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
大凡成功人士大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奉系軍閥頭子張作霖也是如此。小時候由於家貧,張作霖沒有正兒八經念過書,僅僅趴在私塾窗戶上混過幾天日子。
正如張作霖說的:沒有讀過書不等於沒文化。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張作霖是如何從一名綠林好漢當上清軍團長的。
01 苦難是成長的加速器。
張作霖的爹叫張有財,可是一點都沒有財。不僅窮得叮噹響,還吃喝嫖賭五毒俱全。張有財因為欠賭債被人活活打死,那一年,張作霖剛滿十三歲。
走投無路的王氏只好帶著張作霖和兩個哥哥、一個妹妹投奔鎮安縣的娘家,平添五口人,張作霖姥姥一家人的生計頓時陷入困境。
正處於叛逆期的張作霖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先是跟人學了幾天木匠,覺得沒勁就四處流浪,最後在遼寧高坎鎮的一家大車店裡安身下來。
大車店是過往馬車牛車的落腳點,商人、土匪、妓女各色人員的交匯地,情況複雜、險象環生,當夥計的張作霖在大車店裡學會了察言觀色,還學會了一門手藝——當獸醫。
張作霖
如果張作霖一直當獸醫,養家餬口沒有問題,但這顯然不是張作霖的理想。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東北陷入戰亂。為了抵抗日軍,毅軍統領宋慶大量招募人馬,準備跟日軍大幹一場。
剛滿20歲的張作霖響應號召,立即投身軍營,先後參加了遼東、遼南戰役,隨後又參加了吉林太平山戰鬥。正當前線官兵奮力抗日的時候,清廷和日軍籤訂了《馬關條約》,戰爭宣告結束。
無仗可打的部隊清閒下來,張作霖悄悄收拾起這幾年攢下的軍餉,偷偷溜回了鎮安,冒著生命危險當了一次逃兵。
張作霖與原配夫人趙春桂
退伍兵張作霖經過幾年部隊歷練,看上去自有幾分氣質,經人介紹和趙家廟地主趙佔元的二女兒趙春桂喜結連理,婚後生了三個孩子,長女張首芳,老二張學良,老三張學銘。
按理說成家立業的張作霖應該安下心來,好好經營自己的小家庭,重操舊業的獸醫收入不錯,發不了財,維持小康還是頗有希望。可形勢的發展打亂了張作霖想做一個好丈夫、好父親的夢想。
02 工作經歷是生存能力。
鎮安地處遼西,甲午戰爭後成了三不管的地區,土匪就應運而生。這些人大都遊手好閒,戰亂中又沒有可以謀生的手段,打劫成了來錢最快的途徑。
張作霖八個兒子合影
光是搶劫窮苦百姓是沒有多少收穫的,土匪把目光投向當地的地主大戶,時不時會去大戶人家「砸響窯」,搞上一次可以吃上幾個月。
當地大戶人家時常被土匪襲擾,大家商議聯合出錢,資助當地一些勇武的青年組成自保武裝,稱之為「大團」。所以後來有人說張作霖是土匪出身,其實還是有點冤枉他。
張作霖最初的事業是帶領「大團」,維護地方安全,後來客串做了幾天土匪也是被逼無奈,所以張作霖應該是綠林出身,這個名字至少比土匪要光鮮一些。
當過兵的張作霖在嶽父趙佔元的推舉下,成了當地的大團領導,手下齊聚了二十多人的隊伍。
李雪健飾演張作霖
與其他大團比起來,張作霖的隊伍人不多馬不壯,轄區也就幾個村莊。不過張作霖用部隊作風整頓隊伍,他的人馬軍紀嚴明、訓練有素,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受到越來越多村鎮的邀請,經費和物資保障也從來不愁,名聲也越傳越遠。
樹大招風,張作霖的事業還沒有做大,就遭受了土匪的嫉恨和其他大團的圍攻,地盤就那麼大,你張作霖一個人都吃完了,其他人不就沒事幹了嗎?
最厲害的一次,土匪金壽山帶人突襲張作霖,毫無防備的張作霖差點丟了老命,只得攜家帶口去投奔遼陽最大的土匪馮德麟。逃亡的路上,趙春桂給張作霖生下一個兒子,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少帥張學良。
清廷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割讓日本,讓其他列強利益受到損害,俄國、德國和法國以「友善勸告」為藉口,要求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中國,史稱「三國幹涉還遼"。
張作霖劇照
俄國趁機和清廷籤訂《中俄密約》,然後派兵進入東北,以圖修復中東鐵路權。馮德麟作為土匪頭目本來與俄軍沒有什麼關係,可俄軍進入東北後與日軍比起來過猶不及,當地鄉紳為了保護家產,紛紛組建鄉團來抗擊土匪和俄軍。
馮德麟想渾水摸魚,兩頭吃錢,不料在一次小規模的戰鬥中被俄軍活捉,最後流放到庫頁島。
張作霖想投奔的人當了俘虜,又一次陷入走投無路的境地。
03 認清大勢方能成就偉業。
1900年前後是東北土匪在的黃金時代,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挾持光緒「西狩」,政府武裝形同散沙,也無心維護地方安全,土匪開始出來闖蕩江湖,伴隨土匪而生的鄉團也如雨後春筍。
到後來,土匪和鄉團已經分不清了,因為這兩個組織的人大都是那些流氓和地痞組成,都在一個地盤上混,過往都有很多交集。你來我往,幾乎天天幹仗,但誰也不會把誰消滅,結果損失最大的還是那些出錢的大戶人家。
張作霖劇照
但形勢很快發生變化,隨著《辛丑條約》籤訂,清廷和八國聯軍達成賠款協議。慈禧和光緒回到京城,混亂的局勢逐漸平穩下來。
戰敗後的清廷意識到落後就要挨打,逐步推進的洋務運動讓奄奄一息的大清王朝出現了迴光返照,各級政府也信心大增,等著憲政改革能夠讓帝國起死回生。
隨著秩序恢復正常,東北的土匪逐漸衰落,鄉團也就慢慢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清廷也在各地招貼告示,要求解散鄉團,否則朝廷將派兵剿滅。
請神容易送神難,鄉團本身就是無業游民和地痞流氓組成,這些人一旦解散沒有了工作,必將重操舊業,給社會帶來新的不安定因素。清廷開始思考這些人的安置問題,如何實行有效穩妥轉化是重中之重。
紳商不願再出錢養民團,朝廷想平穩轉化,民團想要繼續生存,權衡利弊以後,朝廷最終還是選擇了「化盜為良",只要願意來的民團,由清廷統一編組,轉化為地方武裝。
大都當過土匪的人都不願意被朝廷招安,張作霖並不這樣想。一方面自己沒有當過幾天土匪,二來自己也想成就一番事業,歸順朝廷這個最大的靠山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在民團中享有盛譽的張作霖得到眾多士紳推薦,尤其是當時的知府曾韞對這個言必稱曾老師的小個子鄉團領導頗有好感,經報上級批准後,給了一個營的編制,張作霖就成了正兒八經的清軍官員,負責維護地方治安和剿滅土匪。
當上營長的張作霖繼續發揮他在鄉團的練兵技能,部隊訓練有素,戰鬥力強,手下也有了500人之眾。
俄、日因為利益分配問題,1904年在東北爆發了軍事衝突。張作霖保衛地處遼西的新民府成了夾心餅乾,張作霖除了擔負境內治安,還要與日本人、俄國人周旋。
在大車店練就的察言觀色和左右逢源讓張作霖在這場神仙打架中收穫頗豐,他幫俄國人打日本人,也幫日本人打俄國人,誰佔上風就倒向誰,每一次倒戈都會收穫一批新的武器裝備。
張作霖劇照
日俄戰爭讓東北很多土匪和民團遭到毀滅性打擊,清廷的部隊也不同程度受到損失。唯一越來越強的是張作霖,部隊擴編到3個營,槍械也煥然一新。
日俄戰爭結束後,清政府逐漸進入到北洋系掌權時代。親北洋系的沈金鑑成了新民府新知府,袁世凱的鐵哥們趙爾巽成了新的盛京將軍。新任軍政長官都是第一次到東北當封疆大吏,拉攏和培植當地實力派成了站穩腳跟的第一選擇。
日俄戰爭中表現突出的張作霖進入兩人視線。1906年,趙爾巽和沈金鑑下令,將張作霖的3個營擴編為5個營,相當於一個團的兵力。
張作霖任5營統帶,進入清軍正規編制的團級領導序列。在兩位北洋派系長官的賞識下,張作霖正式開啟了他的奉系軍閥飛騰黃達之路。
張作霖劇照
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身逢亂世,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認清複雜形勢,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張作霖在出身並不好的情況下,每每關鍵時候都能把握機會,這與他苦難的經歷,勇於突破的闖勁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