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這門中國語言,會因為言文不一致和輸出效率低下而失去生命力

2020-12-17 廣西吃喝玩樂

昨天吐槽了一下香港人好像不介意用語音談正事,後來在Facebook上跟朋友們越聊越多,結果我發現了一個以前從來沒有意識到的恐怖故事:原來有很多以中文為母語、平時也使用中文溝通的香港人,並不會打中文。因而用語音/chinglish輸出反而變成了一種必然選擇。

這件事太嚴重了!對於一個寫字為生的人來說,我心目中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事了。在網絡作為主要生活平臺的數位時代,不會打字簡直就是被剝奪了表達能力。而香港人打字普遍使用的語音輸入法、手寫輸入法、以及基於筆畫的倉頡/速成輸入法——這些東西給粵語中文使用者造成的表達障礙,放到更大的社會維度和時間維度上,其結果一定是災難性的。

更不用說其他的問題了:由於粵語的口語和書面語是兩套系統,再加上筆畫輸入法的不便,所以導致香港人在打字的時候普遍習慣用同音字替代正確的字。並且大量同音字已經逐漸替代了正確的字,很多時候人們已經遺忘了正確的字到底是哪一個。要知道,表達形式上的越發簡化,最終一定會反過來作用於表達內容上的簡化。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普通話上,我估計愁得頭髮都掉光了。我不知道香港人怎麼能夠平靜接受。

昨天有朋友說應該推廣粵語拼音。據我觀察,香港人對於粵語拼音是有抗拒心理的彷彿這是屬於北方的政治產物似的。而且就算真的有了粵語拼音輸入法又怎麼樣呢?粵語九音,同樣的字母串對應的中文字是比普通話四音更多的。就這麼一點點表達效率上的差距,最後的結局——我指的是語言本身以及使用這個語言作為載體的文化的結局——都有可能天差地別。

我想我幾乎可以下一個悲觀的結論了:粵語這門語言,會因為言文不一致(表達內容上的問題)和輸出效率低下(表達形式上的問題)這兩大障礙,在文化的數字時代(請注意這個前提),最終甚至不用北方的外力介入(我沒說北方沒有介入),在一段時間內(北方介入的話估計就五十到一百年)走向自我消亡,成為中國普通方言的一種。到時候爭論粵語是否是一種語言可能會是非常可笑的事——語言沒有了傳承下去的生命力,要一個地位來做什麼?

這是我基於現狀闡發的問題和推論,不是我的政見。有不同意見請針對我提出的問題(比如不符合事實,我很願意知道),或者針對我做出的推論(比如哪裡有可能的邏輯斷裂)。

歡迎討論。

作者:磐石小姐-

相關焦點

  • 粵語的發展及廣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粵語有獨特的表達體系與其他方言最大的不同是,粵語有獨特的書面表達體系,粵語口語可以完全用漢字和粵語中特有的「粵語字」以書面語形式表達,不論是純粹的方言口語或是摻雜著文言成分和書面語的混合文體,都可以書寫成文。這使得粵語在推廣普通話的大環境下生命力依然頑強。
  • 沈國威︱二字詞、言文一致與漢語詞彙體系的近代重構
    您在新著中有一章專門討論了二字詞和言文一致的問題,能簡單介紹一二嗎?沈國威:漢語詞彙體系的近代重構和我所說的「科學敘事」有著因果關係。什麼是「科學敘事」?實現這一目的的語言上的裝置被認為是「言文一致」,這是解消語言造成的民眾階層隔閡的手段。所以,我一直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所倡導得「言文一致」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言=當時一般民眾用於口頭交流的語言(即白話),文=古典中的文辭。胡適將後者稱之為「死語言」,認為其已經喪失了表情功能。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討論的對象是文學,為了消弭古今隔閡,表達真實的情感,胡適大力提倡白話文(學)。
  • 為什麼粵語的文化輸出如此強勢?
    在中國的七大方言中,粵語也許是最具影響力的方言。很多人覺得粵語好聽,或是因為比普通話豐富的聲調帶來的抑揚頓挫,或是粵語保留很多古漢語用詞背後的古韻猶存,或是它所承載的流行文化帶來的強勢影響深入人心。作為聯合國官方認證的語言,粵語用自己的千年發展史生動詮釋了什麼叫「有文化」的厲害。
  • 粵語、普通話、上海話三種語言環境下,嬰兒會最先學會哪種語言?
    同屬漢語,三種不同方言的語言環境下,最先學會哪一個?這個問題真的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因為嬰兒的智力發育、器官發育、語言環境等都會對語言學習產生影響。預測一下,嬰兒時可能粵語、普通話、上海話都會一點,或者上海話說的比較多,比較準確,到了接受普通教育的年齡後或者普通話會更好一點。再大膽的猜測一下,估計粵語會對孩子的其他2種方言產生明顯的影響。學習語言,嬰兒絕對是天才,不僅來自於需求,更是一種本能。
  • 粵語,到底是一門方言還是一門語言|普通話|廣東話|日語|馬來語|...
    網際網路上經常有人爭論說,粵語是門語言,而四川話、東北話、吳語、閩語都只是一種方言。他們聲稱自己會多種語言時,就包含了粵語。粵語真的這麼特別嗎?它算得上一門語言嗎?
  • 千萬不要和一個深圳人說粵語,對新深圳人而言普通話就是本土語言
    廣州老三區的街頭最常見的就是各種賣著煲仔飯、燒臘、腸粉的小食店,不太會說普通話的收銀員永遠會用一成不變的粵語口音問你要「食咩」。來源:《重慶森林》但在深圳,哪怕是在粵菜館,可能也找不出幾個說粵語的服務員。只有去到一些老式的大排檔、茶餐廳和城中村區域,才能偶爾聽見幾句零碎的粵語。
  • 聯合國定義粵語這一方言為「語言」原因是......
    現在粵語除了是香港、澳門的官方語言外,也是美國、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澳大利亞的第四大語言。因此粵語在海外的地位非常之高。現全世界使用粵語的人群超過一億,為此聯合國早已將粵語定義為「語言」而非「方言」。李唐之後,中原再次陷入長時間的戰亂及飽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佔領,語言隨之也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北宋初年時,中原地區的漢語仍能基本保持漢唐語言,當時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音韻律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裡面標註的文字發音與現今的粵語高度吻合。
  • 千萬不要和深圳人說粵語
    廣州老三區的街頭最常見的就是各種賣著煲仔飯、燒臘、腸粉的小食店,不太會說普通話的收銀員永遠會用一成不變的粵語口音問你要「食咩」。▲來源:《重慶森林》但在深圳,哪怕是在粵菜館,可能也找不出幾個說粵語的服務員。只有去到一些老式的大排檔、茶餐廳和城中村區域,才能偶爾聽見幾句零碎的粵語。
  • 工作效率低下?因為你不會這些方法
    職場中低效工作的危害不言而喻,經常會發現許多職場人隔三差五都會在公司加班,那麼究竟是工作量超出還是效率低下呢?這篇文章將從個體到整體,從執行到管理的順序一個個進行梳理,不論是社會新人還是職場老將都值得一看!
  • 為什麼粵語這一方言能被聯合國定義為「語言」?
    這三大群體全部是不同時期、內地不同地區的漢人南遷的後代。 為何會在廣東出現這三大群體?先要繼續上文的廣東史: 漢武帝北擊匈奴、南收南越,奠定了漢朝長達四百年的江山,中原地區也形成了一個擁有統一文字、語言、文化、民俗的強大民族「漢族」。
  • 中國最奇葩城市,號稱粵語發源地卻不在廣東,反而成兩大省名字來源
    我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擁有5000多年歷史。因為地廣的原因,造就了每個地區都有著不同的語言。那麼作為我國目前最廣泛使用的「八大方言」,其中最多的就是「粵語」,這門語言就已經是佔據我國1.2億的人口。而且粵語的歷史,是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最古老的語言。
  • 漲知識|為什麼粵語這一方言能被聯合國定義為「語言」?
    1廣東的歷史外省的人大多數不了解廣東人的組成及來源,也不知道為何叫做「廣東」,更有些外省人會奇怪,為何秦漢時期的「百越之地」、少數民族眾多的廣東,現在除了在粵北的深山上有一個「瑤族」外,其餘地區全是清一色的漢人?
  • 焦慮、生命力和勇氣
    凡患有神經症的個人和凡有神經症表現的歷史時期,都缺乏生命力。他們的生物學本質已經瓦解了。他們失去了完滿的自我肯定所具有的力量,失去了存在的勇氣。無論這種情形是否生物過程的結果,它都是生物的命運。存在的勇氣被削弱的歷史時期,就是存在於個體和歷史中的生物性功能虛弱的時期。失衡的焦慮的三個主要時期,就是生命力萎縮的時期,。
  • 昆明粵語培訓班,只需付出時間和努力零基礎也可以快速學會
    粵語培訓速成班去到香港的小鹿很想念當時在昆明佩文教育速成學習粵語的那段時光,帥氣的李老師一口流利標準的粵語口語,同學發音糾正不過來,急得溫柔的李老師都開始敲黑板了,也很感謝李老師的悉心教學話說十有八九的女孩不喜歡說粵語,但是十有八九的女孩喜歡唱粵語歌的男孩,而佩文教育今天想讓小夥伴們快速學會簡單的粵語交流。上面說到的李老師在講解粵語的聲、韻、調時,她會先示範朗讀,再帶讀,配以「我點你讀」的小遊戲,學員們很快就掌握了知識點。李老師鼓勵學員們要勇敢開口講粵語,不要害怕犯錯,這樣才能學好這門語言。下面分享下廣東話(粵語)相關知識。
  • 普通話普及令粵語式微?地方語言根植生活不會消亡
    「藍天外語」營運主任勞承東說,相較10年前,普通話在廣州變得更為強勢,不過,在當地服務性行業因客戶多是面向「老廣」,粵語仍然相當重要,包括餐飲、服裝、酒店等行業聘請員工時,通常都會加上「懂粵語者優先」。  報導稱,在中國的行政場合和教育教學中,普通話早已是主導語言,但作為廣州人母語的粵語,還是當地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溝通的方言。
  • 中國古代的官方語言是什麼,是河南話、四川話,還是粵語?
    現在我們國家的通用語言是普通話,那麼中國古代的官方語言是什麼,是河南話,四川話還是粵語。我們都知道同一個省份的人會有不同的語言,那不同地方的人的方言更是千差萬別,我國著名的方言有粵語、四川話、北京話等等。
  • 粵語、上海話將在50年內消失?全球語言瀕危等級發布,你的家鄉話安全嗎?
    全球以粵語為母語者約有1.2億人,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廣東、香港、澳門、廣西和海南等地,在廣東省1億人口中,使用人數超過6,700萬。曾幾何時,由於香港地區電影、流行音樂和文化傳媒娛樂產業的興旺發展,粵語是一種極為「時髦」的語言。
  • 粵語:中國最強方言是如何煉成的
    中國方言眾多,何以唯獨粵語能興旺發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和普通話分庭抗禮呢?      我手寫我口       但凡一種語言想要上位,除了口耳相傳之外,有書面形式至為重要。不過歷史上中華文化圈長期把以上古漢語為基礎的文言文作為正式書面語。
  • 英語>粵語>普通話,香港本土派心中的「語言階級」
    後來,我多少能夠理解一部分香港人對於粵語的執著。因為在那些極端人士眼裡,語言不僅僅是用來交流的工具,更是「階級」的象徵。西方世界的「英語」最高貴,粵語其次,而普通話最不上檔次。你看我們,一輩子不會說普通話,講好粵語就可以。」學姐並不認同:「普通話是國家標準語言,上海話是我的家鄉方言。說好方言是我愛家鄉,但是不妨礙我學好標準語言。如果每個地方的人只會講家鄉話,全中國的人還怎麼互相交流?」對方一臉不屑:「憑什麼普通話是標準語言?就因為說的人多?說的人多不代表大勢所趨。你看國外那些唐人街裡的華人,都是說粵語的。」
  • 千萬不要和一個深圳人說粵語-虎嗅網
    廣州老三區的街頭最常見的就是各種賣著煲仔飯、燒臘、腸粉的小食店,不太會說普通話的收銀員永遠會用一成不變的粵語口音問你要「食咩」。在1979年大量外來人口湧入深圳之前,深圳主要通行的語系其實是粵語莞寶方言和客家語。改革開放以後,大量潮汕人遷入深圳,於是深圳形成了嶺南三大民系鼎力的局面,客家話、圍頭話和潮汕話各有特色。故而,即使是「老深圳」也不是個個都會說粵語,因為粵語本就不算是深圳最主流的方言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