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牧區半牧區縣將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

2020-12-22 河北新聞網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曹智)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林業局等六部委聯合印發《生態扶貧工作方案》。按照方案,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範圍內53個貧困縣將推進林草植被保護修復和重點區域沙化土地治理,提高現有植被質量和覆蓋率,遏制局部區域流沙侵蝕,安排營造林315萬畝、工程固沙6萬畝,吸納貧困人口參與工程建設。

方案提出,優先安排沿海、太行山等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範圍內226個貧困縣的建設任務,加大森林經營力度,推進退化林修復,完成營造林1000萬畝。加強國家儲備林建設,積極利用金融等社會資本,重點在森林資源較為豐富、集中連片貧困等區域,發展1000萬畝國家儲備林。

在貧困地區的國際重要溼地、國家級溼地自然保護區,實施一批溼地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提升貧困地區涵養水源、蓄洪防澇、淨化水質的能力。支持貧困縣實施溼地保護與恢復、溼地生態效益補償、退耕還溼試點等項目,完善溼地保護體系。

在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地的牧區半牧區縣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及時足額向牧民發放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資金。

方案明確,支持在貧困縣設立生態管護員工作崗位,以森林、草原、溼地、沙化土地管護為重點,讓能勝任崗位要求的貧困人口參加生態管護工作,實現家門口脫貧。在貧困縣域內的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溼地公園等,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參與服務和管理。在加強貧困地區生態保護的同時,精準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脫貧。

健全各級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補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調動森林保護相關利益主體的積極性,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補助政策,推動補償標準更加科學合理。抓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監管,保障貧困群眾的切身利益。

方案提出,推進森林資源有序流轉,推廣經濟林木所有權、林地經營權等新型林權抵押貸款改革,拓寬貧困人口增收渠道。地方可自主探索通過贖買、置換等方式,將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等重點生態區範圍內禁採伐的非國有商品林調整為公益林,實現社會得綠、貧困人口得利。

相關焦點

  • 河北省牧區半牧區縣將有這項補助獎勵……
    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林業局等六部委聯合印發《生態扶貧工作方案》。按照方案,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範圍內53個貧困縣將推進林草植被保護修復和重點區域沙化土地治理,提高現有植被質量和覆蓋率,遏制局部區域流沙侵蝕,安排營造林315萬畝、工程固沙6萬畝,吸納貧困人口參與工程建設。
  • 改革開放40年|肅南:草原綠了 生態好了 牧民富了
    每日甘肅網記者楊紅麗  草原是肅南縣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是牧民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源,草原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保護好草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近年來,肅南縣狠抓草原生態保護治理與修復工作,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政策,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天然草原綜合治理和「山水林田湖草」草原治理,舍飼棚圈建設和草原有害生物綜合防治,呈現出草蓄平衡、草原良性發展、牧民增收致富的良好發展態勢。
  • 祁連山下好牧場 青海綜合施策保護草原生態成效顯著
    2014年至今,祁連縣依託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退牧還草等工程的實施,累計治理黑土灘約1.1萬公頃。通過治理,黑土灘草地植被蓋度從以前的10%提高到80%以上,牧草平均高度達到50釐米以上。  上世紀末,隨著牧區人口增長、牲畜增加,草畜矛盾趨於突出,青海省90%以上的草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 草原生態持續向好 內蒙古做好草原保護修複利用「大文章」
    張林虎 攝中新網呼和浩特8月4日電 (記者 張林虎)在4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記者獲悉,內蒙古通過做好「草原保護」「草原修復」和「草原利用」三篇大文章,草原生態持續向好。內蒙古是草原大區,草原面積佔內蒙古自治區總土地面積的64%,佔全國草原面積的五分之一,是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 綠色浩歌——青海草原總站生態建設的生動實踐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青海草原總站先後開展了「全國重點牧區青海環湖片草地資源調查」和「青海省土壤資源調查」,發揮技術優勢,實施了青南牧區防災基地建設規範化技術試驗示範項目,牧區暖棚綜合利用試驗示範及推廣項目,天然草地植被恢復與保護項目,青南牧區「四配套」建設項目等。
  • 草原生態的綠色報告
    作為千百年來潤澤草原的北方最大淡水湖,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食物與水資源,還是一道極為重要的生態屏障。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呼倫湖保護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恢復呼倫湖生物多樣性,實現生態平衡,我區打出了一套綜合治理「組合拳」,投資20億元啟動呼倫湖綜合治理工程,實施了草原保護、溼地恢復、水利工程、環境治理、管護能力建設等多項工程,全面治理和保護呼倫湖。
  • 肅北:自然生態恢復持續向好
    近年來,肅北縣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北山地區荒漠草地生態整體好轉;南山草甸草原物種多樣性持續恢復,生態群落穩定。草原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和屏障作用得到恢復和增強。
  • 新時代牧區全面振興的意義和途徑
    牧區是以綠色草原為主體,生態景觀、草原畜牧業為基礎產業的特殊生態經濟文化區域,是草原集中連片的分布區。草原生態系統不僅有一定的經濟功能,更有巨大的生態功能、文化功能等。  遵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各省、自治區和有關部門推動牧區全面振興,持續加強草原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加速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 廣東生態公益林實施激勵性補助政策
    中國園林網9月29日消息:記者日前從廣東省生態公益林管理工作培訓班了解到,2013~2017年,廣東省將實行生態公益林激勵性補助政策,應用經濟槓桿調動各地管護生態公益林的積極性。
  • 美麗草原我的家
    內蒙古草原文化保護基金會理事長葛健在日前舉行的呼倫貝爾國際綠色發展大會上動容地說,我們在這片草原上經歷過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今天終於走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的確,幾千年來,內蒙古大草原雖然幾經風雨,但一直默默養育著草原上的兒女,守護著中國的北部邊疆,如今,走入新時代,草原生態保護被賦予新內涵,邁上了新臺階。
  • ...保護與建設工程(2008-2014年)建設成效評估》發布:生態系統結構...
    10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2008-2014年)建設成效評估》有關情況發布會,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汪海洲表示,截至2014年底,西藏已新建灌溉人工飼草(料)基地6.17萬公頃、對590萬公頃天然草原實行了圍欄保護;建設了「一江兩河」等四類防護林體系;建立了芒康滇金絲猴、類烏齊馬鹿、雅江河谷黑頸鶴保護區;治理各類沙化土地
  • 我國天然草原面積居世界首位 鮮草總產量連續7年超10億噸
    原標題  我國天然草原面積居世界首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草原保護建設,全面推動草原事業發展,2017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產量10.652017年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5.3%,較2011年提高4.3個百分點。我國天然草原面積達3.928億公頃,約佔全球草原面積12%,居世界第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監理中心副主任劉加文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強化草原合理利用,加強生態建設,實施生態獎補。2017年全國重點天然草原的家畜平均超載率為11.3%,較2010年降低18.7個百分點。
  • 質量興農興牧 品牌強農強牧 內蒙古紮實推動農牧業優質高效轉型
    本網訊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韓雪茹)我區堅持質量興農興牧、綠色興農興牧、品牌強農強牧,推動農牧業向優質高效轉型。今年,全區農作物播種面積1.36億畝、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09億畝,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糧食產量達到730億斤以上,實現「十七連豐」。
  • 張周平建議建設現代家庭牧場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
    當前,省委省政府已適時提出了「以保護草原生態安全為前提,以科學利用草地資源為基礎,以草畜平衡為核心,以轉變發展方式為關鍵,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的指導思想,為高寒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  張周平認為,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實質是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科學的將現有牧草資源最大限度的轉換成畜產品。
  • 設立公益崗位,形成管護體系,呵護中華水塔 生態保護建設讓牧民受益
    自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鬧布桑周有了一個新身份:生態管護員。試點以來,三江源國家公園始終尊重牧民主體地位,積極探索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制定了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管理辦法和績效考核實施細則。「保護唐古拉,是咱作為草原兒女的一份責任,義不容辭。」
  • 2020重點強農惠農政策發布:獎勵產糧大縣和生豬(牛羊)調出大縣
    為便於廣大農民和社會各界了解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發揮政策引導的作用,現將2020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實施的重點支農政策發布如下。一、農業生產發展與流通1. 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補貼對象原則上為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補貼資金通過「一卡(折)通」等形式直接兌現到戶,嚴禁任何方式統籌集中使用。
  • 保護綠色草原 築牢生態屏障
    ——加強張家口承德地區草原生態建設和保護的決定出臺紀實7月25日15時,一份散發著墨香的《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張家口承德地區草原生態建設和保護的決定(草案)》,擺放在出席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的每一位委員座席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