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花撒花!北京市海澱區中科科學文化傳播發展中心天文教師戴明指導的學生又雙叒叕獲獎啦!
戴老師的學生在2017年北京市天文科技競賽上大放異彩,一舉奪得天文知識競賽、知識團體競賽和天文攝影等多個項目的一等獎。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先睹為快吧!
北京市海澱區中科科學文化傳播發展中心天文教師,其作品橫跨風光、星野、深空、紀實、生態等多個領域。中國星空攝影聯盟成員,早在1995年就開始科學性的觀測星空,曾經歷過20世紀末的大彗星、日全食和流星雨,擁有深厚的積澱。1999年至今在各類刊物上發表作品數十篇,攝影作品獲得過2013年TWAN國際攝影大賽提名,並在全國各類天文攝影大賽中都有所斬獲。
目前,戴老師主要負責天文課程的講授,為多所學校天文社團進行培訓和參賽指導。曾多次帶領學生遠赴額濟納旗、麗江天文臺、克什克騰旗等地開展天文攝影活動。學生作品曾多次獲得北京市各類科技競賽獎項,並刊發在《天文愛好者》、《中國國家天文》等雜誌上。
2017年北京市天文觀測競賽,依舊是四個項目:
天文知識競賽
望遠鏡操作與觀測競賽
天文觀測論文競賽
天文攝影競賽
雖然是冷門學科,但天文知識競賽作為基礎項,參加的學生非常多,以致於海澱區還特別設立了數個賽區。其中參賽的有:
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
北京市中科啟元學校
中關村中學
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初中部
豐臺一小
豐臺二中
史家胡同小學
以上是個人賽的參加學校,相關獲獎證書將會陸續發送到學生手裡。實際上團體決賽才是重頭戲!所謂團體決賽,就是每個區指派優秀的參賽選手,3人組一個隊伍,到市裡參加知識競賽問答。到了這一步都要憑真本事了,因為評委的問題可不設界限。
可喜的是,決賽的隊伍中居然有中關村中學,而且最終拿到了一等獎!
中關村中學,天文知識決賽,一等獎;
史家胡同小學,天文知識決賽,三等獎。
豐臺一小,區二等獎,入圍市賽。
這個競賽由於涉及到望遠鏡組裝操作與實際觀測,所以只有採買了器材的豐臺一小參加了比賽。在區賽中,豐臺一小隊順利突圍,進入決賽。可惜在決賽中,由於學生的經驗不足,導致評分不夠。
這個是戴老師的重頭戲!以往的成績都是在天文攝影競賽中取得的。2017年,在小學組、初中組和高中組,都有戴老師的學生參加角逐併入圍最終的市賽,收穫頗豐!在這一領域,總算可以被稱作「冠軍教頭」了。
小學組
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羅傑文,一等獎
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姚悅禮,一等獎
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馬世宸,二等獎
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孫建恆,三等獎
初中組
中關村中學,馬正一,二等獎
中關村中學,張樂婷,二等獎
中關村中學,江文濤,三等獎
高中組
中關村中學,吳極,一等獎
中關村中學,杜昊涵,一等獎
恭喜以上獲獎的同學!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市賽入圍學生總數與戴老師參賽學生的數量,可以看到這個比例已經接近10%,也就是說每10位入圍選手中,就有一位是戴老師的學生!
據悉,戴老師2018年的目標是把這個比例提高到20%,並在天文觀測論文、金鵬科技論壇方面有所突破。那些有志於學習天文學、喜歡觀測和拍攝星空的學生們,還在等什麼?
天文攝影后期培訓
天文攝影專項培訓
風光攝影實戰課程
深空天體拍攝作業中
昨天,我的一位學生參加了高校自主招生,請我寫了封推薦信。後來我看了下這幾年高校自主招生的情況,感慨良多!
大家都知道今年的爆炸性政策——全面取消高考各類特長生加分政策,如何解讀這個政策呢?實際上,取消特長生加分是為了避免那些不是特長生的人,利用各種關係運作成「偽特長生」,造成高考分數的不公正。對於那些真正在體育、藝術、科技等領域的特長生,有相應院校的公開自主招生啊,你的優勢絲毫沒有降低,而且更加公平公正!
總之,這個政策的目的是砍掉高考加分的「灰色產業鏈」,是值得稱讚的。那些已經在科技等方面有一定興趣和積累的同學,無論年齡多大,我建議你堅持下來。自主招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未來更是科技領軍的時代,科技人才永遠不會過時!
此外,不要等到升入高中才開始準備,因為課業繁忙的你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去學習科技基礎知識了。最好的時機是從小學、初中開始,一點一滴的積累,將系統的知識轉化為創新的源動力(所謂的量變引起質變),多參加活動和比賽,開拓眼界。這樣,即使你最終沒有用到它,也是學生時代積累下來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每次活動中,天文社團新成員的表現、老成員的成長,我都看在眼裡。我想對大家說:加油,你們的未來充滿了光明!
風光攝影實戰指導
遠在深圳的一位朋友說,是不是該給尚未入門的學生也寫點東西?這提醒了我,因為經常有家長說,家裡有望遠鏡沒機會用、想報天文興趣班卻沒有機會……
興趣這個東西對初學者很重要,未來你能取得怎樣的進步,全憑興趣來支撐!想知道自己有沒有天文DNA,過程很簡單:
◆ 首先從最簡單的觀察星空、尋找星座開始;
◆ 主動去閱讀一些天文科普書籍;
◆ 漸入佳境後,可以選擇購買一臺天文望遠鏡;
◆ 一旦你覺得不可自拔,就來參加天文活動吧!
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些孩子發現:自己是真心的喜歡天文、渴望去擁抱星空。那麼請沿著你的興趣走下去吧!只不過,你需要得到家長的額外支持。
天文主題的外出活動其實很累,你需要忍受舟車勞頓、跟天氣打遊擊戰、在夜空下摸黑工作、在失敗中成長……但它對孩子身心發展的鍛鍊是全方位的。舉個例子,戴老師寒假的海南活動,竟然全程陰天,一張星空的照片都沒拍到,面對這種情況,學生們從心理層面應該如何應對呢?這時候,是引導學生勇於面對失敗的「挫折教育」的好機會,人生不會一帆風順,面對困難和失敗時的選擇,相信所有人都不願意當逃兵。
此外,天文活動對孩子的綜合能力——包括科技知識、藝術鑑賞、邏輯思維、身心素質等都會是一個全面的提高,其中的奧妙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體會到。
戴老師始終相信——愛上科學的孩子,運氣都不會差!
在海南守得雲開見繁星
北京市海澱區中科科學文化傳播發展中心基於多年從事中小學校科學實踐教育經驗,將進一步協調中科院科研資源,圍繞課後一小時、社會科學實踐、小課題等成果,以科學探索和動手實踐為主要方式,激發以青少年為主體受眾的科學興趣,支撐學校科技教育,助力學生科技特長培養,為更多的學校提供更多豐富有趣的科技課程。
我們的使命:讓更多的青少年兒童感知科學文化的魅力。
我們的堅持:高端、引領、有特色、成體系。
我們的依託:科研院所、科普場館、野外臺站、大科學裝置、科普專家團隊、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