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中國人最驕傲的發明;公筷,為什麼最近被提倡

2020-12-17 夏日花影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中國人使用筷子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是口頭傳說還是文學作品中,都能找到「筷子」的蹤跡。關於筷子的起源,傳說中認為大禹、姜子牙、妲己都有可能是筷子的發明者。

因為年代久遠,到底是誰發明了筷子,可能最終也不能下確切結論,但是,新時器時代後,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烹飪技術的提高,用手抓食或者單用勺進食很不方便,筷子也就應運而生了。

筷子最初叫「箸」,因」箸「與」住「諧音,古人十分講究忌諱,認為聽起來有」停滯不前「的意思,就反其意改為」快「,又因為筷子多以竹子為原材料加工製成,就在」快「字上加」竹「字頭而名」筷「,這其中寄寓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待。

中國人使用筷子,絕對是令人稱讚和值得推廣的發明。著名科學家李政道曾經評價筷子說:「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熱、不怕寒凍,真是高明極了。比較起來,西方人大概到16世紀、17世紀才發明了刀叉,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呢?」確實是這樣,使用筷子,可以做很多手指不能做的事,高熱和高冷的東西,可以筷子夾,免得人受傷害。人用筷子夾食物,據專家的結論,有80多個關節和50多條肌肉在運動,用筷子吃飯能使人心靈手巧,可以訓練大腦的靈活性。所以,中國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會訓練他們使用筷子吃飯。

在人們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使用筷子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禮儀,以及一些忌諱。比如坐在桌邊等飯時,不能用筷子隨意敲打;不能隨便扔筷子;不能叉筷子,不能舞筷子等。這些,都顯示了禮儀之邦的文明禮儀。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中國人的熱情在世界上是聞名的。親朋好友歡聚一堂,肯定少不了一起進餐,吃吃喝喝。這時候,主人或者長輩,就會盡顯地主之儀、關心之禮,用自己用的一雙筷子給客人和晚輩們夾菜。衛生習慣比較好的人,也不好意思推辭或者說出這樣做不衛生的話,怕傷了主人或長輩的面子。其實即使主人不給客人夾菜,一個盤子裡的菜,大家用私筷你夾一下,我夾一下,也是很不衛生的。因為我們知道,很多疾病是通過唾液和飛沫傳播,比如新冠病毒、流行性感冒、肝炎、幽門螺桿菌等。這些帶病的人唾液汙染的筷子,去夾菜,會使整盤菜沾上這種細菌或病毒,極容易傳染疾病。

新冠疫情當前,使用公筷顯得尤為重要。

公筷也就是公用的筷子,即大家用來夾菜的筷子,放在盤上,大家拿來用,用它來夾進個人的碗盤裡。私筷是大家各自的筷子。如果在餐桌上大家都能自覺使用公筷為自己夾菜,這樣就不會把自身口中的細菌病毒傳染他們,減少疾病傳播的機會。

中國人愛面子,待客熱情,重視禮儀,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使用公筷為大家夾菜,既能做到熱情好客,又能避免疾病傳播,更講衛生,何樂而不為呢?在科學高度發展,人們日益重視健康,病毒來勢洶洶的時候,公筷更應該為國人所重視和接受。公筷公勺,分餐制,越來越被更多人認可和接受,這正是人類日益走向文明的體現。

筷子的使用,是中國人民的驕傲。相信在今天,國人能更好地使用筷子,推行多人吃飯使用公筷,讓筷子文明不斷傳承和發展下去。古老的發明在新的時代定會煥發新的光彩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筷子
    中國人使用筷子有史記載在3000多年前,而西方人大概到16世紀才發明了刀叉,筷子一頭圓,象徵天,一頭方,象徵地,對應天圓地方。另外在使用筷子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力氣太大打不開,力氣太小夾不住菜,這表示人在天地間應該懂分寸知禮節,更應該知道天高地厚,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既有包容心又有進取心。所以我們老祖宗的這份傳統和智慧確實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作為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要記住這一份驕傲。筷子早期稱為「箸子」,明清時期改為「筷子」,「箸」有停駐拋瞄之意,「筷」是希望船兒快點。
  • 家裡多買幾雙筷子,有那麼難嗎?疾控專家告訴你公筷很重要
    飲食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無論是朋友聚餐,還是家人共進晚餐都十分重要。中國人講究的是哪種氛圍。那種大家同食一口鍋的親密感。
  • 西方人為什麼發明不了筷子
    很多發明是具有偶然性的,筷子就是這樣。中國人偶然發現用木棍夾著食物吃飯比較方便衛生,於是從此後有了筷子,然後就影響了周邊國家。在古代,除了東亞以外,全世界其他地區都是沒有餐具這個概念的,大家都是直接用手來吃飯,包括歐洲人也一樣。歐洲人使用刀叉是在19世紀才普及的,之前歐洲人也是用手來吃飯。
  • 鍾南山院士喊你用公筷!經此一「疫」,讓公筷擺上每一張餐桌
    對於中國人來說,吃飯是一家人交流感情的重要時刻,是分享美味、關照家人,「相濡以沫」的親情體現。筷子這一餐具也因此被賦予了很多含義。超感人,看哭瞭然而,筷來箸往,情味濃濃,當一桌人用各自的筷子在餐盤裡夾菜時,可能在不經意間就完成了病菌的傳播。在這次疫情,一些家庭聚集性傳播的個案中,經調查,患者都有聚餐的經歷。《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綜合調查結果及資料,告訴你為什麼提倡使用公筷,並教你一套正確的公筷使用法。
  • 英語口語 「公筷」、「一次性筷子」的英語說法
    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字一鍵關注在線英語聽力室「公筷公筷不僅可以用來為自己夾菜,也可以為他人夾菜,起一個「服務」的作用,所以「公筷」就被翻譯為「Serving chopsticks」。More and more Chinese  have started to use serving chopsticks at table.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在餐桌上使用公筷。
  •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用筷子夾菜?
    可以說筷子的出現,當屬中國古代特定文明長期發展的獨特成果,很多人稱它是中國人四大發明之外的另一大發明。同時,筷子作為文明的產物,承載著人類飲食及社會文化,這兩根七八寸長,細如小指的簡簡單單的小棍子,絕妙地應用了物理學中的槓桿原理,靈活地在餐桌上大顯身手,生動地詮釋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東方文明的象徵,被譽為中華文明的精華。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
  • 北京市衛健委:提倡公筷分餐,應教會和鼓勵兒童儘早獨立進食
    落實《首都市民衛生健康公約》,提倡公筷分餐,可有效避免經口傳播疾病。分餐制是指餐飲服務人員或消費者通過使用公用餐具分配食品,使用個人餐具進食的就餐方式,分餐形式主要有餐位分餐、臺面分餐、服務臺分餐、自助餐分餐等;公筷制是指就餐場合,使用公用的筷子或勺、叉進行分餐。市民朋友不僅是在外就餐時候要分餐公筷,在家的時候也提倡用公筷公勺。
  • 公筷抗疫,紹興市民如何響應?
    家住柯橋區柯橋街道的陳青回憶說,改進就餐習慣、提倡使用公筷公勺的呼聲由來已久。早在2003年非典期間,使用公筷的呼聲就一度高漲。遺憾的是,說得多,做得少。2006年,她的小孩出生了。出院時,醫生叮囑她:「孩子長大後,家裡吃飯最好用公筷,大人容易傳遞細菌給小孩,尤其像幽門螺桿菌。」
  • 在外吃飯為什麼要用公筷?
    在外吃飯為什麼要用公筷?是一種什麼菌可誘發多種胃病?今天朋友請我吃飯,讓我點餐,我非常高興地接過這個健康任務。因為我的專業是營養師,指導三餐飲食,專注做了15年。所以,外出吃飯點餐,這事基本都交給我來完成。
  • 中國人吃飯為什麼要用筷子
    [摘要]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很早就有了勺子和筷子。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編者按】中國人對於筷子的情有獨鍾,可謂是「不可一日無此君」。那麼為什麼是中國人發明出了這種別具特色的進食餐具並一直沿用至今呢?7月18日,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在首都圖書館,演講「餐桌上的歷史風景——中國古代進食傳統」,講述國人與筷子的情感淵源。經授權,騰訊文化將演講摘錄如下:
  • 美媒:許多中國人還不習慣聚餐使用公筷
    美國《紐約時報》5月26日文章,原題:病毒威脅著中國使用筷子和家庭用餐的傳統  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分享食物是中國人傳遞情感的重要特徵。政府瞄準了一個無處不在的餐具:筷子。  從公盤裡夾食物、自己吃飯或給別人夾菜,一筷多用的情況很常見。但政府希望引導人們改變這個習慣,使用公筷。官方媒體稱其為「餐桌革命」。各地政府部門都打出這樣的標語:「你與文明飲食的距離,差一雙公筷。」  一些餐館和就餐者已經響應了這一號召。
  • 為什麼要實行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
    元旦剛過,春節將至,大連市疾控中心叮囑廣大市民:儘量少出門,減少聚集,就餐請實行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什麼是「分餐制」、「公筷公勺」?分餐是指把主食和菜餚分配到不同就餐者的餐盤或碗中,用餐者使用個人餐具進食的就餐方式。公筷公勺是指將公用的筷子和勺子放在菜盤上,方便就餐者夾菜,但不可以用來進食,即「公筷夾菜,私筷進食」。
  • 筷子是誰發明的?哪些國家用筷子?
    筷子,我們經常用到,一直被視為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那麼筷子是不是中國人發明的呢?世界上有多少國家用筷子呢?筷子是誰發明的?第一種說法是大禹發明的。久而久之,大禹練成了用樹枝夾取食物的本領,他的部下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也不會把雙手弄髒,於是紛紛仿效,這樣就產生了用筷子吃飯的習俗。第二種說法是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第三種說法是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
  • 筷子起源於何時?是中國人發明的嗎?它的文明與智慧。
    首先說筷子100%是中國人發明的,因為中國有可靠的證據,筷子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中國紂王時期就已經在用筷子,勺子在中國有8000多年歷史。叉子在中國有4000多年歷史,筷子稍晚一些,但是他的真正起源時間至今沒人知道。
  • 筷子的來歷:是誰發明的?最早何時出現的?筷子有什麼寓意?
    筷子,在古代叫「箸」,是中國人常用的餐具,也是中華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筷子的材料多種多樣,主要有竹、木、骨、瓷、象牙、玉、金屬、塑料等。筷子最早是中國發明的,後來傳至朝鮮、日本、越南等國。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用筷子的呢?其實在殷商時期,中國人就開始使用了。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陽殷墟出土的銅筷子。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中,曾出土成捆的51枚的餐叉用具。
  • 筷子誕生的歷史與變遷,中華文化驕傲的傳承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據現今可考歷史,早在三千年前,筷子就已經作為輔助進食的工具出現在了我們老祖宗的餐桌上,它最早的稱呼是「箸」,箸字的繁體寫法是「筯」,僅從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就是輔助進食。雖然至今無人知道它究竟是何時出現,何時發明的,但根據上古時期的一些傳說,我們還是能窺探到些許端倪。
  • 老外:「為什麼中國人不用鋼筷子,這樣更環保」中國網友回答絕了
    即便如今中國美食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很多外國人也對中國美食青睞有加,但是依然有些外國人用不慣中國餐具,甚至有很多外國網友非常好奇的說:為什麼中國人不用鋼製筷子呢,這樣更環保。當然對於外國人的這一疑問,不少中國網友的回答也是非常絕妙了。
  • 用自己的筷子給別人夾菜?醫生:這樣的熱情暗藏危害!
    像這樣熱情的餐桌「禮儀」,在不少中國人的家庭都有。你不這麼做,或許顯得不禮貌不熱情,還要給你扣上一頂「招待不周」的大帽子。長期從事公共衛生管理的九龍坡區人民醫院公衛科科長田福運認為,這個看似熱情的主動可能暗藏著把疾病傳染給他人的危機,看似友好的行為並不是代表「愛」。
  • 筷子是中華民族發明的進餐工具,為什麼是上方下圓,有何文化內涵
    筷子是中華民族發明的進餐工具,為什麼是上方下圓,有何文化內涵文/@成長新視點筷子,是中華民族傳統進餐使用工具,是華夏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也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筷子為中國發明,之後傳播到日本、韓國和越南等漢文化圈,以其獨特的便利性、實用性,受到了人們的喜愛。筷子,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已經出現了3000多年,據歷史記載,早在商紂時期,就已經有了筷子。一雙筷子,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方圓、三才和陰陽文化。一、筷子的方圓文化。
  • 為什麼中國人用筷子代替了勺子?美版知乎提問,網友回答亮了
    關於我們的餐具,在國外的問答論壇美版知乎上就有老外提問道:為什麼中國人用筷子代替勺子?剛才我們也說道,勺子依然是我們餐桌的一種餐具,它並不像刀叉被筷子完全代替,在我們餐桌上依然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使用率上,勺子在我們餐桌上顯然沒有像西方人那樣依賴勺子,原因我們之前說過,這和食物有關,以及和其他餐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