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第三方平臺提供的電子證據具有客觀真實性

2020-12-16 中國法院網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一大亮點在於對電子數據(證據)作了進一步具體的規定,包括對電子證據的類型(第十四條)、原件的認定(第十五條)、真實性判斷(第九十三條)、第三方平臺(第九十四條)等作出了相應的規定。而這其中最為奪人眼目的是對第三方平臺的規定。

  一、什麼是第三方平臺

  該規定第九十四條對電子數據真實性的判斷中的第二項規定:「由記錄和保存電子數據的中立第三方平臺提供或者確認的」證據可以確認其真實性。這裡使用了「中立第三方平臺」的表述。第三方平臺,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區別於訴訟當事人之外的,提供取證存證技術的平臺方,它應是包括政府、社會相關組織的機構。在司法實踐中,我們遇到的電子籤名、可信時間戳、區塊鏈存證的案例,而提供這些技術數據的都是相關的社會經營主體,比如杭州天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聯合信任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等相關社會企業。我們看到網際網路法院都已對接了提供籤署、取證、存證的第三方數據平臺,比如電子籤名平臺,為了獲取電子合同的籤署數據。這些提供籤署、存證、取證服務的經營主體,即為第三方電子數據平臺,也稱第三方平臺。由於這些平臺的經營性決定了他們要面對整個市場需求,並以提供技術,故使用者與提供數據平臺的服務商不具有特定的利益關係,從而具有相應的中立性。

  二、第三方平臺存在的必然性

  隨著發展數字經濟作為中國創新增長的主要路徑提出來,必然會影響傳統企業和推動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網絡在各個行業、領域的應用。在司法上對應的就是「電子證據」的大量使用,承載電子證據的數據平臺,即為第三方電子數據平臺,亦稱第三方平臺。《杭州網際網路法院電子證據平臺規範(試行)》第四條中規定了「第三方數據持有者:與當事人無利害關係、電子數據在業務過程中自動落地並存儲的機構。第三方數據服務提供商:為當事人提供電子數據存證等服務的機構」。在司法實踐中,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具體的應用場景,網際網路法院搭建的司法區塊鏈平臺已經實現第三方電子數據平臺的在線接入。網際網路法院通過有序接入相關機構持有的涉案電子數據,實現電子數據的實時導入、安全存儲和合法使用。依託訴訟平臺數據導入機制,網際網路法院能夠在線提取涉案信息、核實當事人身份,及時固定證據,為當事人舉證和法院調證、認證提供安全便捷的形式和渠道。這些數據很顯然不可能都是官方數據,因為社會企業的覆蓋面大、國家相應的數據平臺有限性,必然要使用甚至依靠社會力量的數據平臺作為滿足社會需求的支撐。

  三、中立第三方平臺的客觀性

  在司法實踐中,我們看到有的法官認為第三方平臺缺乏公信力,這是因為對第三方平臺以及對電子證據的構成不甚了解。第三方平臺是以提供數據技術為核心的平臺,底層是以密碼學為技術支撐的,其表現為篡改可知;對於存儲在區塊鏈上的電子數據則顯示為不可篡改性。

  前述規定第九十三條規定了人民法院對於電子數據的真實性,應當結合若干因素綜合判斷。我們可以看到法律上對電子數據真實性的判定應當講都是從技術角度對相關軟硬體進行的判斷,換言之就是對第三方平臺技術能力、資質,以及對於電子數據生成、存儲、傳輸的技術手段審查的判斷。為什麼會這樣規定,這是因為電子數據(電子證據),是存在「容易篡改」和「防篡改」的電子數據之分的。我們多為熟知的微信、QQ記錄、電子郵寄等,在對其進行修改時是很難發現的。對此,我們稱之為「容易篡改」的電子數據。但另一種電子數據是通過密碼技術構建的,比如確認電子合同的電子籤名,以及通過電子籤名技術對證據的取證、存證。這種電子數據的任何改變,都會被發現。我們將其稱之為「防篡改」的電子數據。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其原理所致:數據電文按雙方約定的哈希算法計算出一個摘要值,然後使用籤名人的私鑰對這個摘要值進行加密,形成數字籤名,對數據電文籤名後發送給對方;對方收到籤名後的數據電文時會進行驗證,通過相同的哈希算法計算出數據電文的摘要值,並使用籤名人的公鑰解密其數字籤名得到摘要值,兩個摘要值相比較,如果一致則說明數據電文來自該籤名人且未被篡改;反之則已被修改。同理,將要取證、存證的內容通過籤名的動作進行固定,達到取證、存證的目的。所以,我們看到法律要作出通過對電子數據的生成、存儲、傳輸、保存、提取等過程、方法來確定電子數據的真實性,進而判定其證據的可採信性。而這一切,是要通過第三方平臺的技術能力來達到。對此,杭州網際網路法院有關《民事訴訟電子數據證據司法審查細則(試行)》做了更為直接的規定。該細則第十二條中規定,「對第三方數據服務提供商的電子數據,應當根據第三方數據服務提供商的資質資信、信用狀況、經營管理狀況、證據形成的過程、所採用的技術手段等因素,結合案件其他證據,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應著重審核第三方數據服務提供商的電子數據來源的真實性、技術手段的安全性,審查電子數據形成的合法性以及形成、傳輸、接受、存儲、提取的過程及方法的可靠性,電子數據的完整性、保持完整性方法的可靠性,審查電子數據與其他證據相互印證的程度,並由此認定證據的效力。」該條款解決了第三方平臺電子數據真實性的判定問題,而這些都是基於技術、數據角度。所以說,由第三方平臺具有技術中立性及第三方的客觀性,其平臺上的電子數據具有客觀真實性,從而可以被司法採信。

  (作者系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原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智慧財產權庭庭長)


 

相關焦點

  • 林子英:論第三方電子數據平臺所存儲數據的證據效力|法官說
    (二)電子證據的技術分類與其他種類的證據相比,電子證據具有高科技性、複合性、隱蔽性、易損性等特有屬性,這就導致其真實性、客觀性往往成為當事人爭議的焦點,也成為法官審查判斷的難點。由於電子數據的形成往往依賴一定的技術手段,因此使用何種技術手段則往往決定了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從技術角度予以考量,可將電子數據區分為可篡改型和防篡改型。
  • 第三方電子合同平臺能提供什麼樣的法律服務?
    第三方電子合同平臺能提供什麼樣的法律服務?一、電子合同為什麼具有證據效力?目前,電子合同、電子郵件、網上聊天、微博、語音、圖片等各類電子數據出現,使證據形態處在無證與電子證據共存的時代。以電子籤名為核心技術和法律基礎的電子合同成為電子證據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採用電子合同的企業發生法律糾紛時,相關的電子合同數據成為證據證明的關鍵。
  • 國內電子證據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網際網路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籤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證存證平臺認證,能夠證明其真實性的,網際網路法院應當確認。
  • 當事人如何有效自行收集電子數據證據
    三、當事人委託第三方存證平臺並固定電子證據 委託第三方存證是指通過訴訟當事人以外的獨立第三方提供的存證工具保存的電子證據。第三方存證平臺與當事人自行取證、公證處公證相比,既可以事後取證,也可以在電子證據產生的當時取證。第三方存證平臺接受當事人委託,為當事人提供固定電子證據服務,當事人需支付服務費用。
  • 我國電子證據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網際網路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籤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證存證平臺認證,能夠證明其真實性的,網際網路法院應當確認。
  • 司法前沿 | 電子數據證據的證據能力及證明力研究
    如果是某些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人以偵探性質的行為來非法挖掘個人數據,那麼這種電子數據證據就不能被採信;倘若電子數據證據本身的載體是非法的,其存儲和生成的電子數據證據也不能被採信。證據的證明能力是因為它具有真實性,能夠通過證據反映出客觀事實的存在。這種事實獨立於人的意志,不會因為人的意志的變化而發生轉移。
  • 38家平臺接入國家電子合同備案平臺
    、電子認證時,應當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保障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及電子籤名、電子認證的法律效力」,對全國各地網貸平臺使用的電子合同做出了規範性要求。P2P黑板報了解到電子合同備案主要意義在於,可以為用戶和互金平臺之間的司法糾紛提供電子證據,解決了當前網際網路環境下用戶缺乏可靠憑據的問題。在當前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電子合同備案有利於保護用戶的合法權益,日益引起監管部門、互金企業和用戶的重視。
  • 《民事證據規定》中的「電子數據」
    可以這樣理解,新規定第14條是對民訴法解釋第116條的細化規定,是根據電子數據的表現形式和特點進行的歸類整理,為當事人區分收集相關證據提供了明確規範。另外,新規定中第二款規定的網絡平臺發布的信息,還包括:抖音短視頻、朋友圈、貼吧、論壇、網盤等發布的信息。
  • 最高法修改民事訴訟證據規定 微博簡訊等可作打官司證據
    對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的,法院認定申請人所主張的書證內容為真實。對此,《修改決定》進一步將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納入「書證提出命令」的適用範圍,擴展了當事人收集證據的途徑;對電子數據範圍作出詳細規定,並對當事人提供和法院調查收集、保全電子數據提出要求,完善了電子數據證據規則體系,統一了法律適用標準。
  • 電子合同訂立會出現什麼弊端或者問題嗎?
    在司法實踐中,有部分法院認為在自動取款、網絡銀行等電子化交易服務中,私人密碼具有私有性、唯一性和秘密性,具備對交易者身份進行鑑別的功能,從而起到電子籤名的作用。私人密碼的特點決定了使用私人密碼的法律後果即本人行為原則。只要客觀上在交易中使用了私人密碼,如果沒有免責事由,則視為交易者本人使用密碼從事了交易行為,應承擔相應責任。
  • 將微信記錄作為證據的21個法律要點
    包括與微信好友聊天過程中、發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眾號時發送的網絡連結,此類微信記錄的最大不同是連結的內容是提前由第三方或者發送方製作的。可到公證處進行公證或者採取其他較為可靠的電子證據保全公司進行保全。當事人提供的電子數據如果經過了公證或第三方存證平臺確認,在無相反證據的情況下,真實性應得到認可。如果此證據亦具備合法性和關聯性,其證明力不會低於其他證據。特別是對一些侵權類證據,為防止證據滅失,應在發現侵權行為時第一時間儘快進行證據保全。
  • 聊天截圖能作為證據嗎?如何鑑定截圖的真實性?
    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經常會遇到這樣一個法律相關的問題:聊天截圖能作為證據嗎?高瞻律師在這裡告訴大家:能,但是截圖屬於何種證據,以及截圖作為證據的效力如何則需要根據不同情況具體分析。但是受網絡、操作環境、技術等多方面影響,電子數據存在易篡改、真偽難辨的天然屬性。況且微博、微信等第三方軟體平臺往往不會提供軟體上發生的電子數據的真實性的說明材料。
  • 微信微博聊天記錄能作為證據不?最高法給出答案
    其二,有助於拓展當事人的證據收集途徑,緩解當事人證據能力不足、證據收集渠道有限的問題。其三,有助於對法官的裁量提供指引,緩解因法官的自由裁量而帶來的電子數據採信與否不確定的問題。最後,也有利於提醒廣大網絡用戶加強使用通信設備和應用服務的安全防範意識,防止信息被盜用,而網絡服務提供者也應當完善信息存儲功能,強化保護措施。
  • 籤合同為什麼要用第三方電子合同平臺進行籤署?
    簡單來說,就是以電子的形式訂立的合同,而第三方電子合同指的是通過第三方電子合同籤約平臺籤署的合同。第三方電子合同也是受到法律認可和保障的,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數據電文也是書面合同形式的一種,《電子籤名法》中也明確了,可靠的電子籤名與手寫籤名或蓋章具備同等法律效力,同時在《民事訴訟法》中,認可了,電子證據作為法定證據類的合法地位,至此,為什麼要用第三方電子合同
  • 【200期】電子證據的固定採集與展示業務操作指引(律師)
    第二十二條  除非技術上必要,對電子證據進行固定採集的場所,建議一般應在公證機關或中立第三方的工作場所進行。第二十三條  除非技術上必要,對電子證據固定採集所使用的計算機設備或其他數碼設備,建議使用公證機關或中立第三方的設備。第二十四條  來源於網際網路的電子證據,須對證據的來源、域名、IP等相關因素進行保存。孤立的網頁文件,其真實性難以證明,證明效力很弱。
  • 郵件告知錄用、微信轉帳發工資 電子證據真實性難認定,勞動關係...
    「電子證據主體、真實性和讀取狀態的認定難,讓電子證據在庭審中很『吃虧』。」瀋陽市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法官鄭虹說,早在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就已經確認了「電子數據」這一證據形式。在司法實踐中,鑑於電子證據可刪改性較強,往往只能作為其他證據的佐證,很少單獨作為定案依據。
  • 「電子郵件」證據的認定途徑有哪些?
    》第14條第2款的規定,電子郵件與手機簡訊一樣,其通信信息屬於電子證據的一種。鑑定書的內容需具有科學依據,具備可信度,鑑定人一般需要出庭接受雙方以及法院的質詢。電子郵件鑑定主要涉及郵箱IP位址的確認,郵件發送或接受的真實性,郵件內容的真實性,以及它們被篡改的機率等。
  • 將微信記錄作為證據的21個法律要點|轉需
    二、如何保存微信證據雖然收集證據的方式和程序已有較清晰的規定,但實際生活中,很多人並不熟悉具體操作步驟,僅提供列印件或截圖,很可能不被法庭認可。收集電子數據的程序、內容、方式等直接決定了這個證據自身的真實性、合法性、證明力及與待證事實的關聯性。(一)提交微信相關證據時,要注意什麼?
  • 金澤剛:第三方網絡平臺的類型演變與犯罪危機預防
    考慮到第三方網絡平臺自身運行機制的重大改變,其已逐漸由直接或間接的犯罪參與者演變成為只在消費者和服務提供者之間起到居間作用的媒介主體,可援引「技術中立」原則免除刑事責任,但對於因未完全履行監管義務而產生的民事賠償,平臺需與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此外,對於第三方網絡平臺潛藏的犯罪危機,需藉助科學的犯罪學理論,通過綜合治理的方式加以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