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自主自為——自我認識:增強職業的自我意識(一)

2020-09-06 從心追夢教育人

教師在自我成長與發展中要做到自主、自為,首先要認識自我,不斷增強職業的自我意識。認識自我,不斷增強職業的自我意識,說到底,就是要懂得「我是誰」?繼而要進一步懂得自己的職業內涵與特徵。

「我是誰」?這是一種哲學的追問,也是一種對生命的叩問。「我是誰」?這個問題似乎太簡單,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細細思考和分析過。

「我是誰」?從職業的角度說,「我」是一名教師。但如果進一步追問:「那教師又是什麼?」我們又該怎樣進一步回答?此時,許多人也許會搬出歷來的一貫的說法——教師是人類科學文化的傳遞者,是年輕一代成長的培養和教育者。

這一點不錯,甚至可以說千真萬確。包括我國的《教育辭典》都是這樣解釋的:「教師是學校根據社會的要求,以教學工作為主要任務,對學生身心施加影響的專業人員。」

但是如果僅僅這樣回答、這樣解釋,從教師對自身職業生命的把握來說,從增強教師自身的自我職業意識來說,又似乎太籠統、太概念化了。

相關焦點

  • 161.自主自為——自我認識:增強職業的自我意識(二)
    從生命學的角度,從教師對自我生命發展認識的角度,從教師自身職業行為的角度,我們可以有多重把握、多重理解。這裡僅提出以下幾點:1.教師是一個自我發展者,並且始終面臨著自我的現實發展與自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人的生命始終具有未特定化的特點,人是未特定化的物體。人的未特定化,意味著「人是自由的,人是開放的,人是創造性的。這些使人能夠成為他所渴望的一切東西,使其生存得更隨人意,更加自在。」
  • 165.自主自為——自我把握:規劃好生活中的每一天(三)
    教師工作與生活的每一天,也是對自己職業生活體驗與感悟的每一天。教師的每一天都應該是新的,教師對每一天生活的體驗與感悟也應該是新的。為創造職業生活的幸福與尊嚴,教師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應該在哪些方面有新的體驗呢?(1)體驗與學生相處的快樂。教師教育與培養的對象是學生,教師成長的朋友與伴侶也是學生。
  • 168.自主自為——自我塑造:不斷修煉和提升自己(三)
    教師的職業人格,是教師職業生命的靈魂和核心,也是實現教師在自身的職業生涯中「自主自為」的關鍵因素,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持久的精神力量的來源。教師的職業人格,又以教師的師德為核心。面對未來的發展,面對教師個人對自我職業生命的把握這一使命,我們每位教師要著重在以下三個方面修煉以師德為核心的職業人格:(1)教師的善。
  • 166.自主自為——自我塑造:不斷修煉和提升自己(一)
    教師在職業生涯中的「自主自為」,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塑造,也即要不斷地修煉和提升自己。教師的自我塑造,從當前來看,著重要從哪些方面來進行呢?或者說,著重要從哪些方面來修煉與提升自己呢?1.修煉開發與整合課程資源的能力。課程,是整個教育教學改革中所涉及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教師在當前及今後自身專業素養提高中所必須關注的一項重要內容。
  • 164.自主自為——自我把握:規劃好生活中的每一天(二)
    教師的這種「發現」,主要在於發現以下的兩個方面——(1)發現隱蔽在教育現象後面的某種事物之間的聯繫。蘇霍姆林斯基在倡導「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學研究」時指出:「一個教師只要善於深入思考事實的本質,思考事實之間的因果聯繫,他就能預防許多困難和挫折,避免一種對教育過程來說很有代表性的而有非常嚴重的缺點——即令人苦惱的意外情況。」
  • 159.自主自為:中小學教師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呈現
    自主與自為,是人類生命學中的兩個概念。自主,強調人的主體性、主動性;自為,也是強調人的自覺與能動。自主與自為,所突出的是人對生命的自我把握,是人對自我及與客觀外界之間聯繫的一種主動掌握和控制。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自主自覺」的活動是人的類本質。人是種生命與類生命的雙重生命體。種生命只是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方式,只有以自組織和自我創生為特徵的類生命,才是人的生命本質。
  • 163.自主自為——自我把握:規劃好生活中的每一天(一)
    教師的發展,也即教師職業生命的自主、自為的發展,它是一種面向未來和走向未來的發展,同時又是建基於生命每一天的發展。我國著名學者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書中,曾經對他心目中的「理想的教師」進行過這樣的描述:「我心中的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任何教師要有高的成就、高的水準,首先必須有高的理想。」「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內涵與主題都不同,只有具有強烈的衝動、願望、使命感、責任感,才能夠提出問題,才會自找『麻煩』,也才能擁有詩意的教育生活。」
  • 167.自主自為——自我塑造:不斷修煉和提升自己(二)
    我們著重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修煉自己駕馭課堂教學的技巧:(1)在師生關係上,要強調尊重與讚賞。「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我們每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要注意尊重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與價值。
  • 認識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幾個階段,幫助孩子擁有正確「自我意識」
    《獅子王》裡哪裡表現出了自我意識?我們先解答第一個問題。自我意識是什麼?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
  • 慢養良育(總序113):邊界意識和自我意識
    出生第440天(一)(總序113):邊界意識和自我意識。最近發現她表達需求的方式有了點變化。晚上她有點餓了想喝奶,她衝著我嗯嗯了兩聲,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後用手指著自己的嘴巴,再嗯嗯兩聲,意思是她想喝奶了。如果是半個月以前,她會讓我抱著她到放奶粉的柜子前,然後用手指著奶粉嗯嗯兩聲。
  • 130.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實現中小學可持續發展的操作要義(一)
    自我教育要求教師把自己看作是自身專業發展的主人,並為自己的職業發展作出規劃,能夠獨立於外在壓力,訂立適合自己的專業發展目標和規劃。而且,由於社會對教師專業發展要求的變動性,教師自我設計的專業發展目標還必須不斷調整,以適應這種變化。這樣,教師才能夠不斷從中獲得專業發展的動力,保持發展的勢頭。研究表明,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往往是一種自我設計、自主發展的結果。
  • 薩特的兩種認識論:自身意識和反思意識
    由此,薩特指出,存在著兩個層次上的自我:反思層次上心理的、具有其具體的規定性的自我和非反思層次上的失去其具體的規定性的、虛幻的自我(身體)。相應地,也就存在著三種相關的意識:非反思的純粹意識(是無人稱的)、反思層次上的心理自我(自我有具體的規定性)和非反思層次上的自我(自我是一個空洞的觀念和虛幻的充實——身體)。這樣的層次顯然和我們上面談論的認識的劃分是有類似之處的。
  • 微講堂︱未成年人如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如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一、戰勝不良誘惑:青少年要善於鑑別身邊的不良誘惑,鼓起戰勝不良誘惑的勇氣,並學會用科學的態度、正確的方法擺脫它們的幹擾,避免其對自己的危害。二、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依法進行自我保護:1、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①未成年人應自覺進行自我教育,自我修養,自覺抵制社會不良影響,自覺與社會各方面的保護相配合,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保護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 教師自我意識
    教師自我意識的內容除了包括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外,主要指向其對自身教育教學的意識,特別是對課堂教學的意識。教師自我意識的特點集中表現在自我概念與自我評價方面。教師自我概念分為現實自我、理想自我和鏡中自我。現實自我是個體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對現實中的「我」的認識,也即對實在的我的認識。理想自我是個體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對將來的「我」的認識,也即對想像的我的認識。
  • 教師自我意識
    教師自我概念分為現實自我、理想自我和鏡中自我。現實自我是個體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對現實中的「我」的認識,也即對實在的我的認識。理想自我是個體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對將來的「我」的認識,也即對想像的我的認識。例如,教師常常問及自己「是怎樣一個人」和「想成為怎樣一個教師」時,前一個概念涉及的就是自我概念中的現實自我,後一問題涉及的是自我概念中的理想自我。(例子)這表明在每個人的自我概念中都存有現實的和理想的兩個不同的自我。所謂鏡中自我就是指從別人眼中照出的自我形象,即在個體看來別人是怎樣看自己的。在個體看來,別人對自己的現實自我或理想自我的認識,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 自我調控系統VS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身以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意識,具有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調控(自我監控、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自我調控系統的主要作用是對人格的各個成分進行調控,保證人格的完整統一與和諧,它屬於人格中的內控系統或自控系統。人格結構——自我調控系統(一)自我認知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
  • 學齡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學齡初期兒童的自我意識進入學校後,兒童不僅要努力掌握學校提出的學習大量知識的要求,還要找到在學校群體中自己所處的位置。如若成功度過這一階段,兒童就在熟練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會獲得成就感,自尊和自我效能感開始發展;如果度過這一階段有困難,兒童就會有一種失敗感兒和自卑感,繼後可能在學業追求和同伴交往上出現退縮,表現出較低的興趣和取勝的信心。
  • 自我意識與自我認識也許是智能的最高形式
    從行為上看,人類也不是唯一的社會性物種,因為許多其他動物(包括昆蟲在內)都在複雜的群體中生活。但是,沒有什麼其他動物像人類那樣,對自身充滿了好奇。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和自我認識(self-knowledge)也許是智能的最高形式。生命是自我複製的過程,而智能則是做出有利於自我複製的決策的能力。此外,儘管不同物種之間存在很大差異,但所有生命形式從根本上說都是社會性的。
  • 職業生涯規劃課讓大學生實現自我「再認識」
    大學生就業,是一個每年都在談的老話題,而職業生涯規劃課被引入大學課程也有一段時間。蘭州交通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凌翔認為,大學生們要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引導,對自己進行探索,確定合理的職業定位,從而實現自我價值。
  • 教育心理學:自我意識
    但是你聽說過自我意識嗎?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包括對自己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正是由於人具有自我意識,才能使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使自己形成完整的個性。由此可見,自我意識在個體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