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上海正式掛牌成立,黃埔江畔一片歡騰。
彼時,千裡之外的郴江河畔,也湧動著創新開放的熱潮。
那時,「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獲批已兩年,「有色金屬之鄉」駛上了產業轉型的「快車道」;那時,電視問政如火如荼開展,職能部門轉作風、優環境,「林邑大地」笑迎四海客商;那時,郴州城區持續綠化、亮化、美化,「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裝扮出美麗容顏。
就在那一天,埋頭苦幹的郴州「小老弟」,對處於全國經濟發展峰頂的上海「老大哥」投去了豔羨的眼神,對自貿試驗區的情結,從此種下。
接下來的幾年,廣東、天津、福建、遼寧、浙江……自貿試驗區在全國各處開花結果,作為湖南的「南大門」,湖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郴州對自貿試驗區的渴望越來越強烈。
2017年和2019年,湖南省政府兩次向國務院申報設立湖南自貿試驗區,初步明確了長沙、嶽陽、郴州3個申報片區和戰略定位。在這兩年的全國兩會上,我省都將《關於設立中國(湖南)自貿試驗區的建議》作為湖南代表團全團建議提交。
一時間,能夠成功獲批自貿試驗區,成了郴州上下最熱切的期盼。
時間到了2020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關懷下,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省自貿試驗區申報工作進展順利。
9月21日,《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正式發布,湖南成為中國「自貿試驗區大家庭」的新成員,郴州成為湖南自貿試驗區的三個片區之一。
四年申報,一朝夢圓。
郴州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從一個內陸市站到了全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高處,郴州開放型經濟的發展站上了新的歷史起點。
當好「橋頭堡」
——發揮區位、交通優勢,對接粵港澳,直通大灣區
「八面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 曾經,這樣一首民謠在桂東流傳。
桂東縣地處湘贛之邊,羅霄山脈中腹,是湖南省海拔最高的縣,崇山峻岭將桂東人困在其中。
「以前,我們從縣城到郴州要兩天才到。現在通了高速公路,到郴州不要兩個小時。」黃存仁老人是土生土長的桂東縣沙田鎮人,說起桂東的變化,他抑制不住激動。
桂東的變化,是近年來郴州交通巨變的縮影。
北瞻衡嶽、南峙五嶺、東界江西、西連永州的郴州,境內鐵路縱橫,公路發達。京廣線、京珠高速等交通樞紐在此交匯。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嶽臨高速公路、平汝高速公路、京深高速鐵路等在境內通過,106、107國道縱貫南北,廈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
不只如此,郴州是湖南離珠三角最近的城市,也是湖南最早「向南開放」的城市,是珠三角產業轉移進入中西部地區最直接、最便捷的通道之一。其區位、交通優勢可謂得天獨厚。
國務院公布的《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提出,湖南自貿試驗區將打造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聯通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投資貿易走廊,形成「一產業、一園區、一走廊」三大特色戰略定位。
在這條貫穿湖南南北的國際投資貿易走廊中,郴州片區的特殊使命不言自明。
這些年來,郴州大膽探索、勇於實踐,一直勇立改革開放潮頭。從加快湘南開放開發,到賦予郴州先行先試承接產業轉移34條特殊政策;從成為「全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到獲評國家級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各種「眷顧」讓郴州發展如飲甘飴。
「湖南自貿區郴州片區的獲批建設,是應對複雜宏觀形勢、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發展平臺。郴州要立足新發展格局,依託自貿區平臺,塑造郴州外向型經濟的新優勢。」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易鵬飛在湖南自貿試驗區郴州片區建設動員大會上表示,要把握歷史機遇,勇擔湖南自貿區郴州片區建設的時代重任。
衝鋒號已吹響。郴州將繼續堅守南向發展戰略,推進湘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制定港澳專業人才管理辦法,紮實推進金融、建築、規劃等領域港澳專業人才職業資格認可,推動港澳專業人才在自貿試驗區便利執業。同時,建立湘粵港澳創新資源合作機制,對接大灣區創新資源,打造以數據為驅動的製造業協同創新體系,重點打造戰略新興產業承接帶。
建好「產業鏈」
——引龍頭、強實體,全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2019年9月27日,位於郴州高新區的正威(湖南)新材料科技城項目舉行開工儀式,這是郴州首家引進的世界500強企業。
經過一年多緊鑼密鼓的建設,該項目預計將在今年12月25日正式投產。「正威的正式投產,在郴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易鵬飛說。
「郴州的發展需要這樣的戰略投資者進駐,自貿試驗區的發展也需要這樣的優勢企業落戶。」易鵬飛說,要充分發揮正威的示範引領作用,樹立招大引強導向,加大產業鏈招商力度,引進上下遊關聯企業,帶動全市有色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形成完整的有色產業體系。
「轉型升級」這短短四個字,卻讓郴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走得步履蹣跚。
作為全球聞名的有色金屬之鄉,截至2017年末,郴州已發現各類礦產112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46種。鎢、鉍儲量全球分列第一和第二,鉬儲量中國第一,石墨儲量全國第一,錫儲量全國第三,鋅儲量全國第四,其中鉍、鉬、微晶石墨的儲量居中國之首。
「礦興則市興,礦衰則市衰」,郴州在一段時期的發展之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資源路徑依賴,以煤礦和有色金屬礦為主的礦業經濟一度佔到全市生產總值的50%以上、規模工業增加值的70%以上、財政總收入的60%以上。
2008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以賣原礦為主的郴州礦產品資源價格一落千丈,依賴礦業一條腿走路的郴州經濟一度跌入到全省谷底。
如何才能可持續性發展?這是擺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為此,郴州相繼推出了有色金屬產業四大發展舉措:構建有色金屬供應鏈體系、建立有色金屬交易體系、大力推進有色金屬精深加工、強化技術與環保支撐。
而正威集團的引進使郴州有色金屬產業轉型升級插上了「翅膀」。
正如正威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巫冠逸所說,郴州的有色金屬資源就像散落在河床裡的一顆顆珍珠,但是一顆珍珠並不怎麼值錢,而正威集團就是要將這些珍珠拾起連成串,做成珍珠項鍊,這樣它的價值和含金量就大不一樣了。
隨著正威的正式投產,一個以正威為主體,上下遊企業相配套的新材料科技城正初現雛形。
栽好「梧桐樹」
——營商環境、政務服務不斷優化,開放大門越發敞亮
世界500強企業的落地,除了產業方面的帶動力以外,也是從側面對郴州營商環境的肯定。
不久前結束的2020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湖南省分會場上,湖南田野現代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的全液壓智控山地動力作業平臺的研究及產業化吸引了不少關注的目光。
同時亮相「雙創周」活動的,還有來自郴州高新區與郴州經開區的數十家企業。他們帶來了火力發電智能管控系統、工業水性塗料、智能電子產品等數十種「黑科技」。
這些企業,大多數落戶於自貿試驗區郴州片區內。
高科技產品頻繁亮相,離不開自貿試驗區不斷深化創新意識、完善創新體制、構建創新平臺、培育創業主體、提高創業能力、優化創業環境所作出的努力。
投資硬環境夠「硬」,軟環境更「軟」。
2011年,長虹格蘭博科技有限公司入駐郴州高新區。短短9年時間,從只有幾十人的研髮型企業,成長為智能家居產品提供商和服務商,產值增長了100餘倍。該公司人事行政總監黃志桂感慨,公司的發展得益於這裡良好的營商環境。
郴州深入推進「放管服」、商事登記、「三證合一」「一件事一次辦」等改革,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行政效率不斷提速。
「一件事一次辦」改革,全市累計減少審批環節4545個,承諾辦結時限在法定時限基礎上壓縮73.1%,238個事項實現「零上門」辦理。郴州先後被評為「2018中國企業營商環境(地級市案例)十佳城市」「中國發展營商環境獎」。
郴州高新區實行「五個一」制度,即一個企業,一名領導,一個班子,一個制度,一抓到底,幹部被企業投訴兩次一律免職。如今,園區幹部成了企業的優質「保姆」。
這些好的制度,都將在自貿試驗區裡延續。
「選擇湖南自貿試驗區郴州片區,就是享受五星級服務。」不少企業紛紛感嘆。
南門已經敞開,世界向我走來。
湖南自貿試驗區郴州片區將繼續砥礪前行,揚長避短,闖出自貿發展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