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以知曉,人肯定是會先考慮生存需求,
其次再考慮其他需求。要是連生存需求都沒有解決,肯定會選擇高薪工作。
但是已經解決溫飽問題,會有學會有目標,寧可選擇低薪來有時間去成長!
一份只要5天八小時周末雙休工資四五千的工作,另外一份是幹一個月都上班工資七八千的工作。
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選擇,不管什麼的選擇,最重要的是這份工作能不能給你帶來成長和收益。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就會知道答案。
首先是生存需求,其次才是其它需求。
換句話說,如果說連溫飽都沒有解決,那一定是錢最重要。
比如說:流水線工廠如富士康的工人絕對願意每天加班多拿點錢。
還有我在抖音上有一個很火的視頻,主持人問什麼時候最快樂。
一位60多歲的大伯,淳樸的笑著說:「有活幹的時候最快樂,有活幹,就意味著能掙錢」。
其實讓這位大叔去選擇肯定會是願意幹一個月都上班工資七八千的工作。
對於很多沒有學歷、沒有技術、家庭負擔又重的人,肯定會選擇這樣的工作,畢竟能多掙的錢,就能緩解家庭的生活的拮据。
如果收入已經超過溫飽,不存在生存問題,那就要規劃,有目標。
舉例來說,比如說,你有目標要學習一門知識或者其他的東西,那肯定要有充足的時間,選擇5天八小時周末雙休工資四五千的工作。
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千萬不能用自己的一套標準去要求別人。
但是這兩份工作,讓我來選擇,我肯定會選擇願意幹5天八小時周末雙休工資四五千的工作。
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會有如以下的幾點原因。
雖然在不斷發展的社會上,不去工作,不去掙錢,就沒辦法生存。
但是要充分考慮到人性,人更不是機器。
要知道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而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因為工作而丟失了生活的樂趣。
一旦進入了每天重複機械式,平淡如水的工作模式後,難免就會心生厭煩。
甚至有些人上班就如上墳那般難受!每個月總有那麼20幾天不想辭職,恨不得拍桌子炒了老闆魷魚。
與其這樣的狀態去工作,不僅不利於自身的工作,也不利於自己的成長。
列寧曾言: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與休息相結合。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
勞逸結合的方法 ,覺得工作首先要有興趣,你不能把工作當作是一種負擔,
而要當作是一種快樂,你要把精力投在工作上,而不是別人推一下,你再下一次功夫。
要是選擇一個月都上班工資七八千的工作,你覺得一天辛苦工作下來,還會有精力或者有時間去學習嗎?
要知道,每天就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多掙了這幾千塊錢,你付出的是你學習成長的時間。
你願意一直都領這一份工資嗎?要是我,我肯定是不願意的。
我寧可現在收入少一點,也要保證我學習的時間,有了自己明確的目標,空出整塊的時間能夠用於我知識上、技能上的提升。
以便技能提升以後能夠賺更多個幾千塊錢。
巴菲特每天花5到6個小時閱讀5份報紙和500頁公司報告;
比爾蓋茨每年閱讀50本書;扎克伯格每兩周至少讀一本書。
家得寶的聯合創始人亞瑟·布蘭克每天都會花兩小時時間閱讀。
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丹·吉伯特每天閱讀1到2個小時。
此一系列的數據證明了,連牛人都在都持續不斷的學習,作為普通人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學習。
所以說,不同的人,面對的選擇都會不同!
文/老夏分析師
如果我寫過的一篇文章,講過的每一話,做過的一個舉動,
曾在你的心裡蕩起漣漪,那至少說明在逝去的歲月裡,
我們在某一刻,共同經歷著一樣的情愫。
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
卻已相識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
謝謝你,在這個世界的角落,找到了我!歲月靜好,願你幸福,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