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產業回到解放前!逾萬家公司關門大吉,上市公司賣房賣畫、募資...

2020-12-11 證券時報

「2020年,影視業真的是太艱難了。」這是影視業目前的真實寫照。

近日,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走訪了多家影院並採訪了多位影視從業者發現,院線暫停營業、製作大多停產、融資越發艱難、公司不斷退出,整個影視產業鏈幾乎陷入冰封。

而作為影視行業排頭兵的上市公司情況亦不樂觀。據統計,Wind影視概念板塊中共有30家上市公司,2020年一季度虧損公司達20家,佔比近七成。其中,多家公司已經連虧兩年,今年一季度還在繼續虧損,面臨退市壓力。

面對困境,賣房賣畫、轉賣股權、引入國資……影視上市公司和實控人掀起「自救行動」。原本復工有望,無奈疫情反彈,疫情重挫下的影視行業路在何方?

影院關門150餘天

今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影視行業按下了「暫停鍵」,影視業無疑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據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防控要求,自2020年1月24日起院線電影陸續撤檔及調檔,如今距離影院關門已有150餘天,是目前停業周期最長的行業之一。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近日走訪了深圳、北京的多家影院發現,目前線下門店均處於完全關閉狀態,現場也沒有留守的工作人員。記者又撥打多家影院的工作電話均無人接聽,部分甚至傳來「您所撥打的電話已停機」。

圖片1:深圳一家中影星美巨幕影城大門緊緊關閉著,而環顧四周已經開工的餐飲業,部分門店人潮湧動、生意紅火。

「對面的電影院已經關門好久了,據說目前還不能開門,估計好多人要失業,還好餐飲業已經復工了,周末人氣還行」。影院對面一名餐飲業工作人員向記者講述到。

圖片2:北京一家購物中心的保利國際影城,門外的通知寫到,「為響應北京市政府關於目前的疫情防控辦法的相關政策,本影城自2020年1月25日起,暫停營業,具體恢復正常營業日期另行通知。」

相比之下,具備國資背景的影院壓力可能相對小些,但是日子也不好過。由於疫情防控要求,北京西單地區一家國資電影院已經暫停營業近半年。e公司記者了解到,暫停營業期間,電影院也推出了一些「自救」措施,比如低價外賣一些冰激凌和食品,但這也是杯水車薪。

一名電影院負責外賣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外賣的收入很少,電影院現在很艱難,不能正常營業。「我們的同事大多放假在家,只拿基本工資,若不是國企,可能已經倒閉了。」

近日,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在會議上強調,要加強易聚集場所的防疫工作,與此同時,電影院、KTV等密閉式文娛場所暫不開放,影院開放又將面臨重新規劃。

而這些只是影視「寒冬」的一個縮影。整個影視產業鏈,從內容方到製作方再到發行方無不感受著陣陣寒意。

6月初,博納影業集團官微宣布博納影業副總裁、資深電影人黃巍於6月10日凌晨去世,享年52歲。儘管並不能確定這是否與行業境況有關,但這一消息引發了人們對影院停擺已久的感慨。導演賈樟柯通過微博發聲:「行業之悲」,並呼籲「影院該復工」了。

「今年已經過去了近一半的時間,我們團隊去年底接的活現在還是不能拍攝,疫情對行業的影響很大,現在大部分影視拍攝圈裡的人也都這樣。」6月20日,從事影視行業10餘年的陳飛告訴e公司記者。

前幾年,陳飛團隊負責的影視拍攝項目應接不暇,他也從最初的攝影助理成長成能操控現場的攝影指導兼導演,拍攝過多場紅色電影電視劇。如今,陳飛直言,「目前只能拍攝很簡單一些網絡劇,餬口而已。」

「疫」發艱難

影視「寒冬」不是一兩天的事, 2018年稅務風波、明星高片酬限價、收視率打假、監管政策頻出、開機率驟降、資本退潮等一系列事件集中爆發。疫情影響下,2020年影視業更是雪上加霜。

慈文傳媒副總裁兼董秘嚴明告訴e公司記者,過去幾年,視頻網站跑馬圈地爭奪流量和內容的同時,大量的外部資本湧入催生了一大批公司低門檻進入行業,影視公司數量激增。而過度分散的市場格局導致產能過剩、內容同質化嚴重,資源利用效率低,惡性競爭抬高各環節的價格。在政策及市場的雙重調控下,影視行業近三年都在持續調整中,倒逼行業加快供給側的改革、加速製作方的洗牌,行業向高質量方向發展。

行業深度調整疊加疫情影響,影視公司迎來「關門潮」。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截至6月19日),從事與影視相關的公司中,有1.23萬家公司註銷或吊銷。

「受疫情影響,全國影院暫停經營,直接導致影視公司進一步陷入危機。每家影視公司原因不盡相同,但大部分還是因為大規模的過度擴張所致,導致現金流緊張。「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

而這些從業績上可以很直觀地看出,2018年影視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出現轉折點,Wind影視板塊淨利潤均值為-2.4億元,而此前幾年均為盈利狀態;2019年、2020一季度這一數值分別為-4.46億元、-0.57億元。據統計,Wind影視概念板塊中共有30家上市公司,2020年一季度虧損公司達20家,佔比近七成。

其中,華誼兄弟、唐德影視、*ST當代等多家公司已經連虧兩年,今年一季度還在繼續虧損。這意味著,如果2020年不能扭虧為盈,上述公司或將面臨退市壓力。

從二級市場上看,影視上市公司同樣艱難。2019年,印紀傳媒被深交所終止上市並摘牌,成第一家影視「面值退市股」。據統計,年初至今,Wind影視板塊中七成A股公司股價下跌,*ST當代、*ST大晟跌幅均超50%;另外,*ST當代與*ST晨鑫股價均在2元以下,其中*ST當代最新收盤價為1.29元/股,距離面值退市「紅線」不遠。

「疫情的到來讓院線停滯了大半年,不但沒有收入還有硬性支出成本,但這並非引發影視『寒冬』的根本原因。影片主要依靠票房收入這種單一的盈利模式是影視行業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向e公司記者表示。

國資出手

面對種種困境,影視上市公司和其控股股東們拋出賣房賣畫、賣股權、增發、易主 、轉型等各種自救大招,其中民營影視上市公司引入國資紓困成為近年來的一種新趨勢。

近期,華誼兄弟董事長王忠軍以2.2億港元出售其在香港的豪宅引發業內關注。據了解,王忠軍此前還賣過藝術品。2019年8月,王忠軍曾表示,「我最近賣掉了一批藝術品,來解決自己的流動性問題」,他表示,為了公司的安全性,「我什麼都可以賣掉」。

不僅如此,華誼兄弟還宣布引入國資、網際網路巨頭等戰投定增「補血」。今年4月29日,華誼兄弟發布定增公告,擬募金不超過22.9億元,募集資金總額扣除發行費用後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借款,發行對象為阿里影業、騰訊計算機、山東經達、象山大成天下、豫園股份等九家公司。這其中,山東經達是濟寧國家高新區直屬全資國有企業,為國企背景。

華誼兄弟可以說是影視上市公司自救的典型範本。除華誼兄弟外,萬達電影、*ST當代等影視公司近期也紛紛發布再融資預案,目的均以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流動資金為主。

此外,引入國資紓困也成為了不少影視上市公司的選擇。近期唐德影視和北京文化紛紛宣布將易主國資。5月26日晚,唐德影視宣布,控股股東吳宏亮正在籌劃股份轉讓及表決權委託事宜,交易完成後將易主浙江廣播電視集團。

更早之前,2月11日晚間,北京文化公告稱,公司第一大股東華力控股擬將其所持公司15.16%股權進行轉讓給文科投資牽頭搭建的投資併購平臺或指定的第三方(收購方)。據介紹,文科投資是北京市文投集團旗下的投資平臺。若轉讓成功,這意味著北京市的國資平臺將正式入股北京文化,華力控股將不再是北京文化的第一大股東。

e公司記者進一步梳理發現,近年來民營影視上市公司引入國資的案例不斷增多。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以來,國資入股的A股影視公司有近10家,其中易主國資的案例也不在少數,包括*ST當代、鹿港文化,慈文傳媒、中*ST中南、北京文化和唐德影視等。

業內關心的另一個話題是國資入局後情況如何?

一個鮮活的樣本或許可以提供參考。2019年底,慈文傳媒發布了關於公司股東股份轉讓暨控股權轉讓完成的公告,這意味著慈文傳媒已經正式易主江西國資。2019年,慈文傳媒實現扭虧為盈,淨利潤同比增長115.05%。

公司副總裁兼董秘嚴明在接受e公司記者採訪時表示,江西省出版集團和華章投資為公司發展積極賦能,在公司的組織架構、管理體制、團隊建設、品牌建設、激勵機制、資源協同以及資金配套等多方面進行了規劃及調整,保持業務團隊穩定,激發公司經營活力,保障項目穩步落地。

宋清輝表示,國資入股一方面解決了民營影視公司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有助於緩解資金壓力,有助於影視公司跨越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政府資源來拓展影視公司業務。不過,宋清輝也認為國資入局也存在一定的風險,「若國資持股比例過高,很有可能會幹預公司管理經營等。」

「相比民營企業,引入國資可以給影視公司融資帶來一定的便利,有助於少部分影視公司度過困境,但不能從根本上扭轉行業整體困境。」盤和林認為。

路在何方?

疫情對影視產業的影響是巨大的但也是短暫的。短期來看,復工復產、政策支持等或是影視行業走出困局的有效措施。長遠來看,影視行業未來的發展路徑如何?核心競爭力又有哪些?

在嚴明看來,影視行業經過一輪快速出清和集中調整之後,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有利於行業資源的整合和產業效率的提升,建立起更加穩固的產業基礎。「影視行業得以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是人們對好故事的渴求不變,對文娛精神消費的需求不變,對優質內容付費的習慣養成。」

「未來幾年,政策端一系列監管措施和實施細則的落地執行,行業迎來穩定規範的發展環境。產業端,to B的頭部內容的價值與成本將得到合理匹配,to C的分帳業務有望打開內容的盈利空間。此外,隨著長短視頻平臺的交叉融合,以及5G技術的新應用,更多形態的內容產品及其IP的衍生產業發展,增量市場空間可觀。」嚴明認為。

宋清輝向記者表示,疫情對影視行業尤其是影視公司的院線產業影響巨大,導致許多中小型影視企業命懸一線。在此背景下,或將加速行業洗牌,但對整個行業並非壞事,一些粗製濫造作品的中小影視公司或會倒閉一批,倒逼行業產生高質量的作品。有了這些高質量的作品,影視公司的出路將越發明晰。

「疫情對影視行業的衝擊屬於極端情況,未來影視公司盈利模式會更加多元化,比如私人影院等小眾化的形式等。」盤和林認為,在數位化時代,影視公司可以加強線上和線下的融合,促進數位化轉型,拓寬盈利渠道,比如有些影視公司通過跟今日頭條這一類的線上合作,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從普通大眾的心聲中也可以看出,優質內容、好作品是影視公司未來需要攻克的主要方向之一。

「我們小區的電影院已經倒閉了,好久沒看電影了,原本以為暑期檔可以看上了,這下恐怕有點懸。要是影院開了不存在敢不敢去,關鍵有沒有好看的電影」,一名範女士向e公司記者表示。

轉型升級加速

凡事都有兩面性。疫情使得原本風雨飄搖的影視行業更加艱難,同時也倒逼行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影視行業新生態凸顯。

「疫情打亂了影視行業原本的工作節奏,但疫情期間的『宅經濟』也看到了用戶對優質內容的旺盛需求及消費潛力,多部電視劇收視率破1,愛奇藝、芒果TV等平臺甚至因觀看人數過多導致『系統崩』的現象。」慈文傳媒副總裁兼董秘嚴明向記者表示。

5月7日,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業、慈文傳媒、耀客傳媒、新麗傳媒三家視頻網站與六大影視製作公司聯合發布《關於開展團結一心共克時艱行業自救行動的倡議書》。九家公司倡議影視劇拍攝製作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支持多拍良心劇、口碑劇、精品劇。「自救」倡議書背後,是影視創作生產從規模效應向質量提升的變革。

其次是觀影和放映模式的變革。一批院線電影因無法放映轉戰線上,電影放映或迎來線上線下並行的時代。

今年春節,《囧媽》在頭條試水,成為我國首個春節檔電影在流媒體平臺上首映的院線電影。3月20日,頭條系再次全網首播院線電影《大贏家》。5月,又一部院線電影《空巢》選擇與短視頻平臺合作,10日起在快手短視頻平臺獨家上線。

姑且不談未來線上放映普及存在的一些難點,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對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是巨大的,「宅經濟」下的線上放映或是人們更容易接受的一種方式。

另一端,不少網際網路平臺紛紛加碼院線電影,如抖音、快手、愛奇藝等,短視頻平臺也在強勢崛起。

而這些從一組數據上可以直觀的看出。最新版《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全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50億,較2018年底增長1.26億,佔網民整體的94.1%;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7.73億,佔網民整體的85.6%。

與此同時,不少影視上市公司們也紛紛宣布布局行業「新生態」。如*ST當代董事長施亮近日在路演時表示,公司全資孫公司當代陸玖目前正在與抖音、快手、淘寶、騰訊等平臺開展合作,為客戶提供短視頻廣告拍攝、信息流廣告投放、優化等多元化解決方案。

「長短視頻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下,慈文傳媒在堅定主打影視精品內容的同時,也在加大C端分帳內容的投入,並將積極探索更多形態的內容產品(短劇集、季播劇、微綜、互動劇等)及其商業模式的變現,力爭在增量市場拓展盈利空間。」嚴明向記者表示。

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在今年一次採訪中表示,將重點布局線上娛樂,會尋求院線電影的上線播出,未來,華誼兄弟可能在進攻網絡內容市場的道路上跑得比以往更快,並有望實現老牌影視機構的更大轉型。而此前,華誼兄弟從2015年開始就試水了網絡電影。

一個獨立電影人的堅持與守望

「影視行業已經一朝回到解放前」。

這是獨立電影人向凱對證券時報e 公司記者吐露的心聲。身兼導演、劇作家的向凱從業已經近20個年頭,同時他也是上海聖舍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的創始人。

他告訴e 公司記者,疫情之下,影院停開、公司停擺以及資金停流是不爭的事實,就這好比解放前我國的電影行業。

實際上,從影視劇組拍攝層面來看,影視行業已經進入了「嚴寒」。

向凱結合從業經驗給出的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國內平均每年有1萬個劇組拍攝,2019年,拍攝劇組就下降到了3000左右。受疫情影響,今年以來不超過300個,一些還已經停止了拍攝。

而影視劇拍攝的驟減與資本的撤離不無關係。

向凱介紹,我國視劇投資方最早大多是來自煤礦企業的老闆,第二波是房地產公司,藉助影視或明星來促進房產銷售。

「近幾年,許多的影視投資基金或財富管理基金等也紛紛加入影視投資陣營,這是影視投資的第三波。不過,不少基金的目標是通過影視的噱頭獲得暴利。目前來看,隨著行業逐漸回歸理性,一些資本在逐漸撤離。」向凱把這部分資本稱之為「暴力資本」。

「比如基金方投資一個作品,經過他們包裝後,2000萬的項目可以變成2個億甚至更高,而電影製作團隊的實際資本金只有2000萬,多餘的是他們獲得的超額利潤。另一方面,一些投資方通常會對電影人提出很苛刻的條件,這些條件影響了影視作品藝術價值的發揮。」他直言。

也正是因為不想受到「暴力資本」的束縛,向凱目前把全部財力和物力投入到自己的獨立電影《青春特煩惱》。「2019年10月該電影已經殺青,目前已經剪輯完成,即將進入報審、宣發等階段。通過變賣財產和籌措資金,我完成了5000萬的獨立投資。不過,由於疫情的影響,目前宣發階段的資金還沒有著落。」為了自己對電影作品創作的情懷,他還是選擇獨自面對。

「各位愛電影的朋友們,只要我們的電影心不死,我們的夢想就不會被磨滅。」向凱的朋友圈中有這麼一段文字。

來源:e公司官微(ID:lianhuacaijing)

相關焦點

  • 1.23萬家影視企業等不到復工,華誼老總王中軍賣房賣畫
    其中,多家公司已經連虧兩年,今年一季度還在繼續虧損,面臨退市壓力。面對困境,賣房賣畫、轉賣股權、引入國資……影視上市公司和實控人掀起「自救行動」。原本復工有望,無奈疫情反彈,疫情重挫下的影視行業路在何方?
  • 賣房保殼只能救急 上市公司要遏制脫實向虛衝動
    *ST寧通B昨日宣布出售北京兩套房子,媒體解讀為賣房保殼。製造業的凋敝,房產的奇異興旺,完美呈現在這則新聞中,極大地刺激了公眾神經。兩套房子就可以解決一家上市公司的保殼難題,這樣的房子得多值錢?*ST寧通B位於北京的這兩套房可以賣2000多萬元,增值16倍,難怪有人統計很多上市公司一年淨利潤還買不了一套房。而一家上市公司,有生產線,有工廠,有供應商,這麼多人兢兢業業辛苦奮鬥,一年到頭沒有利潤還虧損,需要靠賣房子才能把日子維持下去,這場景想一想就覺得悽慘。
  • 華誼兄弟風光不再,王忠軍賣畫賣房,這僅是救急之策
    王忠軍的買和賣2019年或許是華誼兄弟創業之後最為艱難的一年。戰線過長、投入過大、負擔過重等快速擴張帶來的副作用集中顯現。這一年,華誼兄弟營收和淨利雙雙虧損。當年8月,王忠軍曾經公開表示,「為了公司,我什麼都可以賣。」
  • 阿拉丁傳媒戰略投資上市公司橫店影視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張志偉近日,記者從阿拉丁控股集團旗下阿拉丁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簡稱「阿拉丁傳媒」)獲悉,阿拉丁傳媒完成了對橫店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橫店影視」,603103.SH)的戰略投資
  • 6月28日晚間上市公司重要公告匯總
    6月28日晚間,滬深兩市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以下是重要公告匯總。長春高新:8名董監高合計增持逾1萬股長春高新公告,公司於2020年6月28日收到公司部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通知,基於公司發展的良好態勢及對未來發展的充足信心,出於對公司估值的理性判斷,公司董事長馬驥等8名董監高,於6月24日當日通過深交所證券交易系統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增持了公司股份,合計增持股數為
  • 成敗皆在華爾街 這幫生物公司如何「一夜回到解放前」?
    在所有的行業裡,生物製藥的相關上市公司最害怕出現負面消息,尤其是臨床試驗失敗、適應症出現嚴重副作用……當一個上市的生物企業出現了壞消息,頓時會引起投資者的恐慌,一些投資者甚至立馬出售他們手中的股票。因此,一個生物公司能否成功,可以歸結於「成也華爾街,敗也華爾街」。一舉成名的企業很多,但是失敗者更多。
  • 這家劉詩詩、趙麗穎持股的影視公司 要上市了!
    (原標題:這家劉詩詩、趙麗穎持股的影視公司,要上市了!) 中國基金報記者 張雪雖然四年前進入A股未果,但如今,稻草熊終於實現了它的上市夢。12月20日,據港交所網站顯示,稻草熊正式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若隨後的發行認購股份順利,這家四年前折戟A股的影視公司,終於成功敲開資本市場的大門。
  • 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年末集中「賣房」這是什麼...
    賣賣賣!臨近年底,多家商業銀行加入集中「賣房隊列」,引來看客圍觀。12月26日,《國際金融報》記者登錄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看到,浦發銀行於12月20日掛牌轉讓14套房產,包括浦發銀行總行3處不動產、浦發銀行閔行支行10處不動產、浦發銀行虹口支行1處不動產,合計掛牌底價6190萬元。
  • 財經漫畫│上市公司突擊賣房賣地賣「子」求生
    臨近年底,上市公司突擊交易提振業績的欲望越發強烈。近期,東易日盛、榮豐控股、聯創股份等多家公司宣布變賣資產。根據不完全統計,四季度以來已有上百家公司發布了擬出售房產、土地、子公司股權等公告,其扮靚業績的意圖相當明顯。為此,深交所向部分公司發出關注函,要求補充披露相關情況。 專家認為,年末突擊交易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保殼交易,通過資產出售、調整會計處理等方式試圖避免退市;另一類是資金套現交易,以現金購買關聯方資產為主要形式,涉嫌變相向關聯方輸送利益。
  • 財經漫畫│ 上市公司突擊賣房賣地賣「子」求生
    臨近年底,上市公司突擊交易提振業績的欲望越發強烈。近期,東易日盛、榮豐控股、聯創股份等多家公司宣布變賣資產。根據不完全統計,四季度以來已有上百家公司發布了擬出售房產、土地、子公司股權等公告,其扮靚業績的意圖相當明顯。為此,深交所向部分公司發出關注函,要求補充披露相關情況。
  • 新三板又現奇葩:殼公司募資30億收購美國醫藥上市公司
    中國網財經3月2日訊(記者 鄭嵐予 金易子)名不見經傳的新三板殼公司一夜被注入雄厚資金,野心勃勃要投資納斯達克醫藥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一張口便是30億,讓人目瞪口呆的同時眾多質疑紛至沓來,到底是為了圈錢的圈套還是藉助新三板獨特的土壤培育出的優質項目?首期資金已經初具規模,6.5億真金白銀是純粹的資本逐利抑或真為普惠眾生的善舉?
  • 他一手捧紅了馮小剛和範冰冰,如今公司市值蒸發700多億,靠賣畫自救
    年初的春節檔,華誼是5大民營電影公司裡唯一一個沒有作品上映的公司,今年暑期他們投資的《八佰》和《小小的願望》又接連遭遇撤檔,作為國內影視行業曾經的龍頭公司、創業版影視第一股,華誼在2019年竟然連一部代表作都沒有上映,實在是令人大跌眼鏡。
  • 科創板IPO「帳單」:91家公司合計首發募資1087億元
    來源:證券日報作者:吳曉璐去年3月18日,上交所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系統啟動,到目前已經滿一年。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3月19日,科創板上市公司有91家,合計首發募資1086.73億元。其中,民營企業71家,合計募資731.53億元,佔比分別為78.02%、67.31%。首發募資金額最高的是去年首批登陸科創板的中國通號(娓偂03969),募資超過百億元。此後再無募資超過50億元的公司,而過半科創板企業首發募資不超過10億元。
  • 嘉楠科技赴美上市大部分營收源自礦機 募資縮水逾六成人工智慧轉型...
    作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比特幣礦機企業,記者注意到,嘉楠科技此次募資金額較此前披露的4億美元卻已縮水逾六成。此外,報告期內,比特幣礦機以及其他比特幣礦機零件和配件的銷售額分別佔嘉楠科技總收入的99.6%、99.7%和98.3%,因此嘉楠科技的業績主要受比特幣價格波動價格影響。
  • 中國十大影視集團是哪些?影視公司排行榜,一起來看看吧!
    質量好的影視節目背後離不開影視公司的努力。中國十大影視集團是哪些?下面為您盤點影視公司排名。中國十大影視集團 電影公司品牌排行榜:1,中影CFGC(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始於1999年,電影行業知名品牌,國內大型電影製作與發行機構,專業從事影視製片製作、電影發行、電影放映及影視服務業務的上市公司。
  • 起底中國十大影視上市公司老闆 上億身家背景揭秘(組圖)
    中影原副總經理張強出任公司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  2014年,影視公司借殼上市成為了最熱門的標的,儘管由於過熱有可能導致估值過高,但大牌明星的入股、大製作影片的過億高票房,仍然調起了不少投資者的注資與關注熱情。例如,阿里影業中的李連杰、王家衛、海潤影視中的孫儷、趙麗穎這些明星股東無疑成為最為吸引眼球的「點」。這些上市的影視公司到底如何上市融資?它們身後的控權"大佬"又是些怎樣的人?
  • 2017年五大上市影視公司業績大PK:萬達電影更勝一籌
    電視劇方面諸如《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楚喬傳》《我的前半生》《歡樂頌2》等劇也帶來了收視率的攀升。據中商產業研究院大資料庫數據顯示,2017年影視行業排行榜上有2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2017年報。縱觀影視A股上市公司營收情況,20家企業營收共計514.48億元,其中15家企業營收超10萬,萬達電影、中國電影、華策影視、華誼兄弟、華錄百納5家企業營收超20億元。萬達營收最高,共計1322938.03萬元,佔比25.7%。中國電影和華策影視排名第二和第三,營收分別為898801.54萬元、524558.97萬元。中廣天擇營收最少,僅39248.91萬元。
  • 吉林國資委接盤一汽集團子上市公司 整體上市再提速?
    今年7-9月,亞東投資分別先後增持一汽富維97.66萬股(佔公司總股本0.19%)和2538.28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5%),並表示在未來十二個月內有繼續增持一汽富維股份的計劃;第三季度報告顯示,亞東投資對一汽富維的持股比例為11.55%,是其第二大股東。而一汽富維也一直是一汽集團旗下為數不多盈利的上市公司。
  • 突擊賣房!這些公司為了保殼、扮靚業績,真是拼了
    上市公司年底賣房,背後的原因著實不簡單。  年末臨近,上市公司出售房產的情形再次多了起來。據統計,今年四季度以來,已有17家上市公司公告出售名下房產,而11月下旬以來短短幾天就有天宸股份、仰帆控股、三湘印象、S前鋒、柳工等5家公司公告賣房。緣何年底突擊賣房?
  • 周四上市公司晚間重要公告
    通過本次分拆,紫江企業將紫江新材料打造成為公司下屬獨立鋰電池新材料核心業務上市平臺,通過科創板上市加大鋰電池新材料產業核心技術的進一步投入。 露笑科技:籌劃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 募資用於碳化矽晶體材料和製備項目露笑科技公告,公司近期正在籌劃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數量按照募集資金總額除以發行價格確定,且不超過本次發行前總股本(15.11億股)的30%,即4.53億股(含本數),最終發行數量以中國證監會核准的發行數量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