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母的小愛,最近帶著寶寶出院回家了。這本是一件大喜事,但小愛卻變得患得患失,擔心寶寶會不會有什麼問題沒有被及時發現。那麼,當新生寶寶出現哪些情況時,必須到醫院就醫呢?
湖南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專家表示,當新生寶寶出現發燒、拒奶、頻繁吐奶、嘔血、便血、「睡不醒」、哭鬧難以安撫、皮膚青紫、外傷等情況時,需立即到醫院尋求醫生幫助。但是,以下幾種情況也同樣需要寶爸寶媽引起重視。
新生兒黃疸在新生兒時期很常見,可以出現在寶寶正常發育過程中,也可以是某些嚴重疾病的外在表現。嚴重的黃疸可致腦損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當寶寶皮膚呈黃色(最好在自然光線下評估),建議定期到正規醫療衛生機構就診並監測膽紅素水平,評估寶寶相關風險,必要時給予適當幹預。
出生後1至2周寶寶體重有所減輕是正常的,尤其是母乳餵養的寶寶。如果體重減輕超過出生體重的7%,應立即到醫院進行檢查和諮詢。
新生寶寶出現反常的呼吸運動(吸氣時腹部凸出而胸壁內陷)是正常的。如果寶寶出現呼吸增快(安靜狀態下,呼吸頻率持續>60次/分)、鼻翼煽動、費力呼吸(可伴點頭呼吸、張口呼吸)、使用輔助呼吸肌呼吸(明顯肋下、肋間、鎖骨上或胸骨上凹陷)等呼吸窘迫表現,應立即到醫院就診。呼吸窘迫屬於新生兒危重症,如不及時處理,可危及生命。
當寶寶出現連續、重複且無目的性的活動,如眼皮運動(眼皮微顫、陣發性斜視、眼球震顫、反覆眨眼)、口-頰-舌運動(反覆無進食慾望的咂嘴和咀嚼運動、常流口水、吐舌)、連續的肢體運動(踏步樣、遊泳樣動作、招財貓手勢),需警惕驚厥發作。如出現這類情況,不管有無臉色不好或呼吸運動改變,均建議醫院就診。正常的寶寶可有不規則、粗大震顫樣動作,但一般不會多次重複出現,爸爸媽媽握住寶寶肢體時動作可停止,且無肢體僵硬等感受。
比如,哭吵時面部不對稱,有些疾病在寶寶哭鬧時最明顯,如面癱和不對稱性啼哭面容;眼球運動不對稱,可能提示腦內異常;頭部喜好斜向一側,當寶寶喜歡頭斜向一側,而下頜轉向對側時,警惕「斜頸」;四肢活動不對稱,寶寶單個肢體活動減少可能是因為骨折引起疼痛或臂叢神經損傷導致的麻痺,寶寶一側身體自發性運動減少,需警惕偏癱。
耳廓畸形非常常見,如招風耳、猿耳、杯狀耳、垂耳等,不僅影響寶寶外表的美觀,還可能影響到聽力,甚至是未來的心理健康。目前,普遍認為應在生後1周內進行相應治療,超過3周後進行治療則不易達到正常耳形態,且需要較長的持續治療時間。當寶寶有類似情況,建議立即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