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訊(記者 劉佳琦 攝影 韓春義 通訊員 耿宏銀 王述剛)2017年12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把「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2020年9月,山東省教育廳等14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指導意見(試行)》,明確了產教融合的具體路徑。
一、搭建「三大平臺」,構築產教融合新模式
學院產教融合始終以辦學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堅持「服務、融入、引領」的理念,不斷創新合作模式。多年來,與社會各界開展了廣泛的合作,與政府、院校、企業、軍隊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產品研發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對混合所有制、現代學徒制、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等進行了實踐,形成了軍政校企和社會的良性互動。
(一)校企合作,協同育人。
產教融合的核心是讓企業行業成為重要的辦學主體。我們創新多元辦學格局和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學校與企業協同育人。
首先,與企業共建了首家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中德合心國際交流學院,將企業資金、內訓體系、項目化教學資源等引入學校和課堂教學,同時也提升了教育教學及管理水平,對建設特色專業、整合企業資源、實現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目標有著深遠意義。
其次,積極探索和更新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2015年,學院被正式列為教育部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機械製造與自動化、應用化工技術兩個專業被列入試點專業,同時,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口腔醫學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等三個專業分別被列為山東省試點專業。基於現代學徒制的規律及要求,學院頂層設計和系統探索了「企校聯盟、一體育人、學訓交替、崗位成才」的現代學徒制試點模式,促進「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身份轉變,實現了學生成長成才。
第三,積極引進企業資源,和合作企業魏橋紡織、瑞鑫地毯共建2個技術研發中心,與北京藍墨大數據技術研究院共建了移動雲教學大數據等3個研究中心;引進高技能人才和勞動模範,建設了17個技能大師工作室,為校企合作增添了新亮點。在合作過程中,把服務放在第一位,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在服務中為政府決策提供諮詢,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實現「多方共贏」。
此外,我們在校企合作方面還做了大量工作,如與專業建設相結合,共建海瓷文化展館和瑞鑫地毯文化展館,使相關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可以直接體驗企業文化;與優質企業聯繫,根據專業設置,全院組建31個冠名班。學院教師與企業共同研發技術成果獲2017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另外,學院輕紡化工學院與富海石油共同開發了硫化黑染料汙水處理等6項科研課題,共同申請國家專利5項,籤訂雙方「零學費」訂單培養協議,不僅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與服務,同時完善了人才培養方案,優化了人才培養結構。
(二)校政合作,文化育人。
近年來,學院不僅在校企合作中不斷探索新思路新模式,同時也重視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利用雙方優勢互補,建立緊密、長期的合作關係。例如,學院原設有航海學院,2014年,我們主動與海洋漁業廳聯繫共建海洋學院。2017年,由省知識產權局、濱州職業學院、濱州市科技局(市知識產權局)三方共建江北第一家高職院校智慧財產權學院。智慧財產權學院的成立標誌著我省智慧財產權職業化教育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智慧財產權職業化進程邁進了一個新的階段。
與此同時,學院聯合市委宣傳部、市委黨校共建全省首家馬克思主義學院,與濱州市政協共建了全國第一家地市級政協文史館,等等。通過校政合作,為學院發展凝聚了豐厚社會資源。積極開展聯繫服務縣區工作,與濱城區、陽信縣人民政府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與濱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共建社區學院,實現了學院校政合作、校企合作的新突破。
(三)校軍合作,定向育人。
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學院也在積極探索校軍合作新模式。2016年,學院主動和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繫,成功獲批全國定向培養士官試點院校,並與北海艦隊、東海艦隊聯合培養定向士官,2017年又擴大到了海軍、空軍兩個軍種,新增招收空軍部隊定向培養士官生80人,實現了海陸空的人才培養全覆蓋。
二、聚焦「三大維度」,鋪展產教融合新思路
通過幾年的積極探索和不懈努力,學院在產教融合中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實現了管理上由遊擊戰到正規戰、規模上由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效益上由單一目標到多方共贏的「三大轉變」;通過實施「一院一品」,打造了全方位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金招牌,走出了一條適合高職院校發展的繼續教育之路。學院先後兩次被授予高等職業院校服務貢獻50強。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深化產教融合,圍繞廣度、力度、深度的三個層次,力推產業深度轉型下的職業教育發展。
(一)擴寬合作「廣度」,推動全方位融合。
產教融合的廣度即範圍和內容的不斷擴寬。今年我們提出的目標是「3+4+4+6+8」:就是要建設3個全國性職業教育聯盟(集團)(組建全國現代生活服務業職業教育集團、中國高端鋁產教聯盟、全國護理職教聯盟);4個區域性職教聯盟(黃河三角洲高端化工職業教育聯盟、濱州市建築產業聯盟、濱州市學前教育職教聯盟、黃河三角洲(濱州)職業教育聯盟);共建4個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ICT產業學院、中裕商學院、興洋海事產業學院、聯想IT產業學院);提升智慧財產權學院、中德核心國際交流學院,在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背景下,推動6個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幼兒園玩教具類大師工作室、高端生活服務業大師工作室、推拿按摩技能大師工作室、兒童劇技能大師工作室、活塞高檔數控裝備智能製造技藝技能大師工作室、西門子袁海嶸大師工作室);以及8大實訓基地建設(土木建築智能(仿真)實習實訓基地、財經商貿智能(仿真)實習實訓基地、學前教育綜合實訓基地、航海智能(仿真)實習實訓基地、高端鋁加工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智慧康養實習實訓基地、化工生物智能(仿真)實訓中心、財稅綜合實訓中心)。
(二)加大合作「力度」,落實實質性融合。
產教融合的力度即合作強度的不斷加大。產教融合不僅是當今職業教育發展的共識,更要轉化為職業院校的意志、行動和價值追求。然而,實際的校企合作中,往往存在短期實習多於長期培養,「感情聯絡」多於實質交流的情況,重數量而輕質量,使產教融合流於形式。針對這類狀況,學院著眼於專業建設,提出「六個一」的建設思路:重點打造「1個業務指導部門、1名專業帶頭人、1支高素質教師隊伍、1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1個緊密對接的合作企業、1個對外合作交流項目」等六大核心建設指標,要上新專業必須先看依靠的企業是哪家,沒有依靠企業談不上新上專業,合作企業應該是500強企業或者國家重點領域的科技型創新企業,通過專業建設與企業對接,力圖實現校企的實質性融合。
(三)延伸合作「深度」,激發可持續融合。
產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前進的動力。從一定意義來說,一所院校產教融合的深度,決定其生存和發展的高度。多年來,學院積極整合資源,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在推動畢業生就業、社會培訓、學院內涵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例如:與企業共建「西門子—濱州職業學院先進自動化技術中心」,先後投資2400多萬元,全面引進西門子先進技術與培訓體系,雙方在教學及培訓、認證及考評、科研及開發、自動化領域新技術宣傳與推廣、實習及就業五大領域開展了全方位合作,實行企業化管理和市場化運作,企業深度參與教學,與學院一體化管理。
就學院而言,實現產教融合,最重要的是創新機制,鍛鍊隊伍,探索路子,最終實現雙贏,乃至多贏。通過與行業企業、兄弟院校、科研機構的聯合對接,形成政府、企業、學校和社會良性互動,並在為企業、為社會的服務中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提升專業教師和畢業生在行業企業的影響力,提升社會發展需要的契合度,提升學院對產業發展的貢獻度,提升學院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做到在服務中融入,在融入中引領的目標,實現對區域經濟的人才引領、技術引領、項目引領、文化引領,使濱州職業學院成為區域的人才高地、技術高地、專業高地和文化高地。
目前,學院正面臨著「雙高校」建設和向應用示範職業技術大學轉型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會迎來各種挑戰,我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市直相關部門和相關企業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一定會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共同創造濱職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