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溝通,讓孩子把想說的說出來

2021-01-19 湖北藍天教育集團

溝通是父母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徑,但是許多父母卻誤會了溝通的含義。溝通是一種互動的過程,而不是填鴨式地說教孩子。

——德國心理學家 洪堡

家教個案

小可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學習成績也很好,但是最近父母卻發現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和自己溝通了。

這天,小可數學測驗捲髮了下來,因為失誤丟了一分,他心情立即變得不好起來。回到家裡,媽媽正在廚房做飯,他逕自走進了房間。沒想到媽媽隨後也跟了進來,問他:「怎麼看起來不開心?」小可卻沒好氣地說:「我沒有不開心,你不要管啦!」可是媽媽卻開始嘮叨起來了,責備孩子回家不跟父母打招呼等。

小可聽了之後更加煩心,他往床上一躺,並用被子把頭捂住。看到孩子的行為,媽媽更加氣憤,她用力扯孩子的被子,強迫他起來跟她說話溝通。小可被媽媽折騰得非常無奈,他把被子一掀,快速跑到陽臺上,並對媽媽說:「你不要再逼我了。」媽媽坐在孩子床邊,越想越生氣,最後竟然氣得哭了起來。

教育感悟

溝通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溝通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而不是父母一個勁地向孩子說教與灌輸某種觀點和看法。

許多媽媽覺得與孩子溝通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孩子總是不願意認真地與自己交流。父母問一句,他答一句,也不發問,而且回答極其簡練。甚至當問到孩子不願意回答的問題時,孩子竟然還拒絕回答,引起對話的中止。

孩子之所以不願意與父母溝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考試失誤了,錯了許多不應該錯的題目。孩子承認是自己的失誤得不到父母的理解,甚至招來責罵。那麼孩子當然不願意告訴父母自己失誤了,折中的辦法就是拒絕回答。如果父母能夠認識到孩子失誤是正常的,對他們的行為表示理解,那麼孩子當然願意告訴父母自己的心裡話。

親子之間溝通困難的另一個原因是父母對於溝通的錯誤理解。許多父母都知道在與成年人溝通時應該尊重對方的想法和看法,對他人的做法表示理解,但是一到孩子這裡,他們就以經驗豐富自居,一味地對孩子進行說教。這種說教的溝通方式當然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也不願意把自己心裡的話說出來。

孩子在與父母進行溝通時,他們是持觀望態度的。如果父母說的話他們愛聽,他們才會接著跟父母溝通,如果父母一味地說教,那麼孩子就會對父母關閉心扉。

父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行為和想法,這是實現親子良好溝通的基本前提。父母與孩子能夠建立起良好的互動溝通平臺,父母就能夠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和學習情況,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不順利,那麼將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更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產生疾病,也不利於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專家建議

父母應該意識到與孩子建立起雙向溝通的重要性,不僅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更要學會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樂於、敢於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

1、溝通時,請尊重孩子

尊重是溝通的前提。許多父母在與同事朋友進行溝通時,都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尊重他人不同的觀點和想法。但是到了自己孩子這裡,情況卻不一樣了,因為他們不認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而不懂得尊重孩子。

在溝通時,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當孩子心情煩躁不想與父母溝通時,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可以等到孩子心情平復一些後,自己來找父母溝通或者父母再去與孩子溝通。這些細節也是父母尊重孩子的表現。

2、一定要理解孩子

孩子也需要理解,這是他們樂於與父母溝通的前提。如果孩子的做法得不到理解,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理解,那麼孩子自然不願意和父母溝通,他們之所以願意溝通是為了得到他人的理解。

當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不應該一味地責備,而應該試著讓孩子說說自己這樣做得動機,了解整個事情的原委後再對孩子進行指導。

3、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與孩子的溝通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許多家庭裡面親子之間的溝通模式都固定為父母一言堂地說教,孩子始終不發一言或者嗯啊地答應。這樣的溝通是毫無意義的。

鄭琳琳是個四年級的小女孩,她今年十歲。琳琳是個非常開朗的孩子,學習成績也很好,與父母的關係也非常好。

琳琳的父母都非常注重與孩子的溝通,他們對孩子從來不用命令的口氣。到了該寫作業的時間,琳琳還在玩遊戲。此時媽媽便會提醒她幾點了,琳琳自己就意識到到了寫作業的時間,於是關掉電腦,開始寫作業。平時媽媽也很關注孩子喜歡的事物,有空的時候還陪女兒一起玩遊戲。

父母要與孩子實現雙向溝通,就應該了解孩子喜歡的事情,這樣在與孩子聊天時雙方才會有話聊,而且孩子也樂於與父母交流。父母在指導孩子學習和生活時切忌用命令的口氣與孩子說話,要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4、利用風趣的語言與孩子進行溝通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運用風趣的語言來平和緊張的氣氛。另外,風趣的語言也容易讓孩子接受,他們也更樂於與父母溝通交流,積極地把自己想說的話都說出來。

當父母與孩子的觀點出現分歧時,媽媽可以運用生動風趣的寓言來闡明觀點,讓孩子在笑聲中接受父母的指導和意見。當孩子不願意與父母溝通或者雙方溝通出現矛盾、危機時,風趣的語言也可以幫助父母輕鬆地化解這些矛盾與危機。

5、利用非語言和孩子溝通

當成人心情不好時,有時候也渴望安靜的環境,但並不排斥別人陪伴。孩子也如此,有時候他們也不想說話,他們也許只是希望父母可以擁抱他們一下,或者希望父母在身邊陪伴自己一下。

九歲的小玉是個三年級的小女孩。她是學校芭蕾舞劇團的小組長,舞跳得非常好,但是在一次比賽中她出現了失誤。

小玉悶悶不樂地回到家後,便立即走進自己房間,傷心地哭了起來。看到女兒的這種表現,媽媽並沒有急著詢問,而是擁抱著她,讓她默默地哭泣。過了一會,小玉就把跳舞失誤的事情告訴了媽媽。媽媽及時鼓勵了她,小玉的臉上又綻開了笑容。

當孩子心情不好時,不要急於問「為什麼」,父母可以在旁邊安靜地陪著他們,或者擁抱著他們,讓他們體會到父母的愛,這種愛可以使孩子平復心情,然後主動地把自己的心事告訴父母。

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總是聽到父母長篇大論的說教,孩子只是低著頭,欲言又止。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父母這種不尊重孩子的行為必然會導致親子之間的溝通障礙。


相關焦點

  • 讓孩子學會雙向溝通
    焦雪景,2016年4月25日,焦點11期,吉利,堅持原創分享第339天:《讓孩子學會雙向溝通 》
  • 雙向溝通很重要
    但你仔細想一想,板子不能全部打在孩子身上,父母很有可能沒有學會在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雙向溝通。雙向溝通很重要很多時候,一不留神大人在跟孩子說話時,就變成了自說自話,變成了獨角戲,這種情況下很容易使溝通變成單向溝通。
  • 父母教育孩子時不要太強勢,更不能縱容,要注意「雙向溝通」
    ,對於孩子提出來的條件,會想辦法滿足,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父母基本不會深管。「雙向溝通」不管是強勢的父母,還是經常縱容孩子的父母,他們與孩子之間一直保持著「單向溝通」。強勢的父母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經常縱容孩子的父母,也會導致孩子變得自私,不會顧及父母的感受。這兩種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都會一定的性格缺陷,相信這是任何一位父母都不想看到的結果。如果想要把孩子教育好,父母一定要注意「雙向溝通」。
  • 雙向溝通,在親子溝通中和孩子建立內在聯結
    9月24日,在新蕊計劃2017北京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巡迴講座的首場講座上,北京婦聯新蕊計劃家庭教育特聘講師、兒童教育專家張娟,進行了主題為「重建親子聯結,建立有效溝通」的講座。  張娟說,如果我們想要跟孩子達成一個好的溝通方式或者溝通效果,技巧、方法、法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能真的跟孩子有內在的聯結。
  • 建立真誠平等的溝通模式,有利於孩子和父母雙向交流
    溝通不是單向地強加意見或誘導屈從,而是雙向的交流。如果父母一開始就能用開放、包容並且平等的心態去看待溝通,有擁抱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真正地被理解,那麼,孩子跟父母就可以建立起更深的信任和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樣在溝通中,孩子才能真正考慮並接納父母的意見。
  • 職場須知:溝通的技巧,著名的「雙向式」溝通,你真的了解嗎
    導讀:「單項式」溝通的姊妹篇,「雙向式」溝通,你準備好了嗎!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勵志職場大師,小雲兒!嗯,對,沒錯,昨天我們說了「單向式」溝通。大家還記得嗎?因為「單項式「溝通有很多的弊端,多是上下級別的關係,很多都用於發布命令之類的。
  • 最怕抑鬱症走向雙向溝通障礙
    抑鬱障礙和雙向溝通障礙都屬於精神疾病,都會有從輕到重的過程,不過在精神治療的時候,醫生最害怕的就是患者不能正確的描述病情,這會對診斷和用藥造成很多困難。作為患者的家人在描述病情時,要麼是斷斷續續、要麼是不知從何說起。
  • 孩子想說卻表達不出來?原來是少了它!
    從而得知父母的言行舉止也在時刻感染著孩子。對於那些語言能力差和優秀的孩子們,於是我和教育專業的學姐也來了個激烈的討論。一天,練說話,練溝通,學習詞語,做家務。有的孩子在家一天除了吃就是玩,那當然會不一樣。溝通說話是非常重要的,還是要從娃娃抓起!有的孩子剛看完一個小故事,並能快速的寫出文章知識結構。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最好的關係從溝通開始
    經常有家長說:孩子不聽話,我怎麼苦口婆心地教導,他就是不聽。孩子是越來越大,和父母的關係也越來越僵,有時候也想打破局面,但是總找不到和孩子相處的方式。看著孩子不聽話,難免會生氣,會責罵,這樣如此循環下去,親子關係是越來越差。
  • 如何讓孩子主動說出來?
    如何讓孩子說出來,也就是說如何去訓練孩子的主動性語言?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語言加工就是對輸入的語言信息進行編碼、轉換、存儲、提取的過程! 很多家長一上來就說,為什麼我孩子不說話,就是不說...,其實我們要分清楚,孩子是怎樣的一個情況,是完全沒有聲音?還是我說一句你說一句?還是說「哼哼唧唧」自己在旁邊一直說個不停呢?
  • 跟孩子溝通,不是你想說什麼就說,有一個關鍵的根據
    想通過一件事來映射回答一個普遍關心的問題:如何跟孩子說話——不是你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你想怎麼回應就怎麼回應,而是有參考依據,這個依據就是「孩子當下的感覺」。這是國慶節前一天,一玖媽媽「親子日記」中的其中一件日常小事。
  • 跟孩子溝通最好「多聽少說」
    「你應該、你聽著、我希望……」這是家長對孩子常說的語氣。家長有沒有想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有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傾聽過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如果沒有,我們又憑什麼期望孩子向我們敞開心門呢?在教育或責備孩子之前,家長不妨先放下自己的身段,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聽一聽孩子心裡的真實聲音。傾聽是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
  • 跟孩子溝通時,如何說溝通更有效?
    文/婷媽alan(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有一個一年級的孩子,特別不擅長做數學作業,他想了很久也沒想到怎麼解答,很沮喪,然後說:「我不會做!」你以前最喜歡玩這個啦……」然後父母會巴啦巴啦說一大堆,就是為了證明這個公園是好玩的,孩子以前喜歡這裡的。而孩子會怎麼做呢?他會認同父母的說法嗎?孩子可能會堅持己見,就是覺得不好玩,如果父母還想說服他,可能他就直接哭起來了。
  • 如何溝通,孩子才能對你說心裡話?
    比如,今天孩子在學校跟同學打架了,被老師批評,然後罰抄作業,回家後可能他會很不高興地跟你說,今天老師罰抄作業,然後父母的回答肯定是說「是不是又犯錯了,肯定跟同學打架了?還是遲到了?犯錯,老師罰你抄作業也是對你的一種警告,下次就不要再這樣做了。」或許就如上面所述,孩子每次跟你訴說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你總是對孩子進行說教式的口吻,總是採取否定的回答去糾正孩子的行為。
  • 與孩子溝通的秘訣,從無話可說到無話不談
    孩子進入青春期,部分孩子漸漸變得不愛和父母說話,有時候也嫌父母太囉嗦,沒說一會就急忙走開,你懂得與孩子溝通的秘訣嗎?一起來看看吧。 學會傾聽孩子觀點很多父母對於孩子提出的想法觀點,都是以否定的態度對待。家長希望孩子能遵循父母一輩的想法去做,這樣省事很多,也不怕孩子會學壞。
  • 話都不會說,還想讓孩子聽你的?和青春期孩子的溝通秘籍
    如果孩子放學後沒有及時回家,電話也聯繫不上,父母等不到孩子,這時你會對孩子說什麼呢?很多家長會說:「你怎麼這麼晚才回來,也不和我說一聲,你不知道我會擔心嗎?你真是只管自己,一點都不考慮我的感受。」 有沒有發現,這些句子都是以「你」字開頭的,都是對孩子的質問,指責,評價。
  • 「說孔子」聽比說更重要?溝通是雙向的,理解和被理解同樣重要
    所以,能認真聽人分說的,要有聽完他人傾訴的耐心,才能有效得知他人所想。有些東西,聽一半,和全部聽完,得到的意思,會是正好相反的。因為有些時候,人們很難覺察到對他人是否存在誤解,而各種知識語系裡面,反轉的東西太多了。其實,知人重要,被人知照樣重要,「不患人之不己知」其實很難順利如願,你不怕被誤解嗎?
  • 想辭職沒什麼不好意思的,只要堅定要走就大膽說出來
    我就是那種不好意思提辭職的人,每次自己決定好了的辭職,但正式決定向領導溝通的時候,又膽怯了,腦子裡明明想好的話,又被自己否定了。內心的想法經常是這樣的:領導對我這麼好,我辭職太對不起他了。公司現在正是緊急關頭,我這裡一個人離職了,有點不厚道吧。出去會不會比現在工作還要差,其實現在還沒那麼差。
  • 親子溝通——《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於是我順手把皮撿起來扔進了垃圾桶,之後就忙別的去了,等我再出來,我竟然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垃圾桶被閨女拿到了身邊,她還嘟囔著:葡萄皮扔到垃圾桶裡。書裡涉及到了很多的說話技巧,小貼士,也為我打開了一條全心的親子溝通之路:用一種平等互愛,相互尊重的語言去溝通,表達自己的感受,並鼓勵孩子與我合作,從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 家長說了想對老師說的話,痛快;孩子憋了想對家長說的話,麻煩!
    有媒體報導,近日,江蘇徐州有位學生家長手持一面上寫「教啥啥不行,叫家長第一名」的錦旗站在孩子所在學校的大門口,引發眾多家長圍觀,產生了「轟動效應」!根據該視頻內容,家長是抱怨孩子作業完成不好,老師叫家長,孩子字寫不好,老師叫家長,並說如果家長什麼都會,還要老師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