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長群裡,一位媽媽問,自己的女兒3歲了,平時帶她去公園玩,她看到叔叔阿姨在跳舞,會跟著跳,平時看電視看到有人在跳舞,也會跟著跳,還跳得有模有樣的。
因此,媽媽自覺自己的女兒在跳舞方面有點天分,想送孩子去學舞蹈,但是看著各種舞蹈的名稱,眼花繚亂,結果好不容易選定了民族舞、拉丁舞,但是二選一,也不知道學哪種好?
其實,想讓孩子上興趣班,又不知道怎麼選擇,是很多家長遇到的難題。
比如就開頭家長舞蹈興趣班的選擇來說,孩子究竟啥時候適宜學舞蹈呢?
從不同年齡段學習的角度來說,孩子的舞蹈學習可以分為啟蒙期(4~5歲),正式學習期(8~12歲),解決技能技巧時期。
而說到啟蒙,任何興趣愛好的培養,從「一萬小時理論來」來看,對孩子興趣培養的啟蒙可以從孩子出生就開始。
所以若想讓孩子學舞蹈,可以在孩子出生到4歲之前,就開始讓孩子從側面接觸舞蹈,比如讓孩子多聽一些有韻律的音樂,或者買一些樂器,讓孩子從小開始打擊,增強孩子的韻律感、樂感、節奏感,為孩子正式開始學舞蹈動作啟蒙時做準備。
到了4~5歲,就可以讓孩子試著去找培訓老師,進行舞蹈啟蒙學習。
那麼孩子究竟選擇什麼興趣班合適呢?
比如就開頭的問題來說,孩子該學民族舞還是拉丁舞?主要看家長讓孩子學習舞蹈的目的是什麼?如果要走職業路線,那就要結合孩子自身的個性、天賦、興趣、身體柔韌度等來決定。
如果只是想讓孩子通過練舞提升氣質,或者多一門可以展現的才藝,可以不用走職業路線,主要看孩子的興趣點在哪就可以了,日常訓練強度也不用那麼大。
若是想走職業路線,則需要看到跳舞的職業生涯相對短暫,而職業舞蹈人員和職業運動員一樣,長期的職業訓練,多多少少會對身體造成一些損傷。
而孩子長期進行職業練習,也需要有天賦和熱愛,才更加可能堅持。
因為「一萬小時法則」認為,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專家、大師級水平的必要條件,很多頂尖的運動員、音樂家、棋手,都需要花一萬小時,才能讓自己的技藝臻於完美。
比如,當紅流量小生易烊千璽的媽媽,在易烊千璽小時候,為了幫他找出興趣點在哪裡,剛開始,就帶著他嘗試上了多個興趣班。
後來看到了易烊千璽的舞蹈方面天分和對舞蹈的熱情,他的媽媽才讓孩子堅持學舞蹈,而為了堅持培養孩子在舞蹈方面的才藝,易烊千璽的媽媽多年堅持陪著孩子穿梭在練舞的路上,中途沒有放棄過。
若不知道孩子適合學哪個舞種,可以讓孩子先去試學一段時間,綜合孩子在試學過程中的表現,讓老師判斷孩子的身體柔韌度。
如果老師判斷孩子的身體柔韌度不是那麼好,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盲目選擇類似民族舞這樣需要身體柔韌度高的舞種,因為練習民族舞下腰和劈叉是需要常做的動作,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
前段時間,還看到有新聞報導,有孩子在下腰動作不當摔倒造成癱瘓,而平時家長群裡,不少走職業舞蹈線孩子也在時不時討論孩子因為跳舞出現身體小損傷的情況。
雖然這些只是少數現象,但了解得更多,才更有預判性,這樣家長才不會盲目被現實裹挾而過度焦慮,才能讓孩子在興趣學習的路上做出正確的選擇,並且更容易獲得成績。
無論孩子學任何才藝,在學藝的過程中,無論孩子剛開始有多喜歡,經過一段學習時期後,都會有疲軟期,當孩子放棄時,家長不能跟著放棄,並且要保持情緒穩定,不能用強迫的手段逼孩子繼續,需要按照實際情況,給孩子建議,鼓勵孩子堅持,必要時甚至要當孩子的陪練。
《放學後》節目中,有一個10歲小女孩剛開始對粵劇十分感興趣,就興致勃勃地讓媽媽幫自己報了學習粵劇的興趣班,並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成為一名優秀的粵劇演員。
但學習進行到中途時,她發現在練習各種粵劇舞姿時,不僅要承受帶著面具跳舞帶來的不適感,還要承受因為動作不標準需反覆磨練的挫敗感,開始打退堂鼓。
練習中途,她開始耍小脾氣,跟媽媽說想休息,想吃東西。而她的媽媽看到女兒這樣,開始生氣,並時不時帶著各種情緒,說教和訓斥女兒,結果更糟糕。
而主持人楊瀾就不同了,她曾分享她女兒練鋼琴,中途想退出時,她並不想讓女兒放棄,但她是也沒有直接逼女兒,而是用另一種說法巧妙激發女兒堅持。
她跟女兒約定,等女兒彈到某個級別時,如果女兒還是想放棄,就隨女兒自己決定。沒想到,過了那個坎之後,女兒一直堅持了下來。
所以,家長的堅持,以及家長懂得如何激發孩子堅持,才更容易讓孩子興趣學習學有所成。
關注@艾羊育兒,共同探討育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