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

2020-10-03 夢嫻君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迪特斯

01:心理學ABC理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或不良行為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件所持的認知內容(比如個人的態度,看法,評價,解釋,信念等等)所造成的。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改變情緒困擾或者不良行為(ABC理論裡面的C),不是要去改變外界事件(ABC理論裡面的A),而是要去改變我們的認知內容,然後才能改變我們的情緒困擾和不良行為。

這就是心理學裡面著名的ABC理論,該理論認為我們的認知系統對事物產生了不合理,不現實的信念(ABC理論裡面的B) 是導致我們出現各種心理失調或者心理障礙的根本原因。

02:要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在心理學裡面被稱為「黃金規則」。

這是一種理性觀念。通俗易懂的解釋就是:你希望別人對你好,那你就對別人好;你希望你有困難時別人幫助你,那在別人有困難時你就去幫助別人。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是反著來做。

「我對你怎樣,你就必須對我怎樣。」

「我愛你,你就必須要回報我。」

「我是你媽,你就必須聽我的話。」......

比如一名男士失戀了,他的女友和他堅決地分手後去和另外一名男士談戀愛了。

失戀的他感到很抑鬱,而且對前女友充滿著怨恨的情緒。我們通過仔細分析,發現這名失戀的男士的內心一直堅信著這樣的不合理的信念:

我對你怎樣,你就必須對我怎樣;所以我那麼愛你,你就必須回報相應的愛給我,而不能離開我,你這樣做太不公平了,太不對了,所以我很傷心。

如果他能夠把不合理的信念改為一種理性信念:要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而不是我對別人怎樣,別人就必須對我怎樣,這種絕對化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也是對自己有傷害的。

前不久網絡上引起熱議的兩個關於男女談戀愛發生的奇聞。

一個奇聞就是湖南長沙一男子給女友三萬塊分手費,女友不要,他暴怒之下竟然當街把三萬塊百元大鈔全部撒了出去。

他暴怒之下所持的不合理信念可能是:我給你分手費,你就必須拿,否則我就全部丟掉給你看。

另一個奇聞是浙江一男子和女友賭氣,心裡感到鬱悶無法排解,竟然想出損自己的大絕招:躺馬路中央故意給女友看,卻不想被撞飛好幾米。

他感到鬱悶的不合理信念可能是:我愛你,你就必須聽我的,否則我作死給你看。

這兩則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奇聞異事,聽著挺讓人感到奇葩,其根本原因是事發當事人當時所持的絕對化的要求的不合理信念導致。

如果我們能夠堅持「要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而不是絕對化的要求:我對你怎樣,你就必須怎樣對我。把「必須」改為「希望」,我們身邊就可能減少很多情緒煩惱和不當行為。

03:警惕常見的三種不合理信念

根據心理學家對很多的不合理信念進行了歸納和簡化後,得出以下三種常見的不合理信念,它們的主要特徵如下:

  • 絕對化的要求:指我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
  • 過分概括化:指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典型特徵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者別人的整體價值。
  • 糟糕至極:指把事物的可能後果,通過頭腦的想像和推理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災難性結果的地步。

我們都經歷和體驗過一種現象,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卻可能不會有過於強烈的負性情緒反應,但是發生在我們身上就肯定會體驗到很強烈的情緒困擾。

這是因為我們很多人所持的不合理信念的原因導致的差異。

如果我們學會放棄原來的不合理信念,而用合理的信念取而代之,我們的情緒症狀就會慢慢減輕,甚至最後徹底消失。

因為往往使我們痛苦難過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自己對事件做出了不正確的解釋,歸因,評價等等。按照心理學家所說,如果我們擁有正確的信念,我們都是可以愉快地生活下去。

———完結———

原創不易,感謝閱讀,望親點讚,歡迎關注今日頭條號作者:夢嫻君,我們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迪特斯01:心理學ABC理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或不良行為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件所持的認知內容(比如個人的態度,看法,評價,解釋,信念等等)所造成的。
  • 讓你焦慮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與感受
    究其原因,這是由於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扭曲的思維方式,會讓我們以扭曲的態度去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從而引發焦慮等負面情緒。,而是我們對所經歷之事的看法與感受(思維方式)。極化思維極端的人看待事情,總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壞。只要不是十全十美,就一無是處,根本沒有中間地帶。如有一些成功人士,對待工作和下屬會極其嚴厲,一定要掌控一切。
  • 真正困擾你的,是自己本身的執念
    才能給自己伸展的空間給感情容納波浪的空隙給生命綿綿不斷的動力在很多種情況下,無數的人都在被不同的煩惱所困擾,那麼在真正困擾你們的到底是什麼?它不是來自外部的困境,也並不是悠悠眾口,而是自己本身的執念。這執念,而這是一種固定模式的思維,正因為有了這一種固執的思想,所以大腦就會受到控制住。不管你將來遇到什麼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你以一個思維的角度去分析問題,不懂得變通。那麼往往就會導致自己只會抓住微弱的尾部枝末葉不放,而將整個充滿未來的大樹棄之不顧從而錯失機遇。
  • 現在所發生的事情真是很讓人無語,他們不希望被這樣的難題困擾!
    現在所發生的事情真的是很讓人無語,他們不希望被這樣的難題所困擾,但是這樣的問題確實是一個非常至關重要的時刻,他們想弄清楚的話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的,這些代價足以致命,但是他不怕他覺得一些事情遠不那麼簡單的話,那麼一切都是可以進一步去思考的,重要的是看他們是怎麼看的這些原因,這一點他心中非常清楚
  • 重構憤怒:困擾你的往往不是情緒本身,而是你對待它的態度和行為
    當談到憤怒,可能很多人會說:生氣的時候只要」把氣撒出去「就好了。這是一種普遍的觀念,認為通過宣洩的方式排解憤怒,能夠減少怒氣並且改善心理狀態。一些精神衛生專業人員也會鼓勵人們通過良性發洩來減輕憤怒,比如攻擊沙發靠墊,打枕頭或者人偶之類的東西。但是,溫奇博士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發洩並不是應對反芻引起的憤怒的好方法。無論對象是什麼,通過攻擊來宣洩怒火,只會加強我們的攻擊衝動。
  • 心理學:如果我們過度渴望某事,反而使本來希望的事情變得不可能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正是恐懼導致了所害怕的事物的出現;另一方面,正是過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變得不可能。」,也並不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傷害,而使我們感到痛苦、焦慮的往往反而是我們自己對症狀本身的恐懼及對症狀本身的看法和態度。
  • 心理學家:真正讓你憤怒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所持的信念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多多觀察自己的情緒,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當我們情緒處於正面時,一般這個時候我們會很開心。當情緒負面時,我們就會難過。事出有因,情緒的正面與負面皆與我們的信念有關。飢腸轆轆的時候,你拿起一碗飯,拿不穩,碗摔在地上。這時候有兩個選擇,一是生氣,二是算了。選擇生氣你就會血壓上升,破口大罵。選擇算了你就會閉上嘴巴,若無其事重新打一碗飯。
  • 心理學:你最喜歡哪束陽光,測你九月份最困擾的事情會是什麼?
    心理學:你最喜歡哪束陽光,測你九月份最困擾的事情會是什麼?所以,焦慮失眠會成為讓你最困擾的事情。B:你九月份最困擾的事情是你感情上面會出現一些不必要的誤會,最近的你很可能會因為工作繁滿而對自己身邊的人有所冷落,這讓ta覺得你們之間的感情是不是變得有些淡了,這很可能會讓你們發生一些冷戰或者什麼不必要的爭執。這讓你很困擾,你覺得自己已經很疲憊了,只想能夠好好地休息,不想再花費太多的精力在這些事情上面。
  • 性心理學:你有被「性成癮」困擾嗎?
    研究表明,不少性癮者都來自婚外,他們尋求強烈的刺激和新奇感,婚內的性行為對其已起不到強刺激作用。這種「性成癮者」不僅對自己、家庭有破壞力,對社會也會有不良影響,因為不節制的行為可能會導致犯罪行為的發生。修復親密關係,走出「性癮」的困擾「性癮」者較多來自沒有適當親密關係的家庭。
  • 受男生歡迎也是一件很困擾的事情呢……
    01 同時被兩個男生喜歡很困擾 最近有一個很困擾我的問題:有兩個男生同時喜歡上我了。可能聽上去不像是困擾,事情是這樣的。我的一個認識了七年的男閨蜜前幾天和我表白了,還有一個和我表白的是我的男同事。 我明確的拒絕了我的同事,可他還是不放棄,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我很尷尬。因為長的帥,所以我的拒絕被別的同事認為是矯情,本來關係好的幾個女同事最近也不太親近。
  • 看看你被什麼所困擾
    ABCDA.選擇這個的你,近期會被自己的孩子所困擾。可是選擇這一個的你情況就不是那麼的好了,因為最近困擾你的並不是一些具體的事情,而是一些思想心情上的事情,你近期有一些抑鬱難過,所以你這種情況真的非常的糟糕,而你這種情況,別人就在再多的幹預,也無法讓你變得開心起來,所以你只能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樣才能慢慢的好起來。C.與上面一位比起來,困擾你的東西可就簡單多了,那是一個非常現實的東西,那就是金錢。
  • 12月,不羞於色,不束於言,3星座困擾自己的事情,都可以放下
    天秤座的人在與人相處時,總是堅持自己內心的一些原則,不管別人怎麼勸說、怎麼討論,都不會讓他們改變一點主意。由於天秤座有足夠的自信,他們相信自己所做的決定是最適合自己的,而且他們也願意成為自己想要的那類人。她們還將為她們自己的生活不斷奮鬥,不受任何人的誘惑。所有的堅定來自於天秤座人對自己的信任,他們相信自己做出的決定是正確的。
  • 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心理學:活出自我的關鍵在這
    改變,不是隔絕了世界,自己就改變了,而是需要在關係中、在與人的交往互動中一點點改變。其次,要找出真實的自我。這時,孩子的自我,就不是真實的自我,而是假我。比如假我可能宣稱自己是個「佛系青年」,隨遇而安,大度超然,萬事萬物都不放在心上;而真實的「我」卻是因為害怕一旦自己不隨遇而安了,不超然了,就被會人diss,就會在公司裡、家庭裡生存不下去。
  • 指向事情本身的教育:奧古斯丁的《論教師》(下)
    「名字」總是「事情的名字」。囚此,說話之所以是一種教誨,就在於「詞語」作為「名字」27指向了「事情本身」。但「符號」永遠只是符號,而非「事情本身」,說話作為教育,永遠只是「喚醒」我們對於事情本身的記憶,而不是「事情本身」。
  • 心理學:要想破除人際關係困擾,最重要是學會課題分離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在人際關係中,許多人經常被關系所困擾,真正人際關係高手,都知道要想走出人際關係困惑,我們最重要是學會課題分離。這就是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來的。課題分離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許多時候我們有人際關係的擔憂,都是因為不懂得課題分離。一、課題分離的本質是告訴我們,對自己負責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對別人負責生活中,有些人在人際關係中不敢拒絕別人,害怕別人說自己人品差。實際上,我們只要對自己負責, 而不是對別人負責。
  • 困擾科學界至今的命題,人死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在科學界有一個至今困擾科學家們的命題,當人離開這個世界後會是什麼樣子?這個命題可能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知道的答案。當你離開這個世界後,你的意識或靈魂難道真的也永遠消失了嗎?科學界對這個命題有幾種看法。所以有科學界們認為,當人離開這個世界後理論上講,應該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至於什麼形式也有幾種可能,其中輪迴就是一種可能,你還別不信你可以仔細想想,宇宙的誕生和生命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
  • 傷害你的不是別人,其實是你自己對事情的看法!
    我們常常以受害者自居,認為世間所有的痛苦都集中到自己一人身上,「為什麼倒黴的總是我」「這不公平」「我簡直是天底下最可憐的人」……但真正帶給我們如此巨大痛苦的,卻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感受。比如同樣是考試沒考好,一種人可能會無所謂,覺得這次考試只是普通的測試而已,考不過也沒多大關係,下次還有機會;而另一種人卻痛不欲生,他們會覺得,自己付出這麼大的努力,別人對自己期待這麼高,絕不能失敗。因此他們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曾經有個人在一個雨天乘坐公交車,因為人多,車上擁擠不堪。
  • 心理學:小心了!這7種人別做朋友,否則必將被其所傷
    世界上的人千千萬,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和作為朋友,心理學家指出,擁有下面幾種心理的人,請儘量遠離。1.無底線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根道德的線,法律的線。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堅決不能做。人類情感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2.喜歡裝逼的人喜歡裝逼的人,其內心必定隱藏著弄弄的低自尊,他的人格支撐不了他的心理,所以才會需要通過「裝逼」,吸引他人的目光
  • 「一件事一直困擾著你」的心理學隨想
    今年是很特殊的一年,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情緒。好的,壞的,正能量的,負能量的,你看到的,你聽到的,你想到的,你做到的,和以前的每一年有什麼不同?而我最大的感受是今年的心理工作的推進力度和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舉個例子吧,在接待的心理諮詢的個案中,有沒有那麼一種情況是「一件事一直困擾著你(來訪者)」的?答案是有的。
  • 焦慮總是困擾著自己,不妨可以這樣做
    在生活中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會被焦慮所困擾過,不是來自複雜人際關係的壓力就是來自對未來職業發展的迷茫而感到無助。總之,我們會被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所焦慮。其實這些焦慮也是人之常情,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如何讓自己得到疏導,把事情整理清晰,從而解決焦慮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