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條新聞,網友爆料四川攀枝花有位母親因為既要打工又要帶孩子,於是把嬰兒裝在環保袋裡放在離店門口三米遠的綠化帶花臺上,自己則赤腳在店門口鏟沙子,時不時會看看孩子。這次的網友評論不再只是順應媒體的呼號大喊」女性本弱,為母則剛」,而是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比如「什麼為母則剛,不過是不得不剛罷了」、「別再為母則剛了,爸爸去哪了?社會保障到位了沒?」
每次看到類似的新聞,都是在稱讚新聞裡的媽媽多麼堅強,多麼偉大,多麼愛孩子,「女子本弱,為母則剛」這句話更是已經成為標籤式的存在,緊緊貼在女性的身上。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意識到「女子本弱,為母則剛」這句話應用在現實生活中的歧義,因為它強加給女性太多壓力了。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本沒有錯誤,錯誤的是那些以此為名而將女性付出合理化、忽視了母親付出的人。我們的社會既需要稱讚「為母則剛」的精神,也需要對「為母則剛」的尊重。
什麼是「為母則剛」
這句話的完整表述是「婦人弱也,而為母則強」,出自梁啓超先生的《新民說》,意思是指女人的身體柔弱。但當她有了孩子以後,因為天性的母愛,常常會發揮出令人難以想像的意志力。「為母則剛」聽起來像讚美,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母親做出的偉大奉獻的確值得讚美,但女性不僅僅只有「母親」這一種身份。
成為母親是一個女性的自主選擇過程,一旦做出了這個選擇,從備孕、懷孕到養育孩子,她就開始慢慢地被生活磨練成一個剛強的人了。但這句話的誤區有兩個,首先女子本弱固化女性標籤,如果是在從前依舊以體力換取酬勞的時代,女性在身體素質、力量等方面確實是弱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早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在憑腦力勞動換取報酬的現代社會中,女性未必就弱;其次,為母則剛在現代社會的誤用。
在許多歌頌母子關係的正能量新聞中,這句話反覆被提及,給社會營造了一種這樣的「剛」已經成為了每一位母親的必備素養,如果做不到,那就是不愛孩子,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
試問又有哪一個天生就會做母親呢?如果不是生活的無奈,誰又願意那麼剛強呢?正如新聞中的母親,難道她願意把孩子放在花壇裡睡覺嗎?她也想讓孩子在空調房裡好好休養,可正是生活的不易,只能讓她更加堅強。
社會對為母則剛的誤讀
1. 媒體一成不變的報導
但凡談到母子關係的新聞,新聞媒體都少不了加上一句「女子本弱,為母則剛」來讚揚母愛的偉大,在媒體日復一日的議程設置環境下,這樣重複不斷的報導會給人們形成一個「母親」必須剛強的刻板印象。過於強調「母親」的角色,反倒忽視了最初的「女性」角色。
為母則剛這句話本沒錯,我相信為了孩子,每一個母親也都願意變得更強大。但現在很多女性都很反感這句話,大概是這話用的太泛濫了,甚至被不理解原意的人濫用,如被媒體或寫文博主濫用到極致,弱化了獨立個人而將女性捆綁在母親角色上,給人一種道德綁架的感覺。這種話術一下子否定了她們的努力,宣揚的不是女人的堅強,而是作為母親的堅強。在這樣的媒介環境下,「為母則剛」仿佛成為了女性的枷鎖,她所做的一切已經成為了責任,付出和努力被視為理所當然。
2. 家庭重壓下的形成的道德綁架
在傳統的中國家庭裡,男主外女主內已經成為了默認的家庭分工,不管是丈夫、還是雙方的父母似乎都認為女性留在家庭裡照顧孩子,做家務是理所當然的事。畢竟大多數人還是認為,在家裡做做家務、帶帶孩子有什麼累的,丈夫出去打拼不是更辛苦。
在這樣的觀念裡,女性的付出由於沒有金錢的回報,往往被視為毫無價值的、不值一提的,也是因為沒有金錢的回報,女性在家裡的地位就比掙錢的低,似乎成為了伺候人的老媽子。正是因為「為母」的責任讓許多女性選擇了回歸家庭照顧孩子,但這並不代表她們沒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只是願意為了家庭退一步而已,而這樣的付出卻被許多人認為是合情合理的,有時候抱怨幾句還得不到家人的理解,這樣「為母」的責任已經成為了許多女性的生活重壓。
3. 女性發展受到限制
無論是職場女性還是家庭主婦,「為母則剛」的壓力很容易讓女性自我束縛。當今社會對女性是嚴苛的有人想要女性做好媽媽,有人想要女性做女強人,更有甚者要兩者兼顧,不工作就是不事生產,工作了又必須平衡好工作與家庭。如果做不好,就會面臨著「什麼?別人都可以為什麼你不行?」等質問,不斷打擊女性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如何打破「為母則剛」的束縛
1. 家庭成員的理解至關重要
家庭是每一個人的港灣,也是背後最堅實的支柱,女性想要撕破「為母則剛」的標籤,少不了家人的理解。首先是來自丈夫的分擔責任,在倡導男女平等的社會裡,丈夫和妻子都有分擔家務、教養孩子的責任,而不能以工作忙為由推卸責任,這樣產生的喪偶式育兒狀態不僅會導致夫妻感情感情產生裂痕、女性不滿,還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不良影響。
2. 做一個內心強大的母親
內向強大就是構築一道足以抵擋外界傷害的高牆,那麼母親們應該怎麼做呢?首先要不斷學習專業知識、鍛鍊技能,無論如何不能讓自己在金錢上處於依附地位,保持金錢獨立、精神獨立,只有自己獨立起來了,才能堅強面對外人的閒話。在面對家人的不理解、社會上的質疑時,還要相信自己,學會拒絕那些惡意的否定,專注於自我成長。
最後每一位母親都要知道是,做一個好媽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孩子在慢慢長大,作為媽媽的你也在摸索中不斷發展,豐富著帶孩子的而經驗,為母則剛帶來的壓力只要善於化解,它就是一種調節親子關係的動力。
3. 社會對女性的尊重
女性的價值從來就不是只有繁衍,把母性從女性中割裂出來,這個視角是物化的。每個女性都有無數種身份,可以是是女兒、母親、妻子,也可以是一個普通的公民、自由的工作者,只看她如何自我認定。古往今來,我國從不缺少享譽全國的女性,古有替父出徵的花木蘭,抗戰年代有江姐、楊開慧等一大批優秀革命者,今有屠呦呦、李蘭娟等為國為民的工作者,女性從來不僅僅是囿於家庭這一畝三分地的「主婦」,即使是「主婦」,她同樣也在為家庭、為家人做出了貢獻,創造了自己的價值。因此,我們的社會需要對女性給予絕對的尊重。
一個女性一旦選擇孕育一個新生命,選擇成為一名母親,就會由於身份的變換被賦予新的責任,養育孩子。但履行新的責任並不意味著丟掉過去的自己,無論是未婚女性、還是母親,都不需要被外界去定義她的責任,她的剛強或柔弱。她們不應背負「為母則剛」的壓力苦苦前行,她們的一切選擇都是出於本心,所承擔的都是所熱愛的,不管是母親還是未婚女性,做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就值得被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