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TheBund
她說
只想做一個
純粹的讀書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30歲女人就突然有了社會標準活法。
有娃是標配,婚姻是指標。
那鮮活的女人30歲是怎麼樣的呢?
直到我看到了蔣方舟。
01
這一次,
請讀懂蔣方舟
30歲以前的蔣方舟,有太多光陰的故事了。
9歲出書年少成名,19歲成為人民文學獎年齡最小獲獎者,23歲獲得《新周刊》「史上最年輕的」副主編工作,29歲入選「亞洲書店論壇」年度青年作家得主。
30歲以後的蔣方舟,卻更願意做一個純粹的讀書人。
網際網路時代紛繁嘈雜,身在其中,很容易被無盡的信息裹挾。
靜心時刻,真得很難得。
現在的蔣方舟開始嘗試「網際網路脫退」。
在這期間,她儘量降低上網和使用手機的頻率,不再關注微博上的熱點事件,也不參與網上的爭執和討論,回歸到紙筆為生的日子,全身心投入閱讀。
越投入越發現,生活方式越簡單,閱讀和回歸寫作本身就越有意義。
同時,正是這些閱讀和寫作重塑了蔣方舟的生活肌理。
好比遠離人群喧囂的東京一年,她就學會了自洽與和解,學會了獨處與自在。
離開大眾注目的她,從聚光燈下掙脫出來,開始體會到更多生命的豐富姿態。
02
在罵聲中成名,因「才華」崩潰
她的年少時光裡藏著世界給予的「惡」
對蔣方舟而言,閱讀讓她得以有喘氣的自我空間。
讀《荒原狼》時,蔣方舟覺得自己並不孤獨,她不是異類。在差不多一百年前,50歲的黑塞承受著和她一樣的痛苦,這給了她穿越時空的感動和勇氣。
讀《堂吉訶德》時,蔣方舟可以大膽地說,所有的「人設」都是虛假的。生活的意義,不完全在於證明自己是一個故事,一個關鍵詞,一條標語,一個角色,活在自己建造的牢籠裡。
就像下卷的堂吉訶德對桑丘說的,
「這個世界的舞臺也是如此,有人扮演皇帝,有人扮演主教,簡而言之,就像戲劇一樣,各有各的角色,但是,到了最後,等到生命結束之際,死亡剝掉了區別他們身份的衣服,所有的人在墳墓中都是平等的。」
讀《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不管有意無意,松子從不放棄生活的希望。不管生活再怎樣破碎,她仍然本能地生存下去,這生存本身,足以打動任何人,包括蔣方舟。
不可否認,閱讀治癒了蔣方舟,包括外界帶給她的焦慮以及被人吐槽的討好型人格。
用蔣方舟自己的話說,她是在用讀書抵禦走向狹隘。
因為經歷過,所以更加懂得。
這一次,蔣方舟想做一個新的嘗試。嘗試做一個有蔣方舟主導參與的閱讀圈子,和更多的人交流自己的閱讀心得,讓更多的人做自己最好的表達者。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只要你對世界有好奇,你對人有好奇,所有的答案都在書裡。人在生活中交往有限,但讀不完的好書就像是數不盡的聰明人等著與你交談。
當你和很多聰明人交談後,你就會收穫更多有意思的內容。這些都是我們普通人以低成本獲得高限度自由的機會。
03
讀書,依然是蔣方舟理解
這個世界最好的方式
讀書依然是蔣方舟理解這個世界最好的方式
七八歲時,蔣方舟讀三毛、張愛玲。
十歲出頭,她開始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小學時期,她已經涉獵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尼採的《悲劇的誕生》和《偶像的黃昏》……
長大後,蔣方舟的戀愛問題,也在書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再後來,和生活對抗,和自己對抗,力量都來自讀書這件小事。
蔣方舟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不要把讀書看得那麼功利,應該看得更無用一點。
有時候,「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蔣方舟讀書這些年,經常會收到讀者這樣的「來信」:
比如,蔣方舟自己讀過的書被讀者借到了,完成了一本書的漂流使命。
再比如,因為做訪談類的節目,蔣方舟把讀書的要義展現給觀眾或者讀者面前。
當然還有,她的讀書節目在其他平臺一經上線便收穫好評無數。
20多年的閱讀經歷讓蔣方舟切切實實體會到,
讀書,讀好書,讀透書是件大事。
所以這一次,蔣方舟想和業內資深讀者朋友們一起做個有意思的讀書圈子。
蔣方舟首次帶著她精心挑選的24本好書,打開了和大家的書房,邀請12位人文領域大咖,與我們一起線上「0距離」互動,讓遠去的經典走近我們,變得鮮活。未來的365天,以閱讀為伴,與書會摯友。
《了不起的蓋茨比》—— 菲茨傑拉德百年經典作,盡現上流社會浮華背後的悲涼
《我們的孩子》—— 深刻剖析窮孩子與富家子之間「階級鴻溝」的警世之書
《堂吉訶德》—— 現實主義大師塞萬提斯巨著,幽默文學的不朽典型
《九三年》—— 法國作家雨果經典長篇巨著,找尋人類苦難命運中的「愛」
《人生的十二條法則》—— 現代人應對混亂生活的「最佳良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