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時常都能看到一些「燒香拜佛」的情景,不少人一看到「燒香」就聯想到「拜佛」,就聯想到迷信,這是有失偏頗的。
其實,燒香是燒香,拜佛是拜佛,只有關聯起來的時候,才算所謂的「燒香拜佛,這時往往被誤認為多少都帶有一些迷信的成分。
而從真正的意義上來說,無論燒香、拜佛,還是「燒香拜佛」,都不是迷信。如下淺談。
燒香
傳統的香,香料取自植物,燃燒的時候能散發出植物的香氣,使人心曠神怡,有些還具有醫療的功效,有一定的驅疫避穢作用。現在我國的廣東省中山市因為是國父孫中山的故鄉而得名,但歷史上中山市叫香山,那裡盛產奇異花卉,歷史上的香山以香料貿易聞名海內外。
燒香的場合不同,有著不同的含義。比如我們現在有些高檔的衛生間也燒香,它的作用只在於驅 除異味;比如我們現在有些茶樓也燒香,根據客人的喜好燒不同香味的香,它的作用主要是散發特有的清雅香氣,讓人感到愉悅;比如我們清明祭祀燒香的時候,它的意義是懷念先人。
當「燒香拜佛」的時候,常常被人為賦予了各種不同的含義,也有許許多多的解釋,但通常來說,它代表的是誠敬。
不知大家留意到沒有,「燒香拜佛」的時候,燒的香總是三支或三柱香或總是3的倍數,但通常要麼是三支要麼是三柱(3×3)香,最簡單的是三支香,分別代表佛、法、僧三寶;不過後來六祖慧能大師認為佛、法、僧都不是很靠得住,因為佛(像)總有損壞的時候,經書容易出現人為的增刪,而僧人成就各有不同不能完全代表佛,所以他改用覺、正、淨三個字,三支香真正代表的是覺、正、淨這三個字。如果是兩支或四支就不對了,類推。
無論燒香被人為怎麼解讀,它的意義就只是個儀式,燒香通常被認為是儀式的開始或過程進行時,是個表意的行為;但據說有些具有特別植物成分的香在燃燒的時候確實能對人產生一些特別作用,另當別論。
拜佛
在燒香的儀式裡,三支香分別代表的是覺、正、淨這三個字,也就是傳統上的佛、法、僧三寶,因而拜佛嚴格來說是表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的意思,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拜佛的意義在於提醒自己要覺而不迷。
通常來說佛(像)被認為是三寶當中主角,所以被說成是「燒香拜佛」,但佛(像)只是個象徵,說得明白一點它是禮拜時的道具,心到致誠處,佛(像)代表的是佛,表示願意接受佛的教誨,願意接受佛法的教條準則,拜佛(像)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覺悟。有時,有些人拜佛的時候會發心懺悔,是表示自己願意修正過往的錯誤,這時佛(像)又被 賦予了修持懺悔功德的功能。
拜佛一定要誠心,如果只流於形式,只知瞌頭而沒有反醒,是不會有任何效果的。人有時很奇怪,「燒高香」容易,但要對不如自己的人低頭就很難,這需要大修養的人才能做到。所以,拜佛的過程又顯得尤其重要,雙手合掌表示心歸一處,低頭彎腰表示謙虛,最高的敬禮是頂禮,表示感恩(恩德),因為我們平常生活中受到的恩德太多,要感恩的人事有很多,例如大地等等;我們平時礙於面子不方便做的事情,可以在這個拜佛的過程中完成,誠心表示懺悔,自覺反醒。
迷信的人拜佛多有所求,或求升官發財,或求考試高中,或求神靈保佑,這多少有點投機取巧的成分;但佛法心內求,任何所求佛陀都無法直接給予,也不會偏袒,佛法總的原則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因果律的原則下,一個人慾求什麼,就應該選擇播種什麼種子,自然就能得到欲求的結果。
佛教不要求信徒盲目的信仰,佛陀也從不認為自己高高在上,而是認為眾生平等,人人皆是佛,顯現出無限的包容性;嚴格來說,拜佛的含義是皈依,是覺悟的象徵,而不是迷信。
佛教認為修行是根本,開悟是通達佛法真理的唯一辦法,完全是個人修行的事,所以一個人慾求什麼,要通過修行得到。
總的來說,「燒香拜佛」是個象徵儀式,若到心誠處,它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佛(像)為象徵懺悔過往,反醒修正錯誤;二是心歸佛(像)處,尋找迷失的清淨心,幫助修持禪定;三是感恩禮敬,感恩該感思的人事,當然也可以是對佛陀表示恭敬感恩,希望獲得到其中智慧的啟迪。
對於一般迷信的人來說並不是佛法成就的享受者,真正的佛教徒是證得 第一聖果的人,兩者對「燒香拜佛」的理解可謂天壤之別。
綜上所述,在我們的平常生活中,無論誰人對「燒香拜佛」的解釋再多,形式無論如何複雜,從本質上說,它的意義就是覺、正、淨這三個字,是正解,只要理解這三個字,心中有佛,就處處都是佛。
文本純屬作者個人心得見解。讀者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