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佛人來說,燒香拜佛是一個常講常新的話題。每逢初一、十五,或者某位佛菩薩誕辰,善男信女經常到寺院中燒香拜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很多善信還在家中布置佛堂。當然,作為善意的心靈寄託,在佛前祈求福壽、姻緣、子嗣,都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但是,如果缺乏對佛門基本義理的了解,燒香拜佛多半會演變成帶有「迷信」色彩的形式主義。很多不學佛的人,甚至肆意指責禮佛者迷信,在沒有弄清事實真相之前,憑主觀臆斷妄下結論,本身不也是一種迷信嗎?本文中我們就一起理清下面這些禮佛的誤區,燒香拜佛時,注意以下幾點,功德無量。
第一,心中有佛,每天都是良辰吉日。
正如前文所說,很多善信執著於在所謂的良辰吉日「搶頭香」、「撞頭鍾」,認為這樣有殊勝無比的功德。那麼,為何提倡在初一、十五去寺院上香呢?實際上,這主要是針對俗事纏身的人來說的,因為平時沒有足夠的時間禮佛,所以集中在初一、十五兩天,也算是與佛結緣的方便法門。
再者,每逢初一十五,受菩薩戒的在家居士們,需要將戒本取出,重新誦讀一遍,用來提醒自己勿忘「以戒為師」的訓誡。當然,認為十五的滿月有特殊的加持力,與前面所提及的一樣,也是方便說,目的在於鼓勵佛子精進,若執著於此,則難免著相。
第二,香燭不在高大,信心最為重要。
香也被稱作信香,嫋嫋上升的青煙,就是傳達你信心最好的媒介。典籍中記載,佛陀住世時,王舍城有位長者,他打算修建庭院供養佛,竣工之日,長者帶領家人焚香,虔誠朝著精舍方向禮拜。結果,雲霧直飄到佛陀上空,結成如傘蓋的香雲,籠罩著釋迦牟尼佛。佛陀於是親自帶領有因緣的弟子,前往長者家中說法。
燒香用三支足矣,它們分別代表戒定慧,也象徵供養佛法僧三寶,這是最為圓滿的燒香供養方式。也就是說,燒香不在於高大、多少,貴在生起對佛法的信心,持戒修定開慧。
第三,佛前不求財,發願應利人利己。
世間五欲,即所謂「財色名食睡」,「財」排在首位,無始劫以來的薰習,使我們對於錢財的貪著尤其嚴重。這裡要對「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有正確的認識,有求必應,並不是你向佛菩薩要求什麼,就能得到什麼,「應」是應答,你所求的答案,都在經文中寫明了。
燃香成輝,表達的是燃燒自己,普燻十方的奉獻精神,想要得「財」,佛經給我們的「應答」是先學布施。布施是因,紮實工作是助緣,得到財富就是果報。捨得不二,舍為因,得為果,有舍才有得。佛前發願也是如此,心地要清淨,如果真能不染纖塵,所願都是自利利他,則獲福無邊。
其實,事相上的供養仍不究竟,經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第一。」如果我們能謹遵佛陀的教誡,如理如法地誦讀受持,自度度他,廣為他人演說,功德必然是不求自得,無量無邊的。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