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最著名的一個梗就是關於「年薪百萬」,因為這個社區主打的「高淨值人群」屬性,所以就有一種「除了我以外都是中產」的錯覺。
但實際上,刨除了編故事和倖存者偏差的影響時,另一個數據可能會更加真實。
最近,36氪發布了一份中國主要城市的薪資數據,不過與之前統計的平均數不同,這個數據把目光聚焦在工資的中位數上面。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
在之前我們關注的重點往往都放在了那個動輒過萬的平均月薪上。
在這個「二八定律」支配的薪資結構中,我們很多人的平均工資都被其中的頭部者拉高。
在這份統計中,我們發現中國的絕大部分城市的月薪中位數都不及6000,其中甚至包括了妥妥的一線城市。
01 ■
年薪不能定義你
6000塊的裡子與10000塊的面子
對於工資的認知,我們總是有一個非常籠統的數字,而我們也似乎習慣於按照這個數字對人群進行分類:年薪10萬,年薪50萬,年薪百萬。
這種分類方式下,我們簡化了關於人生的很多變量,好像過了這個數字就會獲得「人生贏家」的生活。
但實際上,哪怕僅僅從「物質生活質量」的這個維度來看,工資數量僅僅是一個很表面的衡量標準。
賺10000塊,在北京上海生活,與賺6000塊在三四線城市的生活質量完全不同,後者很可能吊打前者。
前者想都不要想自己整租,一定要與室友合租,也因此要忍受可能帶來的「奇葩室友」的作息,和公共區域的衛生問題。
而後者呢?市中心的單身公寓可能也就2000塊多一點(因城而異),再加上如果還能夠在家裡吃飯,以及便宜的物價,很可能生活得很「滋潤」。
的確,小城市的生活可能會顯得平淡,娛樂也難免匱乏,但是一個人一年能看幾場展?又能聽多少場話劇呢?
所以其實把人按照年薪的粗暴分類方式並不客觀,更好的分類應該是基於生活質量。
這是關於人生的裡子問題。
02 ■
求職者的議價難題:
內卷與囚徒困境
在內卷文化嚴重的東亞社會,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有著競爭意識。
因為在有限的社會資源裡,一定要有一種選拔標準「淘汰」一部分人,讓另一部分人可以獲得有限的社會資源。
所以,我們是天生的「內卷之王」,我們好像總是熱衷於和別人比,這不是淺薄,而是一種競爭下的本能。
這也讓我們很難去真正接受自己的「平庸」,所以我們就像上面所說的那樣,總是盯著一線城市,總是盯著那些「年薪百萬」。
而實際上,中國的大部分人,並不是那些「面子」下的光鮮。
他們工資不到6000,但他們的生活才是大部分人的真實,只是他們的生活鮮有人知。
這種「內卷」與「競爭」,從社會分配的角度來看,這樣做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依靠某種篩選形式,能夠更有效地促進生產。
其實工資的本質是兩點,一點是對於社會價值創造的衡量,還有一個,則是用人單位與求職者的交易市場。
中國很大,所以行業發展必定有差異,因此有些比較「吃香」的行業則很容易出現「內卷」。
在某一行業相對固定的崗位數量下,求職者數量基數的龐大也意味著企業選擇的機會變多,而談薪資這個入職前的通行做法也成為了最終會有利於企業的「市場」。
一份工作,你出價8000,而有一個人7000就幹,這個時候,你要不要咬牙把出價降到6500?
這就是擺在每個打工人面前的囚徒困境
03 ■
內卷之下,
我們還要去追求那個面子嗎?
內卷與囚徒困境的職場環境,讓每一個打工人都像是黑暗森林理論中飽受著猜忌鏈困擾的獵人,同時也是獵物。
但實際上困擾著大部分人的,只有一個問題:我堂堂XX大學畢業的,我去幹這個,我丟不起這個人。
比如那個之前被媒體拿來反覆討論的「北大畢業生賣豬肉」。
而面子問題,也包括著那些被說爛了的「去大城市奮鬥」的論調。
的確,大城市看起來很美,令人目不暇接,燈火闌珊,但那只是面子而已,實際上,現在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沒有辦法留下。
換個文藝的說法,也就是:「終究沒有一盞燈是為我而亮。」
我曾經也無比嚮往國際大都市,所以我在研究生的時候不顧很多人的反對來到了香港。
在剛剛開始研究生生活的時候,我經常會在晚上下課後,坐著地鐵來到尖沙咀,看著維多利亞港上的遊船與燈火,感慨著自己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
但情況很快就變化了,後來我留下工作,發現維多利亞港永遠也只是這樣,看幾次也就膩了。
而在這霓虹與燈火的背後,是巨大的壓力,可以說維港每一個亮起的燈火背後,都是一個悽悽慘慘兮兮的加班打工人,香港其實並不「香」。
而一直以來被無數人談論的深圳,則中位數也沒有到6000,可想而知身處其中的人是怎樣的艱難。
這會讓你忽略生活中的別的可能,也會讓你錯失人生發展的機會。
實際上,一個人最大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現在的年薪(存量),而是在於未來的發展潛力(增量)。
很多年以前,萬元戶這個概念很火,那個時候好像有了這個錢就可以花一輩子了。
很多「萬元戶」也是這麼想的,覺得可以提前過上「退休生活」。
但短短20年不到,所有人都能夠看到這個想法的可笑。
因為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增量永遠比存量對一個人而言更「有用」。
本文系獵聘(ID: liepinwang)原創,轉載授權、版權合作、讀者投稿事宜請添加微信:langzai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