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中國人使用筷子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是口頭傳說還是文學作品中,都能找到「筷子」的蹤跡。關於筷子的起源,傳說中認為大禹、姜子牙、妲己都有可能是筷子的發明者。
因為年代久遠,到底是誰發明了筷子,可能最終也不能下確切結論,但是,新時器時代後,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烹飪技術的提高,用手抓食或者單用勺進食很不方便,筷子也就應運而生了。
筷子最初叫「箸」,因」箸「與」住「諧音,古人十分講究忌諱,認為聽起來有」停滯不前「的意思,就反其意改為」快「,又因為筷子多以竹子為原材料加工製成,就在」快「字上加」竹「字頭而名」筷「,這其中寄寓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待。
中國人使用筷子,絕對是令人稱讚和值得推廣的發明。著名科學家李政道曾經評價筷子說:「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熱、不怕寒凍,真是高明極了。比較起來,西方人大概到16世紀、17世紀才發明了刀叉,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呢?」確實是這樣,使用筷子,可以做很多手指不能做的事,高熱和高冷的東西,可以筷子夾,免得人受傷害。人用筷子夾食物,據專家的結論,有80多個關節和50多條肌肉在運動,用筷子吃飯能使人心靈手巧,可以訓練大腦的靈活性。所以,中國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會訓練他們使用筷子吃飯。
在人們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使用筷子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禮儀,以及一些忌諱。比如坐在桌邊等飯時,不能用筷子隨意敲打;不能隨便扔筷子;不能叉筷子,不能舞筷子等。這些,都顯示了禮儀之邦的文明禮儀。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中國人的熱情在世界上是聞名的。親朋好友歡聚一堂,肯定少不了一起進餐,吃吃喝喝。這時候,主人或者長輩,就會盡顯地主之儀、關心之禮,用自己用的一雙筷子給客人和晚輩們夾菜。衛生習慣比較好的人,也不好意思推辭或者說出這樣做不衛生的話,怕傷了主人或長輩的面子。其實即使主人不給客人夾菜,一個盤子裡的菜,大家用私筷你夾一下,我夾一下,也是很不衛生的。因為我們知道,很多疾病是通過唾液和飛沫傳播,比如新冠病毒、流行性感冒、肝炎、幽門螺桿菌等。這些帶病的人唾液汙染的筷子,去夾菜,會使整盤菜沾上這種細菌或病毒,極容易傳染疾病。
新冠疫情當前,使用公筷顯得尤為重要。
公筷也就是公用的筷子,即大家用來夾菜的筷子,放在盤上,大家拿來用,用它來夾進個人的碗盤裡。私筷是大家各自的筷子。如果在餐桌上大家都能自覺使用公筷為自己夾菜,這樣就不會把自身口中的細菌病毒傳染他們,減少疾病傳播的機會。
中國人愛面子,待客熱情,重視禮儀,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使用公筷為大家夾菜,既能做到熱情好客,又能避免疾病傳播,更講衛生,何樂而不為呢?在科學高度發展,人們日益重視健康,病毒來勢洶洶的時候,公筷更應該為國人所重視和接受。公筷公勺,分餐制,越來越被更多人認可和接受,這正是人類日益走向文明的體現。
筷子的使用,是中國人民的驕傲。相信在今天,國人能更好地使用筷子,推行多人吃飯使用公筷,讓筷子文明不斷傳承和發展下去。古老的發明在新的時代定會煥發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