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家醫院醫護人員現場指導市民如何進行心肺復甦術。
大洋網訊 中國每年高達55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10月10日是「全國自救互救日」,10時10分,廣州20多家大型公立醫院聯合起來,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廣場上,教市民如何預防和急救猝死。
中國平均每天1500人發生猝死
今年自助互救日的主題為「識別『圍猝死』,預防公眾心跳驟停」。
廣東省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急診科學科帶頭人陳曉輝教授介紹,《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顯示,中國目前有2億9千萬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即每天平均高達1500人。現代醫學證明,猝死患者搶救的最佳時間是2分鐘,2分鐘內心肺復甦的生存率可達90%,4分鐘內心肺復甦的生存率約50%,在10分鐘後搶救成功率幾乎為0,這10分鐘被稱為搶救的「白金十分鐘」,「所以,我們要利用每一個機會,向老百姓普及急救知識。」
陳曉輝介紹,僅僅該院急診科,每年接診的猝死患者就有近500人,他還指出,猝死有年輕化的趨勢,「以前猝死患者多是老年人,現在中年人多了,年輕人也不少,我們接診過最年輕的才28歲。」
半數以上猝死,兩周前有徵兆
猝死聽說過,什麼叫「圍猝死」呢?專家介紹,在醫學上,「圍」是指有前、中、後的發展階段,「猝死是有頭有尾的發展過程,完整過程分為猝死前期(先兆期)、中期(進展期)和後期(猝死)。」
一部分猝死可能先兆不典型,但也有半數以上在發生前兩周出現了明確的表現。在先兆期,患者自覺身體和心理負荷過重,有前趨先兆症狀,身體還能代償,通常會表現為:胸悶、胸痛,一過性意識喪失、暈厥;情緒焦慮、失眠;外界誘因導致的不能睡眠;生活方式誘因導致的強大心理壓力等。
如果發現這些不適,就必須主動作為,並且需請求親朋好友的幫忙,積極進行醫療幹預。一旦進入了進展期,病情將變為長時間的胸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難,突然心悸,持續心動過速或頭暈目眩等。如果迅速到醫院就醫能得到比較理想的救治效果。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心電不穩,可迅速進入圍心跳驟停期,如果搶救措施不得當生命稍縱即逝。
95%的猝死發生在醫院以外
猝死是人類最嚴重的突發疾病,95%的猝死發生在醫院以外的場所。當猝死發生後,要保證專業醫護人員在10分鐘內趕到發病現場是困難的。因此,第一目擊者必須快速反應、立即急救,等待醫療人員到來。專家呼籲,每個人都應做合格的第一目擊者。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如果身邊有人倒下,如何判斷是否是猝死?如何救援?
陳曉輝教授教給大家,「看兩樣:呼吸和意識。如果沒有呼吸和意識,如果你有沒學過專業急救知識,就立即按壓心臟,不必對口吹氣都可以,一直按壓到醫護人員趕到;如果學過心肺復甦,就一直做心肺復甦直到醫護人員趕到。」
專家指出,在急救白金十分鐘內,每延遲1分鐘胸外按壓或除顫,搶救成功率將下降10%左右。在安全原則基礎上,必須進行就地搶救,不要盲目轉運病人。只要抓住時機,掌握要點,即便是不太標準的搶救也會有效。不要把心肺復甦神秘化,認為只有拿到權威的證書才能施救,也不需要過分擔憂因為操作給病人帶來的損傷。
那麼,如果有病人在戶外發生心跳呼吸停止,我們應該如何做呢?做心肺復甦術!
心跳呼吸停止是臨床上最危急的急症,心跳停止4~6分鐘,就會對全身各器官,尤其是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心肺復甦術是針對病人突然心跳呼吸停止的搶救技術,及時、有效的心肺復甦術可使病人恢復自主呼吸和心跳,最大限度的挽救病人的生命。
數據
中國目前有2億9千萬心血管疾病患者
其中,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即每天高達1500人。
猝死患者搶救的最佳時間是2分鐘
2分鐘內心肺復甦的生存率可達90%
4分鐘內心肺復甦的生存率約50%
在10分鐘後搶救成功率幾乎為0
如何施行心肺復甦術?
1 確保現場環境安全
首先要查看病人發生意外的現場是否安全,如是否有高空墜物或者其他可能威脅病人和救護者自身安全的危險因素存在。救護者要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將病人轉移到安全的位置進行施救。
2 識別和啟動應急反應系統
對於突發倒地、不省人事者,目擊者首先應拍擊患者雙肩並大聲呼叫病人,同時觀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或存在不正常的呼吸,如果病人沒有反應並且無胸廓起伏等呼吸徵象或存在瀕死樣喘息,即可判斷患者為心臟驟停,應呼叫他人撥打急救電話「120」並協助搶救。
3 胸外心臟按壓
呼救之後,施救者馬上開始30次的胸外心臟按壓,然後做2次人工呼吸。在進行胸外按壓時應當注意:
以100至120次/每分鐘的速度實施胸外按壓,按壓深度至少達到5釐米,小於6釐米,每次按壓後讓胸部完全回彈,儘可能減少按壓中的停頓。
4 人工呼吸
給予口對口人工呼吸:30次按壓後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氣超過1秒,吹氣時可以看到胸部隆起。
5 快速除顫
伴隨著公共場所體外自動除顫器(AED)的普及,當我們可以立即取得AED時,對於有目擊的成人心臟驟停,應儘快使用除顫器;若不能立即取得AED時,應該在他人前往獲取以及準備AED的時候開始心肺復甦,應在設備可供使用後儘快進行除顫。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是一種便捷的醫療設備,它可以診斷出室顫,並給予電擊除顫。
信時記者蔣雋 通訊員許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