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秋戰國到三國亂世,河南人撐起了中華大梁,為何還屢屢被黑?

2020-12-27 通曉天下事

這是一張正常的中國地圖

這是一張河南人心目中的中國地圖

作為一個河南人,出門在外最尷尬的事情就是被別人問:哎,你們那兒現在還有偷井蓋的嗎?

也許問這個問題的人是在開玩笑,但這句話可能真的會傷了河南人的心,作為全中國被地域黑最慘的一個省,「偷井蓋」事件是河南人揮之不去的心頭痛,甚至還有人以此為延伸編出了順口溜:十個河南九個騙,總部設在駐馬店,指揮機關在鄭州,賊子窩窩在洛陽。

類似的順口溜不勝枚舉,一搜一大堆,把河南人算是黑了個底朝天。這些黑河南人的段子通過網絡發酵之後,很快就傳遍了大江南北,一眾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以訛傳訛,不管有沒有接觸過河南人,都先在心裡給河南人貼上了負面標籤。甚至個別企業在招聘的時候,一聽說應聘者是河南人,不由分說就取消了人家的面試資格。

這導致河南人的心理壓力很大,換句話說,我是河南人招誰惹誰了,全中國各個地方都有地域黑,山西男人太摳,福建男人太娘,東北大漢太黑,四川男人太軟,為啥你們不去黑他們,唯獨抓住我們河南人不放呢?難道是因為嫉妒?哎,你還真說對了,就是因為嫉妒。那麼我們就來捋一捋,外省人到底在嫉妒河南什麼?

都說「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陝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其實「五千年文明看山西」這句話稍有偏差,應該改成「五千年文明看三晉」。

注意了啊,此三晉非彼三晉,雖然我們山西號稱「三晉故地」,但春秋戰國時期的「三晉」和現在的山西差別很大,三晉最初是指戰國時期的韓國、趙國、魏國三國的合成,因為韓趙魏三家分晉故而得名三晉。從地圖上我們能夠看出來,韓國的首都在河南新政,魏國的首都在河南開封,河南大部分的領土此時都是三晉的勢力範圍。

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山西人和河南人才是真正意義的一家人,三家分晉之前,我們都是「晉人」,所以五千年文化看三晉,山西和河南又恰好都是中國的地上博物館,唯有來這兩個省份,大夥才能真正看到五千年前我們老祖宗真實的樣子。

放眼世界,文明能夠傳承五千年而不斷者唯有我中華,我們之所以這麼強,河南人可是發揮了關鍵作用的。

舉個例子,我曾經《戰國列傳》系列中盤點過秦國的人才來源基地,今天我們再來數一數,商鞅同志,衛國人。

今河南濮陽人,尉繚,魏國人,今河南開封人,呂不韋,衛國人,今河南安陽人,李斯,楚國人,今河南上蔡縣人,鄭國,韓國人,今河南開封人,韓非,韓國人,今河南開封人,可以說,除了張儀和範睢這兩個山西人,其他名留青史的秦國重臣幾乎全部來自河南。是他們幫助秦王奠定了一統天下的基礎,這才有了我中華今日大一統的版圖。

後來秦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漢高祖劉邦最重要的謀臣張良也是河南人。

到了三國亂世,又出現了諸葛亮,龐統,郭嘉,荀彧,荀攸,徐庶,司馬徽等一幹潁川名士,魏蜀吳背後的實際操盤手其實就是這幫河南人,最後讓三國歸一的也是河南焦作人司馬懿,所以我嚴重懷疑三分天下是不是潁川名士自導自演的奪位大戰。呀,我是不是又黑河南人了?

開個小小的玩笑哈,除了人才之外,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藥三大技術均發明於河南。老莊哲學、程朱理學在此發源,儒、釋、道從此而興盛,諸子百家之中,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都起源於河南。

河南如此人傑地靈,這是偶然嗎?當然不是,華夏族起源於黃河的中下遊地區,正好途徑河南廣闊的平原地區,得天獨厚的環境使得河南自古就是天下糧倉,種啥長啥,尤其適合人類繁衍生息。所以我們的祖先在這裡得以壯大,這裡糧食供應充足,人們能夠攝取到更多的能量供應腦細胞,擴大腦容量,於是祖先們創造出了早期的華夏文明,然後把文明擴向了四周。

其次,隨著華夏族的壯大,祖先們在不斷向四周遷移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在河南能種的糧食到了新地方居然不能種了,或者種出來之後成色不好,無法滿足自身能量的需求,於是被迫接受了新地方的新食物,那麼他們的消化系統就要需要相當的時間去適應新食物,他們的精力需要分出很大的部分去適應新環境,擺在他們面前的道路是:如何活下去而不是如何創造新文化。

如此一來,生活在河南的人就幸福多了,這裡本來就已經完成了文明的早期積累,隨著人口的增多,逐漸形成了城邦,文明的升級只是遲早的事情。所以縱觀中國歷史,你會發現有20多個古代王朝建都或遷都河南,商朝的朝歌就是現在的河南淇縣,東周的首都就是現在的河南洛陽,越是早的朝代就越傾向於建都河南,因為此時的華夏大地,只有河南有城邦,有文明,有大量的聚集人口,從而有利於政府部門的建設。

歷代帝王建都於河南,給河南的經濟帶來飛速發展的同時,更培育了河南豐厚的文化底蘊,而文化的興盛帶來的自然是人才輩出。如此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使得河南誕生了許多世家大族,三國時期的潁川名仕多出自世家大族,也只有世家大族,才能規模化培育出這麼多傑出的人才了。所以,別看現在河南人被黑得很慘,但要是回到古代,古人抱怨命運不公平的時候,都會指著天大罵一句:你咋不給我生到河南捏?

你看,什麼燕人張飛,武聖關羽,涿郡劉備,包括曹孟德同志,哪個見了河南人不得乖乖的說一句:先生有何良策呀?你在看,不管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還是秦始皇,哪個見了河南人不得乖乖地說一句:先生教我!幾千年的傳承下來,中華文明之中從不缺乏河南人的影子,甚至很長的時間段之內,河南文明主導了整個中華文明的走向,對於我們中國尤其重要。

我記得我大學期間去打暑假工的時候,曾在工地上看到過很多河南夫婦一起上工幹活,他們頂著烈日,皮膚被曬得黝黑髮亮,尤其是河南的女人,幹起活來一點不輸男人,這是河南人留給我的第一印象,她們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從此給我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覺得我們中華文明之中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就傳承自河南,這和網絡上那種「黑河南人」的段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在現實中也有不少河南的朋友,他們為人淳樸,善良,待人友善,大方,我尤其喜歡他們的那句方言:中不中?中!

仔細去體會,這是一句包含了很多信息的方言,其中蘊含著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所以,能看到這裡的朋友們,如果你身邊有河南的朋友,記得要善待他呀,五千年文明看三晉,那天你回家來看看的時候,我們山西人和河南人還能給你當導遊呢!

相關焦點

  • 同樣是諸侯紛爭的春秋戰國為什麼沒有三國那麼受歡迎?
    春秋戰國時期很顯然比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更精彩。正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更精彩而導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亂。很多作者在寫作春秋戰國的歷史故事以及基本史實的時候,難以釐清一個主幹。因為它的事件以及涉及到的國家太過繁雜。
  • 魏國稱霸戰國,百餘年未逢對手,為何卻衰落到水淹大梁,國破家亡
    二、三家分晉東周主要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在那個時代周天子的勢力雖不如西周時期,但其還代表著華夏正統,而且許多「不義」之戰,都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進行的。(圖源網絡)三家分晉後,有兩點可知,其一,周家制定的禮儀、禮制等不復存在,概因三家篡權而被封諸侯,天下諸侯不滿;其二,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韓、趙、魏這三國,也正式由公元前403年起向前稱為春秋,向後稱為戰國,三家分晉也成為歷史的風向標。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很大,西周初年諸侯國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幾十個了,不過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卻有一個極其特別的諸侯。宋國。而它特別的原因,在於它的臣民為商朝遺民,被封爵之人也是殷商貴族,正兒八經的貴族。
  • 春秋戰國之——何為春秋
    這是一個中華文化燦爛的誕生地,到處充滿著文化繁榮的氣息。這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他們名垂千史,是中華文明上燦爛的明珠。今天嚼扒帶領大家走向春秋戰國。在燦爛的中國文化中,春秋戰國時期絕對是不可不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形成徹底的奠定時期。要了解中國歷史,必先了解春秋戰國。因為這個時期形成了中國文化、政治、軍事、宗教、外交等等形成的重要時期。首先先來了解一下其中的春秋。什麼是春秋?為什麼叫春秋?
  • 春秋曾經稱霸的越國,到了戰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
    越國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但是這個曾經讓中原各國恐懼不已的強大國家,在進入戰國時期之後沒能被後世列為戰國七雄之一。說實話,在當時無論是從人口、國土面積,越國都是響噹噹的大國,他佔據了今天長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區,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國度。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楚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遊建立起,它在周朝初期曾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楚國由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地開始,居楚地丹陽(今湖北秭歸,有爭議),從一個附庸小國逐漸變成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強國。前704年,楚君熊通為武王,有地千裡。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戰事。通過戰爭,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
  •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在這些人之中,孔子,又是影響最大的一個,那麼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呢?其次,我們再看看孔子的生平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逝於公元前479年,也就是說,他所處的時代,大致在魯國歷史的中後期,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的中期。這一時期正好是西周倒塌後的二百多年,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也到了非常混亂的,戰爭頻發的時代。
  • 戰國七雄的都城設在什麼地方,位於現在的什麼地方?
    他死後,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開始,而亂世也自此開始,諸侯國紛紛走上歷史舞臺,而周天子逐漸式微,無力統領天下諸侯。於是諸侯國開始自力更生,尋求自身的發展,在禮崩樂壞之下展開奪霸之戰,而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讓東周也分了兩部分,即前面的春秋時期和後來的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主旋律就是變法圖強後的兼併戰爭,戰國七雄成為當時的超級大國。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戰後,魯莊公向曹劌請教為何能夠取勝,曹劌便說出了著名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說。2、荀息,假道滅虢。荀息,姬姓,原氏,名黯,字息,是春秋時期晉國有記載的第一位相國。
  • 春秋戰國20個最強諸侯,除了戰國七雄,還有這些國家
    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到春秋時期大約還有170多個國家。除了戰國七雄,這些國家實力也很強。20徐國夏禹時,伯益因輔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建徐國,贏姓。西周初期,徐國是東夷中最強大國家,在周穆王時期才臣服於周朝。公元前512年,為吳國所滅。
  • 【春秋戰國】之 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是一個成語也是發生在戰國時期非常經典的一場戰役後來還成為了三十六計之一。當時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助,齊國派兵將魏軍後方包圍,魏王擔心被前後夾擊所以只能退兵,而此役就被稱為圍魏救趙。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很多經典的戰役,後人也在其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畢竟從剛開始一百多個諸侯國,打到最後只剩下十幾個諸侯國,這中間發生故事也夠後人研究上一陣子了。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引用自《大爭之世》簡介> 主角穿越的人物為公子慶忌 推薦一看3.春秋小領主 作者:赤虎春秋時代,是中華文明的根源,因為中國一半以上的姓氏都在春秋形成,一半以上的成語形成於春秋時代,我們文化的始源也在春秋……因為有了這段歷史,才給我們留下了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遺產
  • 東周瑞獸玉佩——幾件館藏春秋、戰國虎形玉佩欣賞
    本文分享幾件博物館收藏的春秋、戰國虎形玉佩。一是館藏春秋虎形玉佩。虎形玉佩出現的年代很早,文化期就有大量的虎形玉佩出現。春秋時期圓雕虎形玉佩少見,但片雕虎形玉佩在歷代玉器中數量最多、最有代表性,它們造型各異、紋飾豐富,各大博物館都有收藏,並且許多都是考古發掘出土的。以下是幾件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春秋玉琥,出土自光山黃君孟夫婦墓、河南淅川下寺楚墓。
  • 「日本戰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期」相差千年,為何總被拿來比較
    《三國英傑傳》、《真三國無雙》等,設有專門的三國課堂和三國知識考試等,還經常把他們的戰國時期和中國的三國時期相提並論。中國的三國時期,廣義上講是從190年董卓進京,至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結束;日本的戰國時期,廣義上是指從1467年應仁之亂爆發開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徹底消滅豐臣氏結束。那麼,年代相差千年、發生地點完全不同的兩個歷史時期為何會被放在一塊做比較呢?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兩個歷史時期存在著不少相似之處,加上日本從唐代以來也深受中華文化影響,自然容易將二者聯想在一起。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
  •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是如何出現變化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周天子金字塔春秋戰國是個亂世,諸侯列國混戰不斷,逐漸破壞周天子的禮樂秩序,政治格局的平衡經數百年混戰終於被徹底顛覆,伴隨戰爭而來的則是百姓的流離失所,這對百姓而言是痛苦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壯大,他們通過變革舊有的教育體系,改變了傳統的人才培育自天子出的模式,孔子、孟子、老子、鬼谷子等諸子百家廣收門徒,遊走列國,合縱連橫,將新興的發展理念和模式帶到了諸侯列國,間接推動變法運動的發展,新的制度逐漸建立起來,期間變法最為徹底的秦國,成為諸侯列國的最強者,也成為結束春秋戰國數百年亂世的核心力量。
  • 春秋戰國時期的「憂患意識」
    亂世之中,一旦戰起,百姓就要經受妻離子散、顛沛流離的苦難,所能依託的,也只有統御他們的君主,倘若能夠安撫百姓,使人民衣食住行皆有所依,那麼民心將成為改變春秋戰國亂世格局、競爭制勝的關鍵所在。於此,孟子將民心推至相當高的地位,「得民心者得天下」,認為政治得失的標準在於是否得民心、順民意,一旦君主昏庸、腐敗,民眾也有革命的權利。
  • 戰國七雄全地圖詳解,看看您在戰國時期的國籍
    在秦帝國還沒有大一統前的戰國時期,周王室雖然還是名義上的共主,實際上已無力支撐起華夏的天空了。各諸侯國經過多年的相互攻殺,已經分為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及巴、蜀、中山等二十多個小國家。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爾虞我詐、各出奇謀,時而合縱、時而連橫,而各國的疆界更是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時連邊境上的百姓都分不清自己算哪國人。
  • 春秋戰國的思想文化碰撞,使得各學派產生,促進我國文化進步
    春秋戰國的思想文化碰撞,使得各學派產生,促進我國文化進步春秋戰國是個特殊的時代,處於大分裂的狀況,國家沒有得到統一,但很特殊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卻很繁榮。可能驗證了那句亂世出英雄的徵兆在亂世之中,產生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使得文化也出現了獨特景象。這時出現了眾多的各家學派的思想家,他們是中華民族的思想之源,是我國思想的根基所在。春秋戰國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陰陽家等等,他們的文化集民族思想之精華。各家都有自己的主張,提出了對亂世的一種治理方案,以及對一些諸侯國的治理問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