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11」,科技蟹在淘寶促成成交2567筆,其中手機超過2000部,其餘為數碼配件及其他,與去年517單相比較,增長有不少——2000多部手機銷量,銷量最多的榮耀手機,其次是魅族,因為小米未開通淘寶客,數據無法追蹤,從前端流量來看,最終促成交易的數據應該超過這個。
去年開始,阿里在財報中淡化GMV,財報中不再披露每個季度的GMV數,改在年報中體現。很多人對這一事件的解讀是,電商紅利的消失,它到了一個增長的極限。
今年的雙11前夕,有個對GMV的競猜,我給的預測是1545億-1613億區間。雙11GMV的最終數據定格在了1682億,超過了我的預期。對於電商,或者說,「新零售」,我的判斷還是有些保守。其實,野蠻生長時代的確在逐漸消亡,但「紅利期」卻是一直存在。沒有增量與存量一說,只有增長,與不增長。
雙11,其實也在變,背後是阿里戰略的調整:一方面,阿里在強調海外市場;另一方面,天貓、淘寶,不再單純追求GMV,而是服務消費者、賦能商家的平臺。對天貓來說,它要完成的轉型或升級,其實是在幫助品牌做好長期的消費者全生命周期運營,當然,前提基礎是天貓還是能夠幫品牌賣出更多貨。
也就是說,雙11的價值,GMV銷售數據之外,越來越多的體現在品牌上。
今年雙11,各項榜單中,出現了饒有趣味的一幕一幕,一方面品牌衝擊銷量,做品牌背書,另一方面則是全新的模式——譬如,小米,它在手機榜單之外,還在小家電、箱包等榜單中,譬如海瀾之家超越優衣庫,問鼎男裝銷售榜單,又譬如三隻松鼠、小米等與組成的「中國百大國產品牌出海計劃」。
榜單之外還有許多故事,值得關注。
商家的確還在重視GMV,但同時,更應該將天貓看作是一個與消費者建立連結的樞紐。數據驅動下的運營與營銷體系再造的一次練兵——單純賣貨的時代,一去不返,「數字商業時代」序幕開啟。
從GMV到「消費者資產」
阿里淡化GMV的同時,提出了一個概念——「消費者資產」。
什麼是消費者資產?顯示在阿里的品牌數據銀行(Data Bank)中,基於現有品牌消費者人群(AIPL人群),預測出未來3年內,該人群將為品牌創造的商業價值(按GMV緯度)。
這段話挺起來有些繞口,做個簡單的概括,「消費者資產=全鏈路消費人數*消費者品類消費力*品牌轉化力」。
從GMV到「消費者資產」,有兩個維度的升級:第一,GMV是基於淘內的、存量思維,消費者資產則是全域的,基於數據沉澱基礎的;第二,GMV更注重的是當下、短期內的銷售量,消費者資產則拉長了時間線,從當下跨度到未來。
「消費者資產」概念的提出,其實也是阿里從電商平臺升級到「新零售平臺」的某種努力——淘寶、天貓,不再是單純的「銷售通路」,而是「銷售勢能」基礎上數位化商業平臺,包括銷售、市場投放、會員維護等商業能力的開放。
「消費者資產」概念,也意味著,「雙11」不是銷售的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這一概念,有兩個前提:1、全域數據;2、數據沉澱。
全域數據與數據沉澱,本質上是一個問題,這也側面回答了阿里此前一系列的投資與併購的終結驅動力——全域數據, 形成用戶價值的數據閉環。
阿里是在2016年底提出「全域營銷」的概念,這一概念也是為「消費者資產」服務的:一方面,GMV為標誌的電商紅利,的確在增速放緩,另一方面,網際網路卻越來越成為用戶接受各種信息的基礎媒介,與其將阿里等電商平臺,視為銷售的通路,倒不如將它視為一個複合型數字商業平臺,賣貨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價值有待挖掘。這也意味著,打通數據孤島。
今年「雙11」中,有幾個案例:
如,雅詩蘭黛(集團全品牌)在此次雙11銷量增長超過148%,背後是通過數據銀行對過億的消費者沉澱及千萬級粉絲觸達,消費者資產增量達200%以上;
如,漢高集團旗下品牌施華蔻連續六年蟬聯天貓美發品牌第一,雙11通過數據工廠建模,提升潛客投資效率200%,數據銀行整合超過12個淘內外觸點並回流超過1000萬潛客人群;通過數據銀行定製會員千人千面,點擊提升74%,加購率提升200%;
又如,惠氏以破億的成績再創雙11銷售額紀錄。對於母嬰這樣的利基市場而言,如何不斷有效獲得新客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點,在此次雙11,惠氏定向4000萬母嬰人群,旗下品牌啟賦、Babynes的新客購買佔比分別達到了62%和50%以上。
幾種生存模式,品牌殊途同歸
因為科技蟹的緣故,雙11,我更關注的是數碼科技領域的案例。這些品類的雙11,十分有趣,如小米與榮耀的對決,vivo與OPPO,以及音響品類的一些案例。
今年小米還是延續此前的模式——走量,紅米系列是規模性武器,此外便是小米5X、小米Note3等高毛利產品的降價放量,手機之外,小米在耳機、箱包、小家電等領域,也有所斬獲,這是它獨特模式帶來的效應。
小米模式成功關鍵,就一點,規模。規模依賴於性價比口碑與低成本運營合力,也就是品牌力。
事實上,小米對「雙11」這樣的促銷活動,依賴性,其實很小,但它又必須一次又一次的參與雙11或618,因為這不僅是一次銷量的比拼,更重要的是,這是品牌的比拼——連續五年的天貓雙11奪冠,對小米品牌,意味著某種價值。
小米的模式,核心能力,一是產品定義,二是品牌。小米,不可能錯過任何一次品牌輸出的活動,在未來,小米生態品類的逐漸擴大,對小米品牌的流量補血的能力就要求越高。
榮耀與OPPO的雙11策略中,也值得玩味。兩者的特色是,鎖定新品發布期,實現新品發售與雙11的同步。例如榮耀暢玩7X、OPPO R11s,均如此。
手機領域的競爭,是大家都看得到的,到現在也有不少的新聞。接下來,我們分析下音箱、耳機領域的競爭吧——這一領域,市場上兩種生存方式:漫步者為代表的一類,走性價比,低毛利模式;Beats、Bose為代表的,高毛利模式。
漫步者,注重的是日常銷售,性價比前提下,它的產品毛利空間不大,在雙11促銷時,讓利的空間自然少;beats、bose此類,則尤其重視雙11這類的促銷,它們的產品有足夠的毛利空間,能夠「讓利」,短期上規模。
無論漫步者,抑或beats、bose,兩種模式,殊途同歸的,是品牌。品牌是什麼?反應在淘寶內,便是用戶的「自然搜索量」,品牌的建立,可以是全網的圖文與種草,也可以是節點性的IP捆綁與聯合營銷,反映在淘寶與天貓,最終便是,用戶自然搜索你的關鍵詞,並最終買單。
漫步者也好,beats、bose也好,小米、榮耀以及OPPO與vivo,無論模式上有如何差異,但最終都回答一個問題;我們為誰提供怎樣的產品?
平臺淡化GMV,提出運營「消費者資產」,意味著,商家們應該注意一點:銷售基礎上的品牌建設與消費者運營——這也是我們之所以看重「內容電商」的根源所在。
雙11是品牌的勢能釋放,一年一次,最終體現在GMV上。與此同時,品牌的建立,卻是聚沙成塔式的積累過程,一點一滴,不讓寸土,不擇細流,長年累月的持續。
淘寶、天貓越來越展現出銷售渠道的另一面特色——超級媒體平臺,一方面,淘寶需要足夠的內容去延長消費者使用淘寶的時長,另一方面,商家也需要一個一個的故事與案例,去支撐並豐富它們的品牌故事。
所謂「內容電商」,兩個基本:1、從內容到購買,最短操作鏈;2、場景化、體驗性,人格背書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