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豬嗎?這麼簡單的題,講幾遍了,怎麼還不會?!」
一位小讀者留言,這是媽媽常對他說的一句話。
「我很納悶,媽媽上一秒還在溫柔地和阿姨們視頻通話,下一秒就眼睛瞪得像銅鈴,直戳我腦袋。」
輔導孩子寫作業,是無數家庭矛盾爆發的導火索。
就連「拼命三娘」劉濤,在這件事前,也甘拜下風。
拍戲再苦也不吭一聲的她,卻發微博大力吐槽:「輔導孩子寫作業真是太難了,快點開學吧!」
不只是劉濤,沙溢、嶽雲鵬、陳建斌等多位公眾人物,都曾公開表示:
輔導孩子寫作業,是人到中年的一大瓶頸。
給孩子輔導作業,這件看似溫馨又簡單的事,為什麼這麼難?
P.E.T.(父母效能訓練)中國區總教練安心,一語道破真相:
輔導作業只是一個表象。
在這個表象的背後,是父母侵犯了孩子的邊界,剝奪了孩子管理自己的權利,試圖控制孩子的人生。
輔導作業引發的矛盾,實際上是一個獨立人格,向另一個獨立人格,在「宣示主權」。
你的孩子
不是你的孩子
把孩子視作自己的附庸,是太多父母會犯下的錯。
臺灣爆火親子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集《媽媽的遙控器》裡就講了一個把孩子視作附庸的故事。
國中讀初三的小偉,有一個試圖幫他安排一切的媽媽。
媽媽為了讓他聽話,專心學習,想了很多辦法,有一次無意中得到一個遙控器,只要小偉在媽媽眼中有半點不滿意,他就會重複過同一天,一直卡在同一天無法前進。
小偉就算自殺,媽媽也要修正重來。然而,絕望透頂的小偉,寧可無數次經歷自殺的痛處也要奪回自己人生的控制權。
故事的最後,他哭著對媽媽喊道:你到底要我死幾次?而媽媽還是按下了「倒退鍵」。
贏了教育,輸了孩子。
這是為人父母最痛心的教育。
無獨有偶,前不久風靡全國的網劇《隱秘的角落》裡,朱朝陽的母親就連一杯小小的牛奶,都要親眼看著兒子喝完。
如果兒子不喝,她就通過咆哮、自責等手段,讓兒子害怕、內疚,兒子不得不當面喝下那杯他並不想喝的牛奶。
喝完後,母親還強硬地幫兒子擦掉嘴邊的奶漬,完全不顧及坐在她面前的,已不是一個無法自理的嬰兒。
朱朝陽瞪著母親,滿含怒氣的眼神似乎在說:
我只是想過一會兒再喝,為什麼連這點自主權都不肯給我?
現在,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領屬、附庸。
借用《囧媽》裡伊萬的話說,這種愛就像溼棉襖,穿著沉,脫下來冷。
這也許和漢字「的」,表領屬關係有關。
《現代漢語詞典》中,當「的」出現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大多表領屬關係,比如「我的包」。
可你的孩子,不是物品啊,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
一個拼命地想要控制,越失控越想控制。
一個拼命地想要逃離,越是逃不掉越是拼命逃。
結果,以愛之名,兩敗俱傷。
心理學家李雪說: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愛,沒有邊界,終將走向傷害。
最好的親子關係
是你在孩子的背後「遠遠帶領」
沒有相互獨立的靈魂,父母與孩子就無法真正地相愛。
可如果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人,給予充分的自主權,那麼,孩子犯錯,就說不得了?
比如,孩子一回家就看電視、玩遊戲,就是不寫作業。
那按孩子的意願,他就是想看電視、玩遊戲,就是不願意寫作業,難道就隨他去嗎?不該管教嗎?
樊登老師說:「對,就隨他去。只不過,第二天被老師罵的後果,要他自己承擔。」
很多父母之所以有教育的難題,是因為自己言行不一致。
一邊慣著孩子,不讓孩子選他喜歡的衣服,買他喜歡吃的零食,事事為孩子做主,一邊又指望孩子能自主學習,這就是矛盾的。
要給予自主權,就要充分給予。
給予自主權≠不教育。
黃磊和孫莉夫婦是這方面的高手。
他們從來不明面上反對10歲出頭的女兒多多,化妝、染髮、打耳洞、塗指甲油,因為他們懂得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
孫莉給多多拍下一張張「小大人」的照片,po到網上,滿足了孩子的虛榮心。
而黃磊則帶著多多參加話劇表演,讓她親眼看到藝術家們是怎麼化妝、穿搭的。
接觸了藝術薰陶的多多,回過頭來再看那些「小大人」的照片,覺得自己「土爆了」,主動嚷嚷著要媽媽把照片刪掉。
她要根據自己新學的妝容,讓媽媽給她重新拍幾張照片。
現在的多多,正像黃磊和孫莉期望的那樣,從內而外地散發著藝術氣質。
最重要的是,多多非常有主見,無論遇到誰,都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
而面對同樣的事情,許多家長都會直接劈頭蓋臉地罵孩子,甚至直接把孩子的破洞牛仔褲、指甲油、化妝品一股腦地扔掉。
這不僅沒有起到教育的作用,還把孩子推向了叛逆的極端。
黃磊和孫莉的教育方法,被安心總結為「在遠遠的背後帶領」。
意思是:父母是要教育孩子,但不能衝在前面,而要在背後帶領,讓孩子自己衝在前面。
這樣,看似是你要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整個世界,但實際上你把價值觀內化在了他的身上。
他接受了部分你的價值觀,又接觸了新東西,最終形成他自己的價值觀。
他用他自己的價值觀,去與世界溝通。
你只需要在他身後,用溝通的方式,影響那部分你可以影響他的價值觀就行了。
因為,你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就是孩子未來與世界的溝通方式。
其實,你和孩子是在互相帶領
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人,在他的背後「遠遠地帶領」,是為人父母應盡之事。
然而,親子關係是父母單方面在帶領孩子嗎?
國慶期間,孫儷的一篇微博打動了許多父母。
孫儷的女兒小花,今年只有6歲。但孫儷視女兒為閨蜜。
在孫儷繁忙的工作之餘,女兒陪伴她練字的時光,是她只要想起來就會嘴角上揚的甜。
父母與孩子,其實是相互帶領的關係。
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而正是因為有了孩子降臨人間,才給了我們一個重新參與生命成長的機會,不是嗎?
陪孩子長大,學習養育知識,這正是在孩子的帶領下,才擁有的心靈成長。
說說容易,做到難。
世間有那麼多父母依然深陷養育誤區,備受養育無方的折磨。
安心在《在遠遠的背後帶領》裡提出了6個原則,可以幫助你理清親子問題,讓你與孩子互相帶領、互相成長。
這6個原則是:
不越界、不評判、負責任、無傷害、一致性、自我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