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編輯應該是一個班子:主編1人,副主編2-3人,編輯若干人。擔任編輯,特別是擔任主編的人,應該在古漢語、文筆、民間習俗方面有一定的基礎。主編是編輯的核心,他應該負責全盤編輯工作,對各位編輯作出分工,對整套族譜要構思一個基本思路,制定一個完整的計劃和一個切實可行的工作步驟。族譜編輯的基本步驟如下:
1、通讀老譜。
首先要對老譜,特別是上一屆老譜要仔細地閱讀,摸清楚老譜的格式、風格,對本族的歷史源流和支派世系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2、繪製世系圖。
也就是將上一屆老譜上所載的人員按輩份全部畫到紙上,一輩一輩用線連起來。這項工作比較浩繁,但也很重要。因為你只有畫完了世系圖,你才可能對老譜所載人員的房別、輩份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你在普查、採訪時才不會遺漏。
3、普查。
普查就是將上一次修譜還在世的族人、上次修譜後到本次修譜時出生的族人進行全面細緻的調查。
4、整理普查資料。
為族人撰寫個人信息條文,同時要為族人擬定譜名。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字輩,同一輩份的人取一個相同的字以示標誌。依照字輩取的名字,叫做「譜名」。具體的做法是:同一輩份取這個相同的派字,另用一個不同字組成譜名,而他日常使用的名字(身份證上的名字)作為名或字。譜名應由主編統一安取,這樣就不會發生重複的現象。當然,有些人向主編提出個人的要求,只要不重名,一般是會同意的。如果發生譜名重名,建議採用同音字。
5、關於老譜內容的取捨。
1949年以前的老譜,一般有序言、歷次修譜序言、歷次修譜人員名單、家規家訓、墳山圖、祠堂圖、祀儀祀規、歷史資料、藝文、跋、後記、齒錄(即人口資料)等等,這些內容是否全部錄入新譜?主編要拿出一個意見,提交修譜機構(理事會)討論決定。
6、整理老譜內容。
老譜內各篇文章,全部是豎排、繁體字,沒有標點符號,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我們要將決定留下來的所有文章進行整理:繁變簡,加註標點符號,改正其中的錯別字、異體字。
7、搜集資料,撰寫源流考。
每族都有自己獨特的世系源流,主編應根據老譜所載源流,搜集和參考近代本氏源流的研究成果,儘量將本族的世系源流考證詳細寫清楚,可單獨成文,亦可列入序言之中。
8、撰寫《序言》。
每次修譜都有一篇序言,序言很重要,它幾乎是一部譜的象徵和門面,它反映了該次修譜的指導思想和價值觀念。序言撰寫者一般是主編,但也可以請本族德高望重或學識淵博的人士撰寫。
9、編定目錄。
大體如下:序言(這是一定要放在最前面的),歷次修譜序言,源流考證,本次及歷史修譜人員名單和基本情況,捐款人名單及金額,凡例,歷史資料、字輩排行、齒錄、藝文、跋、後記、附註等。
10、審稿。審稿一般由修譜機構(理事會)召集組織,邀請相關人員對草稿進行審核,一旦審核通過,即可定稿。
11、印刷、校對、發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