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井縣出土18顆棘龍科牙齒化石,其歷史可追溯至1.2億年前!

2020-12-12 騰訊網

福井縣出土多枚棘龍科牙齒化石。(網絡圖片)

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周二(14日)宣布,在該縣勝山市內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前期地層中,發現18顆大型肉食恐龍棘龍科的牙齒化石,是國內首次發現數量如此多的棘龍科牙齒化石。這些化石將從下周四(23日)起在館內展出。

服部創紀宣布發現。(網絡圖片)

博物館主管服部創紀表示,牙齒化石去年在勝山市北谷町出土,其中有牙齒化石長達4.6釐米。館方初時推測牙齒化石為酋長龍屬,但經研究發現其表面有很多縱向條紋,具有棘龍科的特徵。

化石所屬恐龍復原構想圖。(網絡圖片)

棘龍科是大型肉食恐龍,以水中魚類為食,此今次是日本第4次發現棘龍科牙齒化石,但同一個地方發現18顆是第一次。館方希望之後可在出土現場找到骨頭化石。

相關焦點

  • 考古學家在馬來西亞發現首塊恐龍牙齒化石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月18日報導,考古學家近日在馬來西亞彭亨州發現第一塊恐龍化石。據報導,這塊長2.3釐米,寬1釐米的恐龍化石是棘龍科恐龍的牙齒。這種恐龍有類似現代長吻鱷的頜部和牙齒,以魚類為主食。馬來亞大學教授曾根正敏博士說,由馬來亞大學和日本大學組成的考察隊在彭亨內陸一個村莊,發現了這塊化石。
  • 日本富山市地層中發現1.2億年前甲龍足跡化石
    日本富山市博物館3日發布消息稱,在富山市內的地層中發掘到遠古甲龍足跡的化石。【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12月3日報導,日本富山市博物館3日發布消息稱,在富山市內的地層中發掘到遠古甲龍足跡的化石。甲龍是草食類恐龍,為保護自身背部有「甲殼」一樣的骨板,堅實異常。
  • 銅梁出土的「怪獸牙齒」系劍齒象第三顆臼齒化石
    銅梁出土的「怪獸牙齒」系劍齒象第三顆臼齒化石  前兩天,銅梁出土一顆29釐米長牙齒化石的報導,引起大家廣泛討論與關注。這顆化石的「真身」究竟是啥?  4月2日,重慶自然博物館地球科學部科考組來到銅梁,經過對化石出土地環境的考察和對化石本身的檢測,確定這化石為東方劍齒象第三顆臼齒化石。  重慶自然博物館地球科學部科考組成員來到銅梁區博物館,對這顆化石進行了仔細地測量與研究。發現這顆化石的牙冠表面,有11排齒跡,每排齒跡上又有10個乳突,由此可以證明,這是一頭更新世紀晚期的劍齒象。
  • 非洲出土最古老人類化石:下頜骨有5顆牙齒
    原標題:非洲出土最古老人類化石:280萬年前下頜骨   下頜骨有5顆牙齒,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人類化石   據英國廣播公司4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日在衣索比亞發現了迄今最為古老的人類化石,是一塊距今大約有280萬年之久的下頜骨化石,此前發現的最古老的人屬生物化石是一塊上頜骨,來自衣索比亞的哈達爾,距今大約235萬年。
  • 英國出土類千足蟲化石或為最早陸地動物,活在4.25億年前
    英國出土類千足蟲化石或為最早陸地動物,活在4.25億年前 時間:2020- 英國出土類千足蟲化石或為最早陸地動物,活在4.25億年前 英國蘇格蘭出土了一種類似千足蟲的古生物化石,或許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陸地動物,生活在4.25億年前。 路透社5月30日報導,這具化石出土於蘇格蘭內赫布裡底群島一個
  • 巴西南部出土三疊紀恐龍化石 距今已有2.3億年(圖)
    2014年,巴西南部城鎮聖若昂-杜波萊西尼出土了卡布雷拉噬頜龍的化石。據信,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恐龍化石之一,距今已有2.3億多年歷史。據報導,2014年,巴西南部城鎮聖若昂-杜波萊西尼出土了卡布雷拉噬頜龍的化石。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恐龍化石之一,距今已有2.3億多年歷史。古生物學家穆勒(Rodrigo Temp Muller)表示,「它的狀況如此之好,讓我們收集了大量關於它的解剖學信息。」
  • 雲南曲靖發現4.2億年前古魚 頜骨與人臉骨骼相似 盤點滅絕海洋古生物
    原標題:雲南曲靖發現4.2億年前古魚 頜骨與人臉骨骼相似 盤點滅絕海洋古生物   一條距今已有約4.2億年的古魚化石在曲靖市郊出土,而這條魚化石因長著一張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臉而震驚了古生物學界——這是人類臉部骨骼結構的首次完整出現。這條在雲南省古老的志留紀地層中發現的古魚,被命名為「初始全頜魚」。
  • 近百萬年的四顆牙齒 中國學者發現直立人演化中間狀態
    中新網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古人類學家近期研究成果持續湧現,繼30萬年前華龍洞人股骨現代人性狀、40萬年前和縣人頭蓋骨異常痕跡之後,最新對湖北鄖縣梅鋪龍骨洞出土的4顆古人類牙齒化石進行研究發現,該古人類生活年代距今近百萬年,演化上位於歐亞大陸早期直立人和晚期典型直立人從早期向晚期過渡的中間狀態
  • 曾經是熱帶地區的波蘭出土有1.5億年歷史的海怪化石
    據外媒CNET報導,研究人員在波蘭南部一個村莊附近的玉米田中發現了一個具有1.5億年歷史的海怪化石,這種海怪稱為上龍。在《Proceedings of the Geologists' Association》期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波蘭科學院的研究人員描述了這種侏羅紀時期的巨型動物。
  • 小盜龍的朝聖之旅: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遊記
    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的恐龍知識是從恐龍本身出發的,比如從恐龍的成長,恐龍的肌肉皮膚、恐龍的牙齒類型等入手,從身體部分的差異認識到恐龍的豐富多彩。可不要小看恐龍化石複製品,雖然是複製品,但是其還原度相當高,許多足以以假亂真啦。恐龍博物館將所有的恐龍骨架以蜥臀目(包括了蜥腳類恐龍和獸腳類恐龍)和鳥臀目(包括了鳥腳類、角龍類、甲龍類、劍龍類、腫頭龍類)分開成片進行了展示。具體的種類和名稱我就不一一介紹啦,只是發一些恐龍骨架的照片,大家可以猜猜哪具是真化石。
  • 這塊1億年前化石或是答案
    小龍蝦在中國被食用的歷史雖然只有幾十年,但在全球範圍內,中國已成為小龍蝦消耗量最大的國家。「中國小龍蝦是上世紀30年代從日本引進的」,一直以來,這種說法被廣為接受。直到一塊距今1.4億年左右本土小龍蝦化石的出現,似乎正在打破小龍蝦是從日本引進中國的「事實」。
  • 2億年前的恐龍化石,經過科學家研究,死亡原因有些可疑!
    2億年前的恐龍化石,經過科學家研究,死亡原因是子彈射殺?恐龍遺留下來的化石是我們了解這段塵封歷史最好的方式,通過這些化石我們可以還原它們當時在地球上生活的場景以及它們的體型大小等等。在一次考古的過程中,科學家發現了一隻來自於2億年前的恐龍化石,對考古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沒想到恐龍化石的頭骨上竟然有一個直徑大約在三毫米左右的小洞,這一詭異的現象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關注,因為根據他們的推測來看,這個小洞之所以會被留下,可能是由於子彈的擊打所造成的,之所以會有子彈的出現,科學家們做出了以下的這三種猜測。
  • 學術頭條:2.5億年前「遠古鱷魚」化石,日本物理學家有馬朗人去世...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專家表示,嫦娥五號上升器已圓滿完成使命,受控離軌落月可避免其成為太空垃圾,避免影響國際社會後續月球探測任務,這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對人類和平探索利用太空的重要承諾。中科院團隊發現約2.5億年的「遠古鱷魚」化石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俊團隊報導了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成果發表於《化石記錄》雜誌。這次報導的新種被命名為陽泉長壽螈,是已知始椎類化石中最「長壽」的記錄,也是目前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
  • 考古重地化石出土豐富 樂見「中研院」來
    臺南市左鎮地區出土豐富的大象牙齒及象牙化石。圖片來源:聯合報化石採集家王良傑日前在臺南左鎮菜寮溪河床,發現不到兩歲的「猛瑪象(又稱臺灣古象)」牙齒化石,再次證明臺南化石出土豐富;文史界人士樂見「中研院」設「南分院」,挹注更多考古能量。
  • 距今1.1億年!日本發現最小恐龍蛋化石 重僅10克估計是小獸腳類動物
    距今1.1億年!,長約4.5釐米×2釐米。研究小組說,據估計,這枚恐龍蛋的化石大約在一億年前重約10克,是在日本兵庫縣丹波的白堊紀早期發現的。(視頻截圖:Youtube)筑波大學和兵庫縣自然與人類活動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對化石進行了分析,他們說該化石很可能屬於非禽類小獸腳類動物,成年後體重大約2公斤。
  • 中國境內發現了三顆牙齒,從此揭露真相
    不過,倒是有其它證據說明,在7.5萬年前,現代人類走出非洲之時,這「中原」這片土地上,就已經有「人類」的痕跡了。 其證據則是:三顆牙齒。
  • 河南發掘「欒川人」化石 69萬年前中原或有人類
    挖掘:發現六顆古人類牙齒化石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昌人」的發現者李佔揚介紹,幾年前,考古學家在欒川縣廟子鄉高崖頭村大夾溝村民組道路東側的低山山頭「蝙蝠洞」內發掘時,共發現60多種包括靈長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化石。此外,還發現了古人類牙齒化石、舊石器時代石製品、骨器等重要人類文化遺物。
  • 人類遠祖可追溯到5.35億年前皺囊動物,只有1毫米大小
    西北大學研究表明:目前人類遠祖可追溯到5.35億年前的皺囊動物,它有一張圓圓的大嘴,無肛門,廢物要從身上的排水鰓孔排出。>>科普一下整個動物界劃分為三個亞界,分別是低等的基礎動物亞界,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亞界。
  • 北極出土「海怪」化石 下顎巨大能裝小汽車
    挪威奧斯陸自然歷史博物館組織的科學探險隊在北極圈內的斯瓦爾巴群島發現巨型「海怪」化石。研究人員經電腦復原後判斷,化石的主人是侏羅紀時期的上龍。  上龍是1.5億年前統治史前深海領域的「海中霸主」,兇猛殘忍。科學家稱,據顎骨大小判斷,它能夠咬碎小汽車,因此暱稱它為「妖怪」。
  • 菲律賓發現身高一米的「小矮人」化石,竟與中國的早期人類有關
    「呂宋人」遺骨出土洞穴為紀念發現地呂宋島,這種新發現的物種被命名為「呂宋人」(Homo luzonensis),他們的存在日期可以追溯到五萬年前。通過對骨骼進行測量,考古學家發現這種新物種的身高不到4英尺(約1.2米),他們是歷史上已知的第二種矮人。第一種被發現的矮人是弗洛勒斯人,也被稱為霍比特人,其遺骸於200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弗洛雷斯島上被發現,身高也是只有一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