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是一個幾乎沒有吃過母乳的孩子,所以在懷孕的時候,我也曾擔心自己是否會因為「遺傳」而沒有母乳。同時,在我媽那裡,我並不能獲得有效的母乳餵養經驗。於是,在整個孕期,我一直在做大量的準備功課。
那時,我只祈求「能餵3個月就不錯了」,到了3個月時,我又祈求「能餵到6個月」……到最後,我成功實現了一年半的母乳餵養。
寫這些,是為了鼓勵更多的媽媽,可以打破「天生母乳少」的迷信思想。我認為,只要用對方法和技巧,我們都可以擁有更長的母乳時光。
什麼是「黃金4小時」法則?
簡單講,它是指:在母乳餵養期間,或希望實現純母乳餵養的媽媽,建議以4小時作為臨界點,每次吸奶或親餵的間隔時間,不多於4小時。
當然,這裡的4小時是一個平均參考值,意思是每天吸奶或親餵至少要6次,甚至更多。勤奮的媽媽,或者需求不同的媽媽,可以把時間縮短至2~3小時,而夜晚可以適當延長至5~6小時。無論你的產奶量有多少,4小時是一個為母乳媽媽設定的「鬧鐘」,如果能做到嚴格執行,可以有效幫助母乳媽媽保持奶量充足。
關於「黃金4小時」法則,實踐中的一些疑問
1、寶寶不是要「按需餵養」嗎?那如何遵守「黃金4小時」法則?
如果在寶寶添加輔食之前,你切實執行「按需餵養」,基本上不會觸碰到「4小時」臨界點,因為大多數情況下2~3小時就得餵一次。一旦寶寶添加輔食後,母乳就不再是唯一食物,這時候「按需餵養」就會被弱化,母乳很容易因為收不到需求信號,而逐漸「沒奶」。
解決方法:如果記性不好的媽媽,可以在手機上設置4小時鬧鐘,幫助提醒。在「按需餵養」中,媽媽也可以主動餵孩子。因為吸奶的次數多,比一次吸很長時間,更能促進乳汁分泌。
2、感覺不到漲奶,還需要去「吸」奶嗎?
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媽媽都有漲奶的感覺,有些媽媽只是在產後一個月內有漲奶感覺,後面基本上一點都不明顯。但是,不漲奶並不代表沒有奶,不漲奶可能是你和寶寶已經達到了一個平衡的關係。但是,人體有些器官也會偷懶,如果你不盯著它,它就會不斷降低產奶量。
解決方法:你要讓大腦接收到一種信號,那就是我在監督著你,你可不能偷懶。所以,即便感覺不到漲奶,你也應該每4個小時,就用吸奶器吸一次奶,這樣母乳才會持續保持充足。
3、如果真的「吸」不出來,該怎麼辦?
在母乳餵養過程中,你不可能每分每秒都為寶寶服務,你也會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有時候,因為工作的原因,或者其它原因要外出幾天,等回來的時候,奶水就慢慢沒了。或者是,你在「吸」了幾次奶後,發現真的吸不出來,結果就想放棄?
解決方法:人體是有生物鐘的,它可以給身體器官一種節奏規律。就比如你剛開始去跑步,發現自己10分鐘都堅持不下去,第二天還是這樣,然後就想放棄。
實際上,如果你能堅持到第三天、第五天,你會發現雖然累,但確實比前兩天強了。假如你堅持了一周,你會發現自己跑步越來越輕鬆。吸奶也一樣,即使前幾次都失敗了,如果你能繼續再堅持幾天,也許就能看到希望了。
三個小總結:
1、不是因為奶多,才去勤奮地擠奶,而是因為勤奮擠奶,才會奶多。
2、每個媽媽都有母乳餵養能力,但這種能力需要被引導出來。比如,「狼孩」有說話的能力,但他們卻不會說話,因為這個能力沒有被引導出來。
3、母乳跟遺傳沒有絕對關係,媽媽奶水少,不一定自己的奶水就一定少,凡事都要去嘗試、去堅持。
最後,我希望這個「黃金4小時」法則,能分享給更多的媽媽,也希望所有的寶寶,都能吃上充足的母乳,最終實現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倡,母乳餵養至孩子2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