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猝死患者 我們該怎麼做?

2020-12-22 大洋網

20多家醫院醫護人員現場指導市民如何進行心肺復甦術。

大洋網訊 中國每年高達55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10月10日是「全國自救互救日」,10時10分,廣州20多家大型公立醫院聯合起來,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廣場上,教市民如何預防和急救猝死。

中國平均每天1500人發生猝死

今年自助互救日的主題為「識別『圍猝死』,預防公眾心跳驟停」。

廣東省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急診科學科帶頭人陳曉輝教授介紹,《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顯示,中國目前有2億9千萬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即每天平均高達1500人。現代醫學證明,猝死患者搶救的最佳時間是2分鐘,2分鐘內心肺復甦的生存率可達90%,4分鐘內心肺復甦的生存率約50%,在10分鐘後搶救成功率幾乎為0,這10分鐘被稱為搶救的「白金十分鐘」,「所以,我們要利用每一個機會,向老百姓普及急救知識。」

陳曉輝介紹,僅僅該院急診科,每年接診的猝死患者就有近500人,他還指出,猝死有年輕化的趨勢,「以前猝死患者多是老年人,現在中年人多了,年輕人也不少,我們接診過最年輕的才28歲。」

半數以上猝死,兩周前有徵兆

猝死聽說過,什麼叫「圍猝死」呢?專家介紹,在醫學上,「圍」是指有前、中、後的發展階段,「猝死是有頭有尾的發展過程,完整過程分為猝死前期(先兆期)、中期(進展期)和後期(猝死)。」

一部分猝死可能先兆不典型,但也有半數以上在發生前兩周出現了明確的表現。在先兆期,患者自覺身體和心理負荷過重,有前趨先兆症狀,身體還能代償,通常會表現為:胸悶、胸痛,一過性意識喪失、暈厥;情緒焦慮、失眠;外界誘因導致的不能睡眠;生活方式誘因導致的強大心理壓力等。

如果發現這些不適,就必須主動作為,並且需請求親朋好友的幫忙,積極進行醫療幹預。一旦進入了進展期,病情將變為長時間的胸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難,突然心悸,持續心動過速或頭暈目眩等。如果迅速到醫院就醫能得到比較理想的救治效果。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心電不穩,可迅速進入圍心跳驟停期,如果搶救措施不得當生命稍縱即逝。

95%的猝死發生在醫院以外

猝死是人類最嚴重的突發疾病,95%的猝死發生在醫院以外的場所。當猝死發生後,要保證專業醫護人員在10分鐘內趕到發病現場是困難的。因此,第一目擊者必須快速反應、立即急救,等待醫療人員到來。專家呼籲,每個人都應做合格的第一目擊者。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如果身邊有人倒下,如何判斷是否是猝死?如何救援?

陳曉輝教授教給大家,「看兩樣:呼吸和意識。如果沒有呼吸和意識,如果你有沒學過專業急救知識,就立即按壓心臟,不必對口吹氣都可以,一直按壓到醫護人員趕到;如果學過心肺復甦,就一直做心肺復甦直到醫護人員趕到。」

專家指出,在急救白金十分鐘內,每延遲1分鐘胸外按壓或除顫,搶救成功率將下降10%左右。在安全原則基礎上,必須進行就地搶救,不要盲目轉運病人。只要抓住時機,掌握要點,即便是不太標準的搶救也會有效。不要把心肺復甦神秘化,認為只有拿到權威的證書才能施救,也不需要過分擔憂因為操作給病人帶來的損傷。

那麼,如果有病人在戶外發生心跳呼吸停止,我們應該如何做呢?做心肺復甦術!

心跳呼吸停止是臨床上最危急的急症,心跳停止4~6分鐘,就會對全身各器官,尤其是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心肺復甦術是針對病人突然心跳呼吸停止的搶救技術,及時、有效的心肺復甦術可使病人恢復自主呼吸和心跳,最大限度的挽救病人的生命。

數據

中國目前有2億9千萬心血管疾病患者

其中,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即每天高達1500人。

猝死患者搶救的最佳時間是2分鐘

2分鐘內心肺復甦的生存率可達90%

4分鐘內心肺復甦的生存率約50%

在10分鐘後搶救成功率幾乎為0

如何施行心肺復甦術?

確保現場環境安全

首先要查看病人發生意外的現場是否安全,如是否有高空墜物或者其他可能威脅病人和救護者自身安全的危險因素存在。救護者要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將病人轉移到安全的位置進行施救。

識別和啟動應急反應系統

對於突發倒地、不省人事者,目擊者首先應拍擊患者雙肩並大聲呼叫病人,同時觀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或存在不正常的呼吸,如果病人沒有反應並且無胸廓起伏等呼吸徵象或存在瀕死樣喘息,即可判斷患者為心臟驟停,應呼叫他人撥打急救電話「120」並協助搶救。

胸外心臟按壓

呼救之後,施救者馬上開始30次的胸外心臟按壓,然後做2次人工呼吸。在進行胸外按壓時應當注意:

以100至120次/每分鐘的速度實施胸外按壓,按壓深度至少達到5釐米,小於6釐米,每次按壓後讓胸部完全回彈,儘可能減少按壓中的停頓。

人工呼吸

給予口對口人工呼吸:30次按壓後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氣超過1秒,吹氣時可以看到胸部隆起。

快速除顫

伴隨著公共場所體外自動除顫器(AED)的普及,當我們可以立即取得AED時,對於有目擊的成人心臟驟停,應儘快使用除顫器;若不能立即取得AED時,應該在他人前往獲取以及準備AED的時候開始心肺復甦,應在設備可供使用後儘快進行除顫。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是一種便捷的醫療設備,它可以診斷出室顫,並給予電擊除顫。

信時記者蔣雋 通訊員許詠怡

相關焦點

  • 拼多多22歲員工猝死!面對猝死,我們該怎麼做?
    1月3日晚間,關於 「 拼多多23歲女員工加班後猝死 」 的消息在網絡上不脛而走。據悉,該女員工1998年出生,2019年入職拼多多,負責新疆買菜招商工作。
  • 面對抑鬱,我們該怎麼做?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累了」看多了這些留言,才知道,抑鬱,真的離我們很近! 01前一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患有抑鬱症,每天過的生不如死,但還是要微笑面對家人、朋友、同事,工作上也經常被領導罵,效率也大不如以前。
  • 有人突發猝死 120來之前該怎麼做?這四步要牢記
    急救醫生立即對患者實施CPR(心肺復甦),AED(自動體外除顫器)除顫,注射腎上腺素靜脈推注,氣管插管等搶救措施,轉送醫院途中急救人員繼續對老人給予心肺復甦機按壓,送到醫院後已回天乏術,老人終因搶救無效不幸離世。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防範猝死的威脅?
  • 面對青春期我們該怎麼做?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都會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家長如臨大敵。在這個家庭裡,我們看到了兒子的青春期叛逆,而媽媽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乾柴遇上了油火,就越燒越旺,從而爆發了矛盾衝突。那麼在面對青春期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避免矛盾衝突呢?
  • 面對校園霸凌,我們該怎麼做?
    面對這幾天的新聞,在這個原本溫馨的節日裡,多少會讓人唏噓。兩個家庭的故事,誰是受害者呢?面對主流輿論,我們要站在哪一方面呢?面對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我們該怎麼做呢?每次看到【殺人】【砍人】等血腥的詞彙和【學校】【校園】同時出現,都會心裡發涼,那個我們覺得安全純真的象牙塔,一次次面對最殘忍的邪惡,這個社會怎麼了?離開校園太久的我,沒有孩子,也不敢生孩子,害怕自己沒有辦法保護他\她,害怕沒有辦法教會他\她真善美,來抵抗社會的戾氣。面對今天主流媒體一致的對行兇女學生父親的叫好,那個被連刺十幾刀的男孩真的活該嗎?為什麼不給他一個繼續活著改變自己的機會?
  • 透析合併高血壓患者的猝死,該如何防治?
    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腎臟病透析患者的常見併發症,亦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研究顯示我國透析患者高達85%以上合併高血壓,而且收縮壓每增加10mmHg,患者全因死亡風險顯著增加26%,其中心源性猝死已成為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約佔27%。因此如何對透析患者進行有效的心血管疾病管理已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 你知道哪些人群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嗎?如果你是高危人群該怎麼辦?
    我們醫生在出急診時經常會遇到猝死患者的急救,這種急救是驚心動魄,而且心情複雜。通過臨床這些年的觀察,這幾年的猝死年齡逐漸年輕化,而且職業類別也不斷擴大,所以有必要在這裡和大家科普一下目前猝死的高危人群有哪些,這些人群在平時要注意保護自己同時學習一些急救知識,用於自救和他救。
  • 闢謠:猝死的年輕人這麼多,難道是這些年輕人不行?
    但是猝死事件這麼多,我們離猝死有多遠呢? 一、心臟問題是猝死的主要原因。 可能你一定聽過類似的事情,平常看起來身體非常健康的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出乎意料地離我們而去了。 但是猝死真的沒有徵兆嗎?
  • 心源性猝死,我們應該怎麼辦?
    專家說:「黃金4分鐘」內被成功搶救的患者存活率可達32%,搶救時間每延後1分鐘,患者生存率就會下降7%-10%。只有在「黃金4分鐘」內對患者實施有效的現場急救,才能顯著降低心臟驟停患者的死亡率。 (二)預防猝死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要預防猝死,應該重視以下兩個理念: 一則,預防為主,「治未病」勝過治已病。 何謂「治未病」?就是未病先防。提前將養正氣,使正氣健旺。
  • 關於猝死,我們應該知道這些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第二職工醫院主任醫師 審稿專家|黃佳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博士 2016年,天涯網副主編金波在北京呼家樓地鐵站發生猝死,經過搶救無效去世;9月25日,北京霍營地鐵站地鐵發生猝死事件。
  • 面對越來越普遍的青少年抑鬱症,我們應該怎麼做?
    面對青少年抑鬱症,我們應該怎麼做?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要面對著家長給予的厚望,還需承受著來自父母和學習的壓力。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承受的壓力不比成年人小。每天面對學習,面對家庭所承受的壓力……更何況當他們在面對問題時沒有及時得到來自家庭的回應和有效解決,他們所承受的,往往是比比成年人更難以承受的傷害。
  • 猝死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高發人群?春節期間該如何預防?
    完全是免費鼠年前夕,噩耗傳來,2019年12月29日,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李永鴻不幸猝死,讓人痛心惋惜!一名優秀的醫生就這樣和我們不辭而別!因猝死離世,這並非個案,在此之前,有很多醫務人員猝死的報導。有人問,猝死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高發人群?春節期間,該如何預防猝死?
  • 36歲患者「猝死」說明了什麼?
    2020年3月4日報導了武漢礄口區一例新冠肺炎出院後,康復隔離期「猝死」的案例。患者,李某,男,36歲,診斷為新冠肺炎,2月12日入漢陽國博方艙醫院,2月26日出院,後入住指定酒店康復點隔離,入住一兩天後即出現口乾、腹脹等不適,3月2日出現乏力、胃納差,當天患者被120轉送至就近醫院,於17:08死亡。有推測,可能為新冠肺炎病毒攻擊心臟導致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死亡。
  • 6位協和醫生球場救猝死男子 網友:患者運氣太好了
    默契的急救經歷了整整半個小時 圖片提供/北京協和醫院  昨天,一位「幸運」的患者刷屏了。3月25日晚上,一名中年男子在打籃球的時候發生猝死,恰巧隔壁的羽毛球館有6位協和醫生在打球。倒地的患者是一位50歲左右的中年男子,叫不醒、頸動脈摸不到、呼吸微弱……這些指徵都表明,患者發生了猝死。
  • 年紀輕輕猝死,保險公司卻只肯賠30%,我該如何維權?
    23歲拼多多員工加班期間猝死,牽動了億萬網民的心,其中有這樣一條信息在各大平臺瘋傳。後來拼多多也出來闢謠,作為保險經紀人,我是比較理性看待這個問題,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為了生活,加班熬夜很常態。加班猝死是工傷,我想拼多多該擔的賠償責任肯定少不了,即使沒有網民的監督,拼多多也會承擔該有的責任,又可能還會額外給些補償。
  • 女網紅直播時猝死 造成猝死的原因是哪些
    猝死在生活中,成了新的殺手,經常會聽到猝死的新聞,不乏一些名人。大家極力的想要弄清楚造成猝死的原因,其實,引起猝死,無外乎是這幾個情況。  造成猝死的原因  勞累  僅僅去年,就報導了好幾次媒體工作者、軟體研發人員猝死的新聞,這些人年紀並不大,當出現這個事情,給家庭會造成無盡的悲傷。
  • 傳奇球星離世 猝死的「鍋」該誰背
    巨星隕落,讓我們震驚,也給我們啟示。保持對心臟性猝死的合理警惕,有意識掌握正確的應對措施,是我們可以做到也應該做到的。預防心臟性猝死,不要讓我們的身體為可避免的危險「背鍋」。高危人群猝死發生率可增10倍在以往的印象中,心臟驟停引發的猝死,往往在發生之前的幾個月就會出現症狀,甚至會因此就診。但對於馬拉度納來說,病情的進展似乎不是常見的胸痛、胸悶這麼簡單。
  • 跑步猝死接連發生,我們該做什麼?—新聞—科學網
    對接連發生的戴口罩跑步猝死事件,大家反應各異,有人說戴口罩缺氧導致猝死;有人說長期憋在家裡沒有活動,突然劇烈運動身體受不了;有人認為猝死和學生本身患有基礎性疾病有關;也有人據此認為現在中學生體質下降得厲害。 「實際上,從運動相關的猝死科學研究來說,猝死是一個概率事件。戴不戴口罩,猝死都會發生。」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夜鷹急救訓練營創始人王西富說。
  • 年輕人猝死比例增加?急診醫生:精緻飲食讓心肌梗塞患者年齡下降
    「藝人小鬼黃鴻升年僅36歲突然猝死,讓民眾自覺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但其中造成猝死的原因許多,包含心因性休克、心肌梗塞等,正是急診中常見的急重症,但在臨床上心肌梗塞的患者年齡確實逐年下降,深圳靜康醫院急診醫生分析:「跟我們飲食精緻化、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讓血管硬化提早發生。」
  • 猝死發生前,身體其實有徵兆!把握好黃金4分鐘,或許還能生還
    猝死,相信大家看到這個詞心理會咯噔一下,特別是對於經常熬夜加班的年輕朋友來說,畢竟這幾年年輕人猝死的案例並不少見。猝死看似離我們很遠,但實際上卻又很近。不說先前,就說最近的,近日,網上傳言拼多多一名員工加班後猝死,隨後,拼多多官方也回應了這個事情,令人遺憾的是,傳言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