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從巫山、從元稹詩意中走出來的年輕人;一個漂泊在外卻一直堅持文學創作的人;一個年紀輕輕就已出版多部個人專著、創作文學作品600多萬字的文化人;一個以故鄉為人生驕傲、為創作源泉的三峽人——他就是有「打工作家」之稱的巫峽小夥張乾東。
外婆開啟他寫作天賦
今年33歲的張乾東出生在巫山縣兩坪鄉溪溝村一個農村家庭。由於父親常年在外奔波,母親體弱多病,張乾東幼時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外婆家。外婆鄒厚珍,讀過幾年私塾,能說會道,是遠近聞名的講故事高手。當時,像溪溝村這樣的偏遠農村,沒有電視、沒有網絡,村民的精神生活極度匱乏。所以會講故事的鄒厚珍便成了當地絕對的公眾人物。只要不下雨,每當黃昏降臨的時候,村子裡不管男女老少都會聚集到村口的曬穀場,聽鄒厚珍說書講故事。
外婆的故事好像永遠也說不完,而且講起來繪聲繪色,有板有眼,引人入勝。如《梁祝》、《竇娥冤》、《西廂記》、《西遊記》等名著名劇,聽得周圍的人慾罷不能,隨著故事的起伏或悲或喜。
依偎在外婆懷裡,聽著那些上天入地、降妖伏魔的故事入眠,不僅是張乾東難忘的童年記憶,也在他幼小的心裡培植了一個善良的夢想——成為故事王、文學家。
父親引他進文學殿堂
張乾東的父親張步河是上世紀60年代的初中生,寫得一手好字,寫作也有一定的基礎,如果說是外婆開啟了張乾東的寫作天賦,而父親則將他引進了文學的殿堂。小學4年級之前張乾東寫的作文幾乎都要經過父親的潤色才能拿得出手,久而久之,在父親的影響和指導下,文學的殿堂漸漸在他心中展開,寫作水平也逐漸提升。
讀中學的時候,為了將錢省下來買文學書籍,張乾東常常一天只吃一頓飯,晚上寢室熄燈後,他就打著手電筒在被子中偷偷地看。初中三年,當別的同學還在為寫一篇能得到老師表揚的作文搜腸刮肚的時候,張乾東已經看完了《紅樓夢》、《魯濱遜漂流記》、《巴斯克維爾的獵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世界名著,記了厚厚一摞讀書筆記。中專畢業時,他已在各種報刊雜誌發表作品800餘篇。
故鄉是他人生的驕傲
2002年,張乾東孤身一人外出打工,他到過廣東、海南、陝西等地,在生產一線做過員工,在雜誌社做過「臨時小記」,工資最高時一個月也只有2000多塊錢。雖然生活拮据,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他將別人喝酒打牌、聊天逛街的時間「擠」出來看書寫作,一邊打工,一邊放飛自己的文學夢。
自2004年以來,張乾東創作了6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出版有詩集《與現實對話》、《無涯的情天》、《隨緣如風也美麗》等;文集《妖魅麗影》、《十七歲那年飄揚的雪花》等;創作有武俠小說《風雲奪命刀》、《天涯孤客》、《斷劍斬天涯》、《劍河俠影》、《斷仇天涯》、《浪人情刀》等多部,作品多次在全國性的大賽中獲獎,被讀者譽為「打工作家」。2005年,張乾東被吸收為重慶市作家協會、中國詩歌學會會員。隨後的幾年裡,他又先後被評選為中國作家記者協會副秘書長、中國青年詩協全國委員會委員。
張乾東的作品,很多都是以故鄉的山水和風土人情為背景創作的。正如他在一首詩中所寫:故鄉,借我一片雲吧,讓我端詳你美麗的臉龐……故鄉,是拾不起又回不去的記憶,是捧在手心卻又放不下的歲月……
「是故鄉的山水養育了我,是三峽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我提供了創作的源泉,故鄉是我人生的驕傲,是我心靈的淨土。無論走到哪裡,故鄉的歲月都在我這個遊子的手心裡。」近日,在浙江打工的張乾東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