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談瀛洲其人其書,以及散文上的幽默味

2020-12-20 新民晚報

鬱達夫認為,「散文上的幽默味」是很重要的。

談瀛洲在他的散文集《人間花事》中,談到自己童年時期經常翻閱的園藝大家黃嶽淵黃德鄰父子合著的《花經》時曾說:「古人的種花書,文字常常有雷同的,原因是它們常常由作者抄撮各書而來,並非出自他們個人的種植經驗。《花經》則不同,書裡所說的種植方法,都經過作者的親身實踐,甚至所說的花木品種,也經由作者栽植或目睹,而不是出自傳說與想像。」

而我覺得,他這幾句對《花經》的評價,用在自己的《人間花事》上,也不為過。不過,他的這本《人間花事》,卻又並非如《花經》一般,純在園藝一途,更多的還是在意「人間」的生活,所以,這也使得他的這部隨筆集擁有更多的文學魅力。

談瀛洲文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其散文中不時散發出的幽默感。而在《人間花事》中,談瀛洲更是將自己這種幽默的「文風」發揮的淋漓盡致。

鬱達夫認為,「散文上的幽默味」是很重要的,「這當然也是現代散文的特徵之一,而且又是極重要的一點。」而且,他還認為,中國現代散文的幽默出於「中國的國民生活的枯燥」,故人民希望在散文中「輕便的發洩」有關,也與英國文學的影響有關。

身為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的談瀛洲,其散文中的幽默也應該與英國文學的影響有關,不過他的幽默並不是來自於耍貧嘴或講俏皮話,而是有著深刻的思想與文化意蘊,讓人粲然一笑之後,又啟人以思。在《絲瓜》裡,他講到自己無意中發現絲瓜開花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雄花開得多而雌花卻開得很少,觸景生情之後,他不禁感慨萬千:

絲瓜上,雄花就是這樣成串地開,而雌花卻是珍而重之地難得開一朵。在自然界中,雄性就是這樣被恣意揮霍的東西嗎?身為雄性,我不禁要為雄花鳴不平了。要說有歧視的話,自然其實是歧視雄性的。

「身為雄性」的談瀛洲「感同身受」為絲瓜的雄花「鳴不平」的同時,使人尤其是「雄性」讀者有必要省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性別歧視的行為,否則若異日不幸淪為自然界的絲瓜,將很難免於被歧視的命運。在談瀛洲的幽默中,當然也有著因中西文化的差異而生發的幽默。

在《桂花》中,他談到桂樹「是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文化記憶中的一種樹木」,金秋時節桂花的香氣也和月餅的味道,還有家人的團圓結合在一起,而月亮本身的盈虧圓缺也象徵了生生死死的循環。寫到此際,他筆鋒陡然一轉,對中國人為何會喜歡桂樹又為何將其和月亮聯繫在一起作出了別出心裁的解釋:

那麼,為何偏偏選中桂樹呢?我想,這大概跟桂花是常綠樹(在古人看來,常綠本身就跟長生有關),而且又在月亮最大、最圓的季節開花有關吧。挺然豎立的常綠的桂樹,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是不死的陽性原則與象徵。

這樣的以西釋中頗有點「中體西用」的味道,乍看之下有點突兀,可仔細思之,卻也覺得庶幾合情合理。

而談瀛洲在這篇文章裡的幽默並沒有到此為止,由此他又聯想起後唐馮贄《南部煙花記》裡講的一則相關的故事。據說陳後主曾為愛妃張麗華造「桂宮」,門如圓月,庭中植桂樹一株:

陳後主為張麗華造桂宮於光昭殿後,作圓門如月,障以水晶,後庭設素粉罘罳。庭中空洞無他物,惟植一株桂樹,樹下置藥、杵臼,使麗華恆馴一白兔,時獨步於中,謂之月宮。

在引完這段古雅的文字後,談瀛洲順勢來了一句:「這是不是中國最早的cosplay呢?」這一句追問足以讓人忍俊不禁。同時,也讓人不禁再次感慨周作人所說的現代散文之妙就在於融合古今,既有古典的氣息,又有新鮮的思想,所以就產生了一種中國文學獨有的「風致」,「是那樣地舊而又這樣地新。」

而從談瀛洲散文的幽默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幽默的性情。他在《芍藥》裡曾講述自己因為一株名為「楊妃出浴」的芍藥遲遲不開,於是祭出大殺器:

我有點著急起來,便使出了輕易不使的「灌迷魂湯」大法,拿出一點瓶裡剩的葡萄酒,兌了水給它澆了下去。是不是這葡萄酒的效果我可不清楚,反正過了一兩天這「楊妃出浴」就開了(也許這回該叫「貴妃醉酒」?),隆起呈球狀的白色大花,還帶著沁人心脾的香氣。

顯然,這樣的幽默既來自於文字與文化,可也來自於談瀛洲的天性中的幽默的分子。

這樣的幽默對他而言並非偶然,在《仙客來》中,他談到種花人對花的「新奇的品種」的追求和迷戀的原因:

新奇的品種,帶給種花人的樂趣真是不可言喻。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要喜歡這有一點點褶皺的花邊呢?我的回答是:種花的都要講究個品種。品種跟品種之間的區別,不就在這一點點的地方嗎?這就像問,我們為什麼會喜歡美女呢?不也是兩個眼睛,一個鼻子嗎?不就是眼睛大了點,鼻子挺了一點嗎?

談瀛洲由花至人所作的引申在令人解頤之餘,也讓人明了了種花人對花的新奇的品種的追求,實際上就是人們對新奇的美的追求。這也許就是談瀛洲欣賞的在拈花一笑中悟道的境界吧。(張生 文 | 談瀛洲 攝影 )

相關焦點

  • 上海市民修身書單發布,談瀛洲的中西花事與唯美情懷
    復旦大學教授談瀛洲作客「壹字讀書會」修身書單發布會結束後,靜安區「壹字讀書會」第十七期開講。復旦大學教授談瀛洲取「花」為主題字,為現場的讀者朋友們獻上了一場主題為「中西花事,唯美情懷」的講座。以王爾德唯美主義和莎士比亞為學術研究方向的談瀛洲對花情有獨鍾,在他家屋頂十平米左右的空間裡擺放著不下七八十種花花草草。
  • 談瀛洲:月季「伊莉莎白」
    (月季「夢寐」與「松之夢」,談瀛洲攝影)醒來後,我上完廁所,就又回床上去躺著了。當時以為只是身體虛弱,所以昏倒,沒啥大不了的。因為怕家人擔心,也沒有跟他們說。過了幾天,是我正在醫院實習的學醫的二姐,偶然想到要用聽診器給我聽一下心跳,一聽就發現不對頭。
  •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人人嚮往的瀛洲的古往今來
    瀛洲在古代一直被視為仙人居住的地方,古往今來多少達官貴人都幻想前往瀛洲問道,以達長生不老目的。然而,今天的瀛洲也叫臺灣,從福建沿海出發,坐船三四個小時就到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麼,臺灣的原始居民來自哪裡?何時定居臺灣?中國歷史上又有哪些關於臺灣屬於中國的記載呢?
  • 和余光中談散文
    詩歌、散文是兩隻眼睛,這樣才能看出立體的世界。寄荃堂上一輯刊發了余光中先生談詩歌的對話錄,今天再推送這篇談散文的對話錄。透過這兩篇對談,也許我們能看到一個立體的余光中……)侃侃而談。  王俊 攝影。詩文「雙目」看出立體的世界侯軍:您在詩歌與散文兩方面堪稱「詩文雙絕」,但對普通讀者來說,您的「文名」卻往往被「詩名」所掩。
  • 談瀛洲:鬱金香的故事
    第二天在學校上完課回家又興衝衝地去花壇看,愕然發現那幾個花苞突然不見了!被什麼東西給啃食掉了!我在四周費盡力氣才找到了罪犯,兩隻肥大的野生蝸牛。不僅讚嘆這些看上去蠢蠢的、只有個腦神經節的軟體動物的生存智慧:它們隱蔽、躲藏的方式那麼巧妙!它們吃東西的時機也拿捏得很準啊!就在鬱金香花苞長得最大、最肥嫩、最充滿營養物質的開花前一天!
  • 學者談新冠︱張生:面對疫情,我們歷史學人能做些什麼?
    澎湃新聞·思想中心特別策劃「學者談新冠」系列稿件,訪談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學者,從不同視角切入,分享他們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看法。本文是對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教授的訪談,談及全球化、歷史學人在親歷歷史時的感受等話題,以下為訪談正文。
  • 張生為何對崔鶯鶯薄情始亂終棄?
    簡單回顧下《鶯鶯傳》的故事,崔鶯鶯是前朝崔相國之女,與母親因故被困於廟中,得到張生的解救,因為紅娘牽線搭橋,也因為鶯鶯對愛情的渴望,所以鶯鶯與張生,成就了好事,崔母得知,恨極,逼張生考取功名來娶鶯鶯,後來張生考中了狀元,被當朝重臣看重,選為女婿,鶯鶯自然被拋諸腦後,多年後,故地重遊,鶯鶯拒絕見這個「外兄」——《西廂記》裡給了一個光明的尾巴,寫成了張生與鶯鶯大團圓。
  • 功夫在「花」外——讀談瀛洲《人間花事》
    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談瀛洲教授是一個植物發燒友。經過長期與花花草草的親密接觸,最終捧出這本唯美的植物散文集《人間花事》(灕江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不過,細細品讀書中56篇文章便會發現,相較這些年風靡書市的花草類作品,這本書並沒有把重點放在對植物習性、特點、花色等方面的描摹記錄上,而是以花為媒,寫人間親情,寫世事滄桑,寫花草典故,寫讀花心語,從而把讀者帶入一個廣闊的空間,享受花事之外的遐思與美好。
  • 張生不是無情種,元稹不是薄倖人 | 豫記
    元稹是如何惹上一身流言的? 這流言蜚語,是元稹自己惹來的。怪只怪他不僅愛寫東西,一下筆還寫那麼好! 元稹曾經寫過一篇傳奇小說《會真記》,就是這篇傳奇小說,為元稹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冤屈。關於張生和元稹道德問題,早在1987年冀勤先生就對元稹「在私生活中,並非只是凌辱了一個鶯鶯,他輕薄放蕩,好色成性,不但見女色即動心,且甚至聽女色而懷鬼胎」表示「實不敢苟同」。他們都回歸文本,重讀文體,對張生所謂的始亂終棄,他們研究認為:一是從鶯鶯給張生的回信中和鶯鶯婚後張生又託口要求再見一面的情節上,可以看出張崔二人是有感情的。二是始亂。
  • 瀛洲大橋:一彎「新月」映洛水
    通車前夕,我們來到橋上欣賞美景,體驗過橋的感覺。 交通信號燈和交通標誌牌已安裝就緒,斑馬線已經畫好,橋面上還畫有自行車圖形等標誌、標線,引導行人安全過橋。路邊的限速標誌牌提醒司機朋友:即使在如此寬闊平整的橋上通過,也不可由著性子來。 瀛洲大橋有專門的機動車匝道、非機動車匝道和人行道。機動車過橋只需從瀛洲路或者洛宜路上橋便一路暢通。
  • 乾貨:散文的寫法
    諸如林語堂的幽默、錢鍾書的諷刺、梁遇春的閒淡、沈從文的從容、胡蘭成的灑脫、何其芳的少年旖旎。前人梁實秋論散文有云: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過是「簡單」二字而已。簡單就是經過選擇刪芟以後的完美的狀態。不過「簡單」兩字不簡單,若想達到此種境界,既關才氣,也須苦功夫。讀梁遇春的《淚與笑》與《春醪集》,作者27歲就因病去世,所寫散文僅三十餘篇。
  • 《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汪曾祺晚年回憶錄,憶海拾珠,散文成集
    讀汪老的書就像聽汪老講課又或坐在老先生身旁聽其談古論今,有情趣有幽默。汪老的散文文字淡淡,生活氣息濃濃,就像一杯好茶需要慢慢品味。本書是汪曾祺先生的晚年回憶錄,憶海拾珠,散文成集。「淡」源自於生活日常,而「濃」薈萃於熱愛生活進而見微知著的精神。
  • 《鶯鶯傳》:窮書生愛上富家女,結果張生卻對鶯鶯始亂終棄,為何
    但是好景不長,張生要上京趕考了,二人就此別過,但並沒有斷絕來往,仍舊靠鴻雁傳書維持感情。張生的京考並不順利,但是他決定滯留長安,這個決定幾乎可以說再次為崔張二人的愛情敲響了喪鐘。崔張二人的愛情如果發生在現代,那是見怪不怪,但是崔鶯鶯是生活在千年以外的女子,也算得上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小姐,她不是不懂貞潔觀念。從他的情信中,可以看出,她委身於張生是奔著結婚去的,根本沒有想到會被張生放鴿子,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接受現實。相比張生,她的情感更加熱烈,只是苦於無法傾心相訴。
  • 在戲曲《西廂記》中,張生究竟是「傻」,還是「精」?
    紅娘向鶯鶯述說張生「二十三歲,不曾娶妻」的自報家門舉動之後說:「我不知他想什麼哩,世上有這等傻角!「(一本三折)鶯鶯與張生「聯吟」時,紅娘說:「這聲音,便是那二十三歲不曾娶妻的那傻角。」(_本三折)老夫人「賴婚」後,張生要尋死,紅娘說:「街上好賤柴,燒你個傻角。「(二本三折)營鶯燒夜香,紅娘等著張生如簡赴約,說:「偌早晚,傻角卻不來「赫赫赤赤,來?
  • 朗讀——詩歌散文教學的靈魂
    ,還包括詩歌和散文語言通過人們的朗讀所呈現出來有聲的、動態的形式,正是因為詩歌和散文在語言上具有這種雙重優勢,因此,教學詩歌散文時,我們必須把突破口以及重心放在朗讀上。使詩歌散文所蘊含的情味能被開掘出來。詩歌散文的情味往往是內隱的,只有通過朗讀,這內隱的情味才有可能被挖掘出來,才有可能被學生體會到。2. 能體會到詩歌散文的音樂美。好的詩歌散文都是講究節奏、韻律、聲調等音樂元素的,而這些元素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被發掘出來,才能被學生感受到;舍此,別無他途。3.
  •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做客崇明區圖書館「瀛洲大講堂」指導親子閱讀這...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做客崇明區圖書館「瀛洲大講堂」指導親子閱讀這件事......在閱讀這件事上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親密的夥伴,閱讀既要允許孩子尋找自己鍾愛的書籍,也要適時地介入。
  • 南大歷史學院院長張生:如果要進步,就得去念書
    1984年,張生參加高考時,最想讀的其實是地理專業,「我地理好,老師一講就懂,我高考考得也不錯。」不過當年的高考政策是文科生可以考地理學科但不允許報地理專業。於是,張生就退而求其次,選擇了文科生熟悉的領域——歷史專業。歷史作為長線學科,浸淫其間令他過癮。因為歷史滿足了他「對知識的追求,對智慧的追求,對審美的追求」,對觀察社會解鎖社會也很有幫助。
  • 「新文化大散文」與「非虛構寫作」:當下散文寫作新動向
    資料圖片  回到「元氣時代」尋找散文的力量  文化大散文作為一種散文現象,在20世紀90年代勃興並蔚為大觀。文化大散文從文化的視角反思歷史、觀照社會、探詢人文,豐富了當代散文的內涵,拓展了散文的審美空間,擴大了散文的社會影響力。從這一意義上說,文化大散文可以說是當代散文的一個高峰。
  • 瀛洲之愛 完整成長
    為了發揮集團教育資源優勢,更好實現四個校區均衡發展,實現集團內教師隊伍有效流動,新學期將有一批骨幹教師充實到瀛洲校區教師隊伍中,超強陣容,先睹為快——邀你一起領略骨幹教師們的風採!趙洪濤 中小學高級教師,洛陽市首批雙語專家,洛陽市優秀教師,洛陽市中小學教研室英語兼職教研員。瀛洲校區執行校長,負責北二分教育集團的教學科研工作及瀛洲校區日常管理。
  • 聊齋:丫鬟青梅如願以償,嫁給她認為有前途的張生,坐等富貴?
    聊齋:丫鬟青梅如願以償,嫁給她認為有前途的張生,坐等富貴?人如其名,張生既愛惜自己的羽毛,又尊重對方,不自欺,不欺人,是個慎獨守信的正人君子。青梅夜奔又碰了一鼻子灰,這次是結結實實碰到自己的臉上了。一般女人遇到這樣難堪的事,或者灰溜溜跑了,或者乾脆一根繩吊死,青梅在如此尬情勢下仍然能夠跟張生坦誠對話,尋找解決困境的途徑,真是解決難題的能手。青梅夜奔被拒絕,但張生說出了一句真心話:「得人如卿,又何求到你這樣的人做妻子,人生還有什麼值得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