段時日過去,有家長發現,招生電話沒接到幾個,各類機構「衝刺培訓」的電話卻多起來了。  難道,我們遞交的報名信息又一次成了「商品」?
  • 誰洩露公民個人信息 披露公民信息有哪些內容?如何量刑
    誰在洩露個人信息?是通過什麼渠道和手段獲取的?不法分子將會受到什麼樣的懲處?目前警方正在調查。  澎湃新聞從中國裁判文書網檢索到10起涉及非法獲取個人信息罪(或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案例,其中5例,洩露信息者分別是學校、銀行、電信企業、教育培訓機構,甚至是公安機關的工作人員;另外3起案例的作案者通過技術手段入侵網絡信息平臺竊取個人信息;還有兩起案例,涉案人員從網際網路購買到公民個人信息,並向他人非法出售從中牟利。
  • 網際網路視野下公民個人信息的洩露風險與刑事保護
    在此背景下,數據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也同樣為公民個人信息這一具備巨大商業價值的「核心資產」洩露提供了技術支持,並隨之衍生出大量的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類型。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根據安全情報供應商Risk Based Security的2019年第三季度報告,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全球披露的數據洩露事件有5183起,洩露的數據量達到了79.95億條。
  • 個人信息洩露事件頻頻出現 個人信息還是隱私嗎?
    個人信息的收集、洩露、交易和不當使用困擾著我們的生活,信息洩露導致的人肉搜索、垃圾簡訊、電信詐騙等違法行為更嚴重損害了群眾的人身和財產利益。數位化時代來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快速發展,個人信息的產生、收集、存儲和利用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個人信息洩露事件頻頻出現,個人信息保護成為人們持續關注的問題。
  • 成都女孩遭「網暴」,個人信息被公開,是誰洩露了你的隱私?
    希望警方能嚴懲洩露個人隱私者,這不僅是為趙某討回公道,更是為了保證每一個人的隱私不被侵犯。成都女孩被「網暴」的背後,在筆者看來,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個人隱私的洩露。個人信息事件洩露頻發在信息化、網絡化的今天,在使用各大應用軟體時,大部分需要用到個人信息。
  • 中信銀行洩露個人信息非首次!漏洞在哪?應該承擔什麼責任?
    中信銀行洩露個人信息非首次今天一早,#中信銀行洩露個人信息非首次#話題登上熱搜,引來新一輪討論熱潮。5月7日,據天眼查信息顯示,中信銀行擅自查詢個人信息並非首次。其太原分行曾在2018年遭行政處罰,處罰原因是「未經同意查詢個人或企業信貸信息」。該行被罰款50萬元,直接責任人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被移送公安機關。中信銀行捲入洩露客戶流水事件,是否是個案?一位業內人士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只要是銀行員工,有內部授權就可查詢客戶流水。甚至有人宣稱,幾千元就能在「黑市上」查詢到別人的帳戶流水。
  • 使用公民個人信息不得越界
    近日,成都一位確診新冠肺炎的女性公民遭遇網絡暴力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人臉識別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一方面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得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加之此次事件發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這更促使人們思考該如何在技術進步和公民隱私之間找到平衡點。近年來,雖然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企業、機構甚至個人從商業利益出發,隨意收集、違法獲取、過度使用、非法買賣個人信息等現象仍比較突出。一些不法分子非法獲取個人信息,以網絡暴力方式散布他人隱私,已經涉嫌侵犯他人合法權益。
  • 個人信息是被誰「偷走」的?酒店快遞外賣成信息洩露重災區
    記者梳理這些案件,發現近幾年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企業成為信息洩露的重災區。洩露了啥:徵信 行蹤 住宿 房產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從信息特點看,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
  • 使用公民個人信息,不得越界!
    □李萬祥  近日,成都一位確診新冠肺炎的女性遭遇網絡暴力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在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人臉識別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一方面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得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日益凸顯。
  • 我的個人信息是被誰「偷走」的?酒店快遞外賣是信息洩露重災區
    記者梳理這些案件,發現近幾年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企業成為信息洩露的重災區。洩露了啥徵信 行蹤 住宿 房產 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從信息特點看,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
  • 個人金融信息洩露 銀行難辭其咎
    個人隱私洩露事件再引關注。5月7日凌晨,中信銀行在官方微博上發布致歉信,回應個人帳戶交易信息被調取一事。中信銀行表示,該行員工未嚴格按規定辦理,向上海笑果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提供了其員工的收款記錄和個人交易明細。據悉,中信銀行已按制度規定對相關員工予以處分,並對支行行長予以撤職。個人金融信息也屬隱私範疇,隨意洩露應受何懲處?如何堵住漏洞?
  • 「內鬼」偷查快遞單,洩露40萬條公民信息,1元/條打包賣?圓通回應→
    11月17日,針對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一事,圓通速遞有限公司官方微博回應稱:已報案,相關嫌疑人於9月落網,堅決配合打擊非法售賣和使用快遞用戶信息的行為。更多關於此案件的信息,以公安機關披露的為準。圓通「內鬼」有償租借員工帳號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洩露此前,據邯鄲警方通報,邯鄲市永年區圓通物流公司委託人報案稱:其公司員工帳號被本公司物流風險控制系統監測出有違規異地查詢非本網點運單號信息的行為,導致大量客戶隱私信息有可能洩露。
  • 求職信洩露個人信息?大數據資訊時代如何拒絕隱私裸奔?
    同時,針對「個人信息如何洩露」發起的投票也吸引4萬餘網民參與投票。從佔比中可看出,大部分輿論認為個人信息的洩露渠道主要為各類社交平臺,此外招聘、諮詢類網站亦為信息洩露的高發地。圖:博主地域分析輿論分析:本次「1元簡歷」事件,引發出了個人隱私這一敏感話題,輿論重點圍繞「信息洩露」展開探討。
  • 快遞公司有「內鬼」,河北永年警方破獲販賣公民個人信息案
    2020年8月份,永年區公安局接到某快遞公司報警稱,近期內部查詢系統帳號登錄異常,懷疑公司內部有人利用職務之便,竊取、販賣公民個人信息。,並以每天1000元的價格將帳號信息販賣給河南籍男子馬某,最終帳號被販賣至詐騙分子手中用於查詢公民個人信息。
  • 圓通速遞被約談 專家:保護個人信息不洩露應成快遞公司標配
    消費日報網財經訊 圓通速遞(600233.SH,以下簡稱圓通)員工洩露消費者個人信息案件引發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11月25日,上海市網信辦微信公眾稱已約談了圓通公司,要求其認真處理員工違法違紀事件,加快建立快遞運單數據的管理制度。
  • 快遞公司有「內鬼」,河北永年警方破獲販賣公民個人信息案!
    這些個人信息一旦被洩露,將帳號信息以每天400-500元出租給邢臺沙河市一男子,帳號在異地登錄就是試用該帳號查詢個人信息造成。,經進一步偵查,民警發現張某夥同高某多次發布購買、租用快遞查詢系統帳號信息,並以每天1000元的價格將帳號信息販賣給河南籍男子馬某,最終帳號被販賣至詐騙分子手中用於查詢公民個人信息。
  • 不要出租出借個人身份證件、不要洩露個人信息——郵儲銀行河池市...
    如果你毫無防備地出租出借身份證或銀行帳戶,又或者你的身份證、銀行帳戶等個人信息洩露給不法分子,一不小心,你就會掉入陷阱,或無意間成為不法分子洗錢的「幫兇」。因此,不出租出借帳戶既是對您合法權益的保護,也是守法公民應盡的義務。    三、不要隨意暴露個人身份信息    案例:餘先生收到一條關於**公司可辦理高額信用卡的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