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央企影視上市公司將易主 華錄百納戰略突變試水「混改」?
本報記者 饒守春 北京報導
導讀「從想要加強控制權到轉讓控股權,這次股權轉讓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可能性更大,不太可能是華錄集團已有計劃的執行。」 一位長期跟蹤華錄百納的華南中小型券商分析師表示,從推出增持計劃與發出控制權轉讓公告的間隔時間來看,公司此次的股權變化更可能是一次「突發性事件」。
作為目前唯一的國有控股影視文化上市公司,華錄百納(300291.SZ)如今卻開始謀劃「易主」,並有可能改變國企的性質。
1月15日晚間,華錄百納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擬以公開徵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公司1.43億股,佔公司總股本17.55%的股份。目前,華錄百納實控人為國務院國資委,若此次股份轉讓完成,公司控股股東及實控人均可能發生變更。
值得注意的是,華錄百納此次股權轉讓可謂「突然」。去年10月,華錄百納還曾公告稱控股股東將在未來6個月內,增持公司不超過2億元的計劃。但在1月8日時,先是以重大事項宣告停牌,兩日後則表示將終止增持計劃。
1月16日,華錄百納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公司處於敏感期,暫不便對股權轉讓事宜對外表態,但會考慮在幾日後通過召開媒體說明會的方式,正式對外回應有關事項。業內人士則認為,華錄百納2017年經營並不如意,此時選擇轉讓控股權,有可能是藉助「混改」為公司的發展引進外部資本,改善經營機制。
民營資本將入?
如果將時間回溯至2017年10月,也許誰也想不到華錄百納會在三個月後披露將要「易主」的消息。
彼時,作為華錄百納控股股東的中國華錄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華錄集團」)以「基於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及看好公司長期投資的價值」,披露了一份半年內增持不超過2億元的計劃。
但有關增持計劃才剛開始實施,卻突然迎來一份同樣來自於大股東的股權轉讓公告。
根據華錄百納2018年1月10日晚間披露的公告顯示,在2017年10月31日和11月3日,華錄集團以合計2981萬元增持了公司220.68萬股,增持後直接持股比例達到7.95%。不過在這份公告中,華錄百納隨之表示華錄集團將結束增持計劃,並於一日後首度披露了擬將股權轉讓的消息。
1月15日晚間,華錄百納進一步透露了此次股權轉讓的幾個細節。其中,華錄集團旗下公司華錄文化產業有限公司(下稱「華錄文化」)持有華錄百納的17.55%股權將全部被轉讓,轉讓價格以11.49元/股為基礎確定。這意味著,此次股權轉讓總價將有望達到16.38億元。
對於潛在受讓方的資格,華錄百納的公告中明確提及,除將要具備包括設立三年以上、最近兩年連續盈利且無重大違法違紀行為等硬性條件外,還要求其具備較強的產業運營能力和實力,能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等。
同時,華錄百納還在公告中要求擬受讓方承諾,在獲得控制權後也積極支持公司現有經營團隊開展經營管理工作,並維持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管理層和員工隊伍的穩定,並在獲得控股權三年內不對外進行轉讓。
這或許意味著,即使外來資本成為華錄百納控股股東,但在經營方向等方面,也無法對其進行很大的調整。
此外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還了解到,此次華錄文化持股轉讓後,華錄集團卻並未完全退出華錄百納,其仍將是上市公司的第二大股東。而在對擬受讓方的資格要求中,也並未對企業的性質進行限制,這意味著民營企業也有可能最終入主華錄百納。若這一情形成行,華錄百納的央企性質也將出現變化。
儘管華錄百納並未回應此次控股權轉讓的原因,但在此前公司的一份公告中,卻提及此舉是「積極響應十九大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有關要求,為華錄百納引入新的優質股東資源,帶來新的業務資源和市場化的經營機制,增強公司的盈利能力」。
突發戰略調整
由於華錄集團並未對華錄百納控股權的受讓方作出企業性質限制,也未完全退出上市公司持股,此次控股權轉讓因此被認為是前者的一次「混改」嘗試。
不過意外的是,在2016年底華錄集團向國資委提交的一份報告中,華錄集團雖然提及將在未來壓減對華錄百納的持股層級,但更關鍵的是其還著重表態,希望國資委能夠給予資金支持,來完成對上市公司控制權的加強。
一位長期跟蹤華錄百納的華南中小型券商分析師表示,從推出增持計劃與發出控制權轉讓公告的間隔時間來看,公司此次的股權變化更可能是一次「突發性事件」。
「從想要加強控制權到轉讓控股權,這次股權轉讓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可能性更大,不太可能是華錄集團已有計劃的執行。」上述分析師說,「選擇華錄百納為標的,可能也在於去年業績的不佳。」
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華錄百納營收同比下滑21.41%至14.68億元,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則同比下滑34.51%,為1.17億元。
通過梳理其2017年三份財報,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發現,業績的下滑主要在於華錄百納綜藝業務的不佳,尤以《來吧,兄弟》的招商不及預期,計提4714萬元跌價影響最大。此前的半年報中,綜藝板塊的營收更同比大降76%,僅有9167萬元。
然而自2014年華錄百納以25億元的價格,將廣東藍色火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下稱「藍色火焰」)100%股權收購後,綜藝一直是上市公司「影視+綜藝+體育」三大板塊中,業績貢獻最大的業務。
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6年,藍色火焰實現的扣非淨利潤分別達2.30億、2.28億、3.07億,而同期華錄百納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淨利潤分別為1.27億、2.39億、3.63億,藍色火焰貢獻的利潤佔比超過85%,2014年甚至是華錄百納業績扭虧為盈的關鍵。
業績不佳,也使華錄百納曾再度萌生出對外併購的想法。2017年6月,華錄百納曾計劃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上海嘉娛文化投資有限公司,但至去年9月底時卻宣告失敗。
重組的失利是華錄百納股價隨之遭受重挫,在披露復牌後股價連續跌停,並在此後持續下挫,從9月底至今跌幅達到45%,市值縮水接近54億元,最新市值僅為91.81億元。
「不論是業績還是股價,華錄百納的2017年都不順心,此次控股權的轉讓可能更多出於經營層面的考慮。」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易觀分析師說,「在國企改革的背景下,通過引進外部實力資本,可能會給公司帶來不一樣的東西。」
(21世紀經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