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是我國規模最大,「國寶」珍藏密度最高的兩所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設有展廳48個,館藏文物達到100萬件,時空跨越了原始社會到新中國建設初期的各個歷史階段,是我國館藏文物最豐的博物館之一,也是世界單體面積最大的博物館,我們歷史課本中大名鼎鼎的金縷玉衣、四羊方尊、后母戊大方鼎在這裡都能找到。
下面且聽曉生盤一盤那些陳列在國家博物館中的「國家寶藏」。為了方便起見,就逐朝代列舉一件「稀世珍寶」。
先秦珍寶
新石器•紅山文化•玉龍
紅山玉龍於1971年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遺址出土,材料質地為岫玉,是新石器時期玉飾的代表文物之一。
此龍,通體墨綠色,體捲曲如「C」字,直徑2.3~2.9釐米。玉龍頭部較短,吻部向前伸,略有上噘,頸部有一撮長毛,略微上彎,顯得鬣鬃飛揚,威風凜凜。據專家考證,此龍應該是祭祀的禮器,是我國「龍圖騰」崇拜的起源之一,因此被稱作「中華第一龍」。
新石器•仰韶文化•鷹陶鼎
鷹陶鼎於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莊仰韶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為新石器後期陶製祭祀禮器。
此鼎,高35.8cm、口徑23.3cm、最大腹徑32cm,以一隻佇立的老鷹為造型,鷹目圓睜,鷹鼻彎曲銳利,鷹體肌肉豐滿有力,看上去威風凜凜。但工匠巧妙的將鼎口設置在佇鷹的兩羽之間,好似背負著一口大鍋,看起來兇萌兇萌的。
此鷹由太平莊農民殷思義從地裡挖出,做了一年雞食盆後,上繳在附近考古的北京大學歷史系。
夏•齊家文化•重輪星芒紋銅鏡
重輪星芒紋銅鏡於1975年在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遺址出土,屬於夏晚期青銅器。
此銅鏡直徑僅有6cm,橋紐為橢圓形,背面紋路由三角形和直線組成,形似「葉脈」,據考證可能與當時的太陽崇拜有一定的關係。
齊家鏡是我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的銅鏡,是我國由石器時代轉入青銅時代的標誌之一,因此被稱為「天下第一鏡」。
商••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於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屬於商晚期青銅禮器。
此尊邊長52.4cm,高58.3cm,重量34.5kg,長頸圈足,飾有夔龍紋、蕉葉紋和獸紋。最為精美的是尊的四角各裝一隻惟妙惟肖的羊頭,羊頭中間還有一隻活靈活現的角龍。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此尊出土後曾擺放於時任國府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將軍的書桌上,在長沙會戰轉移途中被日軍炸成20多塊,建國後經1年的修復才得以復原。
商••后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鼎,,於1939年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殷墟遺址出土,屬於商晚期青銅祭器。
此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立耳折沿,方腹四足,以魚紋、雲雷紋、饕餮紋、凸弦紋、蟬紋為主要裝飾紋。鼎腹之中刻有「后母戊」三字,筆畫細緻清晰,圓潤飽滿。
此鼎高大雄壯,威武挺拔,是我國最重的青銅器,是絕對的「國之重器」。
此鼎出土後,曾因擔心被日軍所擄旋即被埋入地下。抗戰勝利後運送南京中央博物院。新中國成立10年之後被國博的前身,中國歷史博物館館藏。
西周••大盂鼎
大盂鼎,於1849年在陝西郿縣禮村出土,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中的重器。
此鼎是周康王時期一位名叫盂的大臣所做,同時出土大、小二盂,小盂鼎在出土以後已經遺失。
大盂鼎高101.9cm,口徑77.8cm,重153.5kg。銘字291個,以紀念盂受周康王訓誥之事。此鼎圓腹三足,以雲雷紋為底,以饕餮紋為飾,樣式古拙,端莊。腹內銘文筆畫蒼勁周正,開中國書法之先河。
大盂鼎出土之後先後被左宗棠、潘祖蔭等名人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捐獻給國家。
大盂鼎與上海博物館館藏的大克鼎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毛公鼎,聯袂為「海內三寶」。
另外,國家博物館中珍藏的著名先秦國寶還有商婦好鴞尊,商人面鼎、商婦好青銅偶方彝、商龍虎紋青銅尊、東周王子午鼎等等,由於篇幅關係土鱉君就不一一展示了。
秦漢珍寶
秦•陽陵虎符
陽陵虎符,相傳是在山東省棗莊市出土,抗戰時期由郭沫若在重慶市古玩市場地攤上發現,是秦朝頒發給陽陵駐軍將領的調兵信物。
此符長8.9cm,寬2.1cm,高3.4cm,呈臥虎型,可一分為二,虎的左、右頸背各有12個相同的錯金篆書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意為這枚符的左半在陽陵軍中,右半在天子手中,左右合併才能調兵遣將。
值得一提的是,陽陵虎符是目前發現的秦虎符中唯一一枚「右在皇帝」的節符,可以推測出此符為始皇帝一統六合之後分發的兵符,對研究秦朝軍事制度有重要的意義。
西漢•中山懷王金縷玉衣
中山懷王金縷玉衣,於1973年在河北定州中山懷王劉修墓出土,為西漢玉質冥衣。
該玉衣長182cm,由1203片玉片和2567g金絲連綴而成,共分為頭罩、臉蓋、上衣前、後片、袖筒、手套、褲筒和腳套等部分,為典型的西漢風格玉柙。
金縷玉衣大約出現於文景時期,是兩漢時期最高級別的殮服,只有王以上的貴族才被允許使用。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玉柙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金縷玉衣。
西漢•鎏金熊形銅鎮
鎏金熊形銅鎮,於1926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出土,是西漢時期銅鎏金生活器。
在魏晉之前,人們都是席地而坐,為了避免起身落座時將席角折卷,一般會將席鎮壓於坐席四角。漢朝的席鎮多以銅鐵為材質,以虎、熊、龜、蛇等動物為題材製作。
此鎮為西漢獸鎮,高5.2cm,黃銅材質,表面鎏金,工匠將其做成憨態可掬的吉熊蹲踞式樣,圓滾可愛,在實用的同時又給家裡帶來了些許的活潑之氣。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
擊鼓說唱陶俑,於1957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東漢崖墓出土,東漢陪葬明器。
此俑,高56cm,泥質灰陶材質,為頭戴幘巾,懷抱扁鼓的俳優正在引吭高歌的形象。
喜觀陶俑您會發現,藝人的表演似乎進入高潮階段,他單腿蹲在地上,右腿彈出,眯縫著雙眼,額頭上因開懷大笑而擠壓出數道皺紋,神採飛揚,活靈活現,引人共鳴。其製作匠人技藝之高,手段之妙,可稱為「漢代第一俑」。
三國•吳•青瓷羊形燭臺
青瓷羊形燭臺,於1958年在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出土,為孫吳青瓷生活器。
此臺,長30.5cm,高25cm,為一隻昂首張口的跪羊造型。仔細觀察您會發現,羊字通「祥」,古人多用羊作為家居裝飾物,以示吉祥如意。此羊為太湖流域的湖羊,身軀肥壯,背毛豐茂,雙耳緊貼頭頂,顯得形態溫馴安詳,為不可多得的東吳瓷塑精品。
兩晉南北朝珍寶
西晉•呂氏磚
呂氏磚,傳為1918年前後在安徽省鳳臺西北鄉顧家橋出土。該磚呈長方形,長34.8cm,寬17.3cm,高5.8cm。正面陰刻章草書法「鹹寧四年七月呂氏造,是為晉即祚十四年事,泰歲在丙戌。」
據清末金石家鄒安考證,呂氏為陳留郡守,此磚為呂氏為其妻所造墓廬的銘磚。
章草為隸書的草寫,為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書法飄逸流暢,頗有陸機《平復帖》的風採。
北朝·馬首鹿角金步搖
馬首鹿角金步搖,1981年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為金質女性頭飾。
此步搖以金為主要材質,松石、珍珠為點綴裝飾之物,高16.3cm,重70g,基座是一個馬首的造型,基座往上分出鹿角型枝杈,枝杈的末端則是金質的葉片。
步搖,是我國最傳統的女性頭飾,起源於西漢,流行至當今。其因插於髮髻之上,隨步伐而搖動而得名。漢族女性的步搖多以「龍、鳳、鶴、雲」等祥瑞為主要造型題材,而北方少數民族女性的步搖則多以「馬、羊、鹿」等草原上常見的動物為造型題材。
隋唐五代珍寶
隋·趙州橋石板欄
趙州橋石板欄,於1953年修復趙州橋時在洨河河床中出土,為隋文帝時期石質建材。
此板,長212cm,寬84.5cm,兩面雕龍為飾。前面雙龍前爪互推,回首望尾,做呼之欲出之狀,活靈活現,靈動異常,背面兩龍石板四爪撐地,龍身相互絞纏。
趙州橋,位於河北省趙縣,又名安濟橋。隋文帝開皇末年,有工匠李春建成。全橋只有一個跨度為37.037m的大拱,是世界現存最古的大型敞肩石拱橋。曾入選過《小學語文課本》,被稱作「人在蒼龍背上行」。
唐·絞胎釉陶狩獵騎馬俑
絞胎釉陶狩獵騎馬俑,於1972年在陝西省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為唐太宗時期陶製明器。
此俑高37cm,長27cm,唯一鷹奴持蒼狩獵的造型。絞胎是一種唐朝才出現的制陶工藝,是將兩種顏色不一樣的黏土混合攪拌在一起的工藝,因而絞胎陶器有種絢麗的大理石紋理。由於工藝複雜,絞胎工藝很少用於陪葬的陶俑上,此尊狩獵騎馬俑是皇室出品,是不可多得絞胎陶俑精品。
五代·彩繪浮雕武士石刻
彩繪浮雕武士石刻,身世頗為傳奇,他於1994年5月被盜自河北省曲陽縣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墓中。2000年這塊鎮墓石刻流落到紐約的文物拍賣會上,後經多方交涉,才得以返回祖國。
此石刻,高113.5cm 寬58cm 厚11.7cm,為一持劍穿甲武士造型,他頭頂祥鳥,足踏臥獸,神態莊嚴,衣袂飄揚,威風凜凜,為五代石刻中的精品。
南、北宋元珍寶
北宋·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宋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傳世品,宋徽宗時期宮廷瓷質陳設器。
此盆,高14.4cm,最大口徑24.5cm,盆內為青釉,盆表為玫瑰紫釉,為四瓣海棠花造型,是北宋宮廷所用。
鈞瓷,是中國五大名瓷之一,宋徽宗之後的歷代帝王將鈞瓷欽定為御用瓷,只準皇家使用,只準皇家所有,民間不能私藏。遠在在宋朝時期就有「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之盛譽,是我國瓷器中珍品中的珍品。
南宋·文天祥《謝昌元座右辭卷》
《謝昌元座右辭卷》,傳世品,南宋晚期草書書法作品。
該卷,寬36.7cm,長335.7cm。共71行596字,鈐「文天祥氏」朱文印。在書卷的卷首有乾隆帝行書「文天祥書謝昌元座右銘」題籤以及鈐有「內府鑑藏」、 「神品」、「乾隆宸翰」印鑑。卷後有元蔣巖、明萬韞輝、郝智、廖駒、程啟充所書的跋文以及謝源小楷書謝昌元《行實》。
文天祥,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這篇《辭卷》,筆勢疾迅,瘦勁中帶有清秀,豪邁中又暗含俊逸,既有書生之骨氣,又有文人之爾雅,是草書中的珍品之作。
元·延佑三年銅壺滴漏
延佑三年銅壺滴漏,傳世品,為元仁宗時期銅製計時工具。
此漏,通告264.4cm,由日、月、星三壺和受水壺組成。四壺由上至下一次安放,壺中之水按照恆定的勻速依次滴下,最下面的手水壺中安置一個帶有浮舟和刻度尺的木板,隨著壺中的水位變化,可以讀出石刻。
銅壺滴漏一般為單只壺漏,罕有複式形制,此漏為我國發現的歷史最久遠的複式銅漏,在是我國古代授時科技發展史上重要的裡程碑。
明清珍寶
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
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於1957年10月20日出土於明定陵,為明萬曆年間皇后參加重要場合佩戴的大禮帽。
此冠,總高48.5cm,冠徑23.7cm,重2.32千克,採用了花絲、點翠、鑲嵌等傳統技藝,共鑲嵌紅寶石、珍珠5000多顆。鳳冠的主體由髹漆細竹絲紮成,面料為絲帛,前部飾有九條五爪金龍,龍的下有和冠後部共有九隻點翠飛鳳。龍鳳口中各銜著珠滴,隨步伐的移動左右搖晃,起到步搖的作用。冠上還飾有點翠如意雲片,紅藍寶石、珍珠做成的博鬢、瓔珞、珠鈿等飾物,看上去金翠輝映,富麗堂皇,精美莊重。
清·霽青金彩海宴河清尊
霽青金彩海宴河清尊,傳世品,為乾隆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為圓明園海晏堂燒制的瓷質裝飾品。
此尊,高31.3cm,口徑25.1cm。敞口、鼓腹、圈足,頸部有白色燕耳。尊體為霽青釉,其藍宛如深海,璨若藍寶石,深沉古雅,穩重內斂。尊身上用金彩繪出蕉葉、纏枝蓮等紋飾,下部用粉彩繪出荷花、蓮蓬和連珠,讓瓷尊看上去富麗堂皇又不落入俗氣。霽藍釉代表著「海」,燕耳諧音「晏」,荷花紋諧音「河」,綠色的蓮蓬代表著「青」,有著「河清海晏,時和歲豐」的美好寓意。
現代文物
民國·《溥儀退位詔書》
《溥儀退位詔書》,傳世品,為清朝末年文檔。
此詔,為1912年2月12日,由時年六歲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所頒,由清末著名狀元郎、政治家、書法家、民族實業家張謇所擬,詔書的主旨主要有三點:1.變國體,由封建制改為共和立憲制;2.交政權,由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政權;3.變國民,由大清帝國變為中華民國。此招的頒布,宣布了沿襲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正式滅亡,中國正式走向共和。
當代·《開國大典》油畫
《開國大典》油畫,傳世品,為當代畫家董希文於1953年創作的大尺寸油畫作品。
此畫,長4.05m,寬2.3m,共有11位領導人入畫,紅地毯、紅燈籠、紅柱子、紅旗與藍天、白雲、綠樹和鮮花形成強烈對比,畫面熱烈而明快;金黃色的菊花與藍天、白雲的描繪,既點明了秋高氣爽的季節,又與黃色的燈穗相呼應,增強了華貴燦爛、富麗堂皇的歡慶氣氛,完美的再現了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的經典歷史時刻。此畫由時年37歲的董希文根據影像資料,歷時1年繪製完成首稿, 後來經歷了3次修改後才變成最終的展出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