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一直都是國家比較重視的問題,學生的飲食安全就更是重中之重了。
目前,我國各階段學生中在學校食堂吃午餐的比例是非常大的。農村學校中85%以上的中小學生、幼兒園學生都在學校吃午餐。城市中也有很多學生因為離家較遠或者家長工作等原因不能做午飯,而選擇在學校吃午餐。住宿生三餐都要在學校吃。可是學生的校餐問題一直被社會和家長詬病。
為了讓學生能吃得飽、吃得好,國家出臺多項政策,甚至將學校食堂外包。試圖通過良性競爭,改善學生的校餐,然而還是收效甚微。
自疫情之後,就已經發生多起學生因食用變質食物而集體中毒的事件。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食堂經營者毫不顧忌學生們的健康和生命,把變質食材端上學生們的餐桌?
答案只有兩個字:利益!
各學校學生人數都較多,在學校吃午餐的人數也非常穩定,收費也不低。算起來每個月收的餐費都很可觀。於是學校食堂就成了很多人眼裡的一塊肥肉,都想爭而食之。利益與腐敗由此滋生。
都想承包,那自然是誰能打通校領導的環節,誰就能獲得承包權了。
承包到手後,自然要將利益最大化。而學生的用餐人數基本是固定的,怎麼能增加收入呢?一般都是通過下面這兩種手段。
提高餐費價格
學校食堂承包者利用物價上漲、提高用餐標準等諸多理由,不斷提高餐費價格,從幾年前的兩三元錢,一路上漲到十元左右。很多家長都因孩子無法回家吃午飯,而被迫選擇接受。當然,如果學生們的午餐質量確實物有所值,很多家長也寧願多花點錢,讓孩子吃好,可事實上並非如此。
壓低原材料成本。
除了提高餐費,還有一項更讓家長們不能接受的是,很多食堂承包者為了創造更大的利潤,想方設法地壓低成本。
最普遍的現象是菜品的單一。由於基本做的都是當季最便宜的大眾菜,每年反反覆覆都是那些個菜,學生們都吃膩了。
所用的食材儘量用打折菜,更有甚者專門晚上去超市、菜店收購挑剩的壞菜、蔫菜、過期菜。
還有的農村食堂讓學生天天吃湯菜。所謂湯菜,就是菜裡一大半都是湯,摻入少量青菜或肉類,用澱粉勾一下。更別想菜裡會多放油了。學生們如同回到了舊社會。
這樣的食堂做出來的飯菜可想而知,不衛生和不好吃似乎成了食堂飯菜的標配形容詞。
有人會感到不可思議:校領導和家長怎麼會容忍他們這麼幹?
能夠成功承包食堂,自然與校領導達成了利益共同體。校領導不但不制止,還會幫助學校食堂壟斷學生用餐生源。
一般都會以校外用餐不安全、不健康,不好管理等理由,不允許學生到校外用餐。有些學校甚至連教師用餐都限制在校內食堂,以免被外界發現端倪。
至於家長,很多都不了解孩子在學校吃得怎麼樣,有的了解了也沒有別的辦法。孩子不能回家吃飯,也不能送飯,帶零食吃總不如吃一口熱乎的飯菜好,就只能讓孩子將就著吃。
這就導致學校食堂壟斷了學校周圍的快餐業。沒有了同行業的競爭,且有學校領導這把強硬的保護傘,自然越做越膽大。
學校食堂本是為了保障學生吃得健康安全、營養豐富,現在卻淪為一些人發財致富的工具。最終傷害的是學生們的身體健康。
到底怎樣才能在承包和監管中,杜絕腐敗,讓學校食堂不以盈利為目的,真正地為學生服務呢?
您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在下方評論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