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不是無情種,元稹不是薄倖人 | 豫記

2021-02-23 豫記

提起「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也許有人不知作者何人,但這些詩句皆耳熟能詳。

 

這是唐朝詩人元稹的大手筆,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用情專一、愛妻深切的好丈夫。

 

然而,來自權威人士的唾沫星子,來自權威報刊的覆盆拍磚,讓我們不得不相信,生活中的元稹,是一個「薄倖婦女」、「拋棄鶯鶯」、「玩弄薛濤」、「人品卑劣」的小人。

 

然而,真實的元稹果真如此嗎?

 

 

元稹

是如何惹上一身流言的?

 

這流言蜚語,是元稹自己惹來的。怪只怪他不僅愛寫東西,一下筆還寫那麼好!

 

元稹曾經寫過一篇傳奇小說《會真記》,就是這篇傳奇小說,為元稹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冤屈。

 

爭論的焦點是,《會真記》是元稹自寓體小說,小說中的張生就是元稹本人,張生所為,就是元稹所為,始亂終棄,寡情寡義,薄倖婦女。

 

始作俑者是宋人王銍,字性之。他在《傳奇辯證》中說,曾經讀到蘇軾的一句詩:「詩人老去鶯鶯在」。文中注釋說,《會真記》中的張生「乃張籍也」。

 

他認為張生的科考時間與張籍不對,張籍早張生「二年,決非張籍明矣」。他私下猜想,「非微之」「不可當」,非元稹不可。

 

正好莊季裕對他說,莊季裕的朋友楊阜公曾經讀到元稹為崔鶯鶯的母親鄭氏所寫的《墓誌》,其中有「其既喪夫,遭軍亂」,與《會真記》中所講的事實一模一樣。

 

所以他認為:「則所謂傳奇者,蓋微之自敘,特假他姓以避就耳。」

 

他後來翻檢元稹的文集《長慶集》,沒有看到元稹為崔母所作的墓誌,可能王銍手中的元稹文集不全,其他地方有。

 

他查看白居易為元稹寫的墓誌,元稹活了53歲,一推算,正好當時《會真記》中張生一樣,都是22歲。他又考察了元稹的百餘篇詩歌,發現很多內容與《會真記》中事件暗合。

 

元稹為什麼要寫這篇傳奇呢?

 

大概人做了有悖於義的事之後,經常「託之鬼神夢寐,或假自他人,或雲見別書,後世猶可考也。微之心不自抑」,改名換姓地把自己這些齷齪事寫出來。

 

蘇軾認為張生是唐朝詩人張籍,王銍認為是元稹本人,並加以考證。

 

南宋的趙德麟在《侯鯖錄》(卷五)轉引了王銍的《傳奇辯證》,從此,「則所謂傳奇者,蓋微之自敘,特假他姓以避就耳」就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宋代劉克、胡應麟等人則馬上表態同意,但沒有提出新的證據。現當代陳寅恪等人不僅同意,又進行了補充考證。

 

考證的結果是,鐵板釘釘:元稹做錯了事,事後又不承擔,寫小說文過飾非,為自己開脫。元稹就是一個小人,始亂終棄。

 

 

故事雖為元稹寫

但元稹並非是張生

 

儘管持自寓說者人多勢眾,氣勢洶洶,非自寓說者也沒有被嚇倒。吳偉斌先生一直高舉著非自寓說的大旗,他一生都致力於為元稹平反昭雪。

 

我們且將兩派的學術觀點陳列如下,孰是孰非觀眾一看即明:

人名:元稹、楊巨源、李紳相同;姓氏:元稹母與崔母同姓;地名:普救寺相同;事件:唐朝名將渾瑊薨於蒲、杜確平定蒲州叛亂相同,除此之外其他事件都不一樣。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兩個人,怎麼可能在一個傳奇故事中,變成一個人呢?而有意思的是,作者把自己和朋友也作為人物寫進了傳奇中,與主角張生對話。小說的最後,作者卒章顯志,明確地表明了立場:「予常於朋會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為,為之者不惑。」儘管如此,仍然有人置諸多事實和小說主題於不顧,在元稹後來的詩作中找出印證。卞孝萱《元稹年譜》說,這首寫於作者41歲。即便以此推算,張生與鶯鶯戀愛時,元稹21歲,所以元稹與張生並不同歲。卻有引者指斥,這「二十年前曉寺情」正是元稹與鶯鶯在普救寺西廂下野合的間接證明。最讓人不能接受的是,卞孝萱先生還大膽地把傳奇小說中的人物,直接寫成生活中元稹的真實生平履歷。與新舊《唐書》、《資治通鑑》對元稹的貶損相比,真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目前,除了史證法、文證法,還有不少人,用文本研究的方法解讀《會真記》,從互文角度,揭示張生與元稹的關係。作家的生活閱歷,是創作的唯一源泉。不可否認,《會真記》中確有作者的影子。但作者的影子,與作者本人是兩回事。再退一萬步,即便承認《會真記》是元稹自寓說,張生等於元稹。關於張生和元稹道德問題,早在1987年冀勤先生就對元稹「在私生活中,並非只是凌辱了一個鶯鶯,他輕薄放蕩,好色成性,不但見女色即動心,且甚至聽女色而懷鬼胎」表示「實不敢苟同」。他們都回歸文本,重讀文體,對張生所謂的始亂終棄,他們研究認為:一是從鶯鶯給張生的回信中和鶯鶯婚後張生又託口要求再見一面的情節上,可以看出張崔二人是有感情的。二是始亂。張生先後兩次對鶯鶯誘導,雖然不對,但都是在禮節範圍之內,並未太過分。三是張崔的關係,崔母是默許的。不然,那麼長的時間,崔母不可能不知道。四是終棄。「終棄」的過程也是這樣,鶯鶯處處表現得比張生更為清醒和深沉。她「絕」張生,正是「愛」張生。沒有前程,張生何以立足?但無論如何,她都「丹誠不泯」。不難想像,由於社會的、心理的乃至生理的原因,鶯鶯是難以長久地痴等空守的。當張生在去考試的前夜愁嘆時,聰明的鶯鶯就已經暗知即將永別,她因此態度恭敬,聲音柔和,慢慢地對張生說:「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歿身之誓,其有終矣,又何必深感於此行?」這話翻譯過來就是:開始玩弄於我,最後把我拋棄,對你當然是妥當的,我不敢怨恨。一定要你玩弄了我而最終娶我,那是你的恩惠。就連山盟海誓,也有到頭的時候,你又何必對這次的離去有這麼多感觸呢?可見鶯鶯不僅是純潔的,善良的,而且也是公正的。她並沒有將「始亂終棄」完全「歸罪」於張生,她不需要人們去為她鳴不平,而是勇敢地承擔了「責任」。六是究竟誰棄在先?一年多之後,才出現「崔已委身於人,張亦有所娶」的「棄絕」。但這就很難說是誰「棄」誰了。七是張生何「過」可「補」?在「崔已委身於人,張亦有所娶」之後,張生卻急急求見鶯鶯而不可得,這還能算是他在「玩弄女性」嗎?若真箇如《會真記》中所云「時人多許張生為善補過者」,張生此舉,於「過」何「補」?相反,「張生怨念之誠,動於顏色」,這才是張生真情之所在。至於元稹所謂「使智者不為,為之者不惑」,直是謊言。若真如此,他就不會作《會真詩》,作《鶯鶯傳》了,何況還有其他豔詩和悼亡詩呢。傳奇的結尾,雖然讓張生做了一點無力的庸腐的「辯解」,但作者的本意,是為了表達一種無可奈何的末世之嘆,而絕不是卑庸地為「玩弄女性」開脫。他既沒有在傳中把世道衰微的責任推到女人身上,也沒有僅僅為了拼湊自己的一兩篇情詩豔賦而隨意誣人妻女。相反,他既寫出了美麗高尚的鶯鶯,也寫出了無可奈何的張生。張生你始亂也罷,終棄也罷;元稹是張生也罷,張生是元稹也罷;張生無罪,當廳釋放。但元稹還得留下,還有人指控你——巧婚通顯,巧宦致相。陳寅恪先生曾指斥元稹的婚姻和仕途都表現出「無節操之守」:為增高位,科舉改換門庭,由明經改為制舉。為婚高門忍情而棄雙文(鶯鶯)娶韋叢。元稹由明經科改為制舉科。元稹想改變工作性質,而且是通過國家考試來換工種,並且是憑自己的實力考取並考得第一名,試問: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憑自己實力換一個好點的工作,又都是為唐朝的皇帝效力,有什麼好非議呢?關於元稹以情牟利,「以巧婚而致通顯」,則更是無根之談。元稹與韋夏卿相識應在貞元十六年五月之後,這時元稹在京應試,而韋夏卿亦改任京官。貞元十九年,元稹中書判拔萃科第四等,置秘書省校書郎。元稹任校書郎閒職三年,生活十分拮据,經常在詩中排遣不滿,所以想考制科。制科是朝廷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目的在於選拔各種特殊人才,相當於今天的國家級公務員考試。而元稹制科考試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則是得到了裴垍的賞識。試前裴垍曾親予指點,又遇上考官韋貫之是裴垍的親信,對元稹自然另眼看待。這次制舉考試,共錄用18名考生,元稹位列第一,白居易也在其中。元稹與韋叢結婚是在考中「書判拔萃科」、任「校書郎」之後;元稹兩次科舉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主要依靠裴垍的賞識和提拔。元和三年九月,裴垍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此年二月,元稹母服除,即得為監察御史,亦系裴垍的提拔。凡此都可說明,元稹早期仕途所以較為順暢,主要是依賴裴垍的賞識和提拔,而與韋夏卿無直接關係。韋夏卿除了在生活上曾經接濟之外,在仕途上對元稹並無實際的幫助;元稹與韋夏卿的政治立場不盡相同,其所以不得韋夏卿的幫助,原因或即在此。說元稹「以巧婚而致通顯」,則明顯與史實不合,毫無根據。如果說薄倖婦女元稹、巧婚巧宦元稹,是後人「集體智慧」的結晶,那麼花心元稹,則是後人又一次集體創作的輝煌成果。有關元稹薛濤之間的燕暱私會及其詩歌酬唱,在野史雜記、詩話筆記中繪聲繪色、煞有介事地傳播著。依現存資料來看,首作俑者是唐末範攄。在其《雲溪友議·豔陽詞》,曾寫到二人故事。隨後,不少史書雜談都引《雲溪友議》為據,廣範傳播,並據此抨擊元稹人品卑劣。《雲溪友議》這本書實為小說性質,不可當做史料來看。關於作者範攄,「攄生於晚唐,以處士放浪山水,仰屋著書,不能常與中朝士大夫相接,故其所記如安祿山、嚴武、於頔、李紳之類,不免草野傳聞,近於街談巷議。」範攄為唐代乾符(874~879)前後之人,元稹則生活在唐代大曆大和(766~835)年間。兩人雖同為唐人,但並不同時。乾符年間距所謂的元稹薛濤燕暱私會的元和四年(809),時隔六十多年之遙。範攄長期隱居江南鏡湖,所謂的元薛「韻事」主要發生巴蜀大地的劍南東、西川以及長安江陵等地,距鏡湖有數千裡之遙,範攄難免誤傳聞為「事實」。何況男女風流韻事歷來是人愛樂道的「口頭快樂」,傳播速度越快,夾雜水分越多。元稹在元和四年(809)三月,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東川。薛濤自長安流落蜀中淪為歌妓,五六十年間一直住在西川成都府。東川與西川雖然相鄰,但兩川首府成都與梓州之間相距數百裡,來往並不方便,元稹公務在身,即使想去西川也總得有個能說出口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元稹在西川並無公事,成都又不在回長安的路上;且元稹與當時鎮守西川宰相級官員武元衡不是朋友,又不熟悉,無由拜訪。再者,元稹這次出使東川查辦案件十萬火急,不能延誤。返京還要到御史臺述職,對東川的案件作出處理。無論是公務還是私情,元稹都沒有理由遲緩回京,繞道成都去看望一個自己並不相識的名妓,過風流快活的日子。當然,除了薛濤,元稹的花邊新聞中還有一位叫劉採春女詩人,這故事編的更是離奇,邏輯荒唐,結論滑稽,不足為信。元稹一生,積極用世,政治上有熱情、有抱負、也有能力,無論幹什麼都能幹出個樣子來。元稹的家庭生活,一如官場動蕩多難,八歲喪父,慈母親教其書。及至成家,兩位妻子先後亡去,八個孩子,也都一一先他而去。他妻亡悼妻,子夭傷子,一生顛簸他鄉。元稹死後,白居易曾撰寫墓誌,評其一生云:「予嘗悲公始以直躬律人,勤而行之,則坎坎而不偶;謫瘴鄉凡十年,發斑白而歸來;次以權道濟世,變而通之,又齟齬而不安;居相位僅三月,席不暖而罷去。通介進退,卒不獲心。」就是這樣一個直官才子,轟然倒下後,卻被人任意污衊、詆毀,髒水和唾沫源源不斷。這正是: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文化傳播學院副院長。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副秘書長,全國財經院校語文研究會副秘書長,河南省寫作學會副會長。

相關焦點

  • 《鶯鶯傳》:窮書生愛上富家女,結果張生卻對鶯鶯始亂終棄,為何
    但他並非是「柳下蕙」式的坐懷不亂之士,對於女色,他有著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他自己說,「大凡出眾的美女,我未嘗不留心,憑這可以知道我不是沒有感情的人」。張生自己認為不是大眾眼中的「情聖」,他只是在等待一段緣份。果然,沒過多久,天緣合作的時機就來了。在一次答謝的飯局上,他見到了崔鶯鶯,張生頓時被鶯鶯的美豔給傾倒了。
  • 多情才子元稹,怎麼就成了詩人中的第一「渣男」?
    要說古代情詩寫得最好的,元稹敢說自己第一,沒人敢說第二。一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便不知為多少人所記誦。又一句「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更覺情真意切,直摧心肝。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對元稹是一路懟懟懟,到了這裡也不免感嘆「造詣獨絕歟!」。
  • 元稹怎麼就成了渣男,怎麼就會那麼讓人反感?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首詩的作者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元稹。這是一首寫給亡妻的懷念詩。詩還裡隱含了後面我們在情書裡面常用的三個成語「巫山雲雨」「朝雲暮雨」「朝朝暮暮」,說的都是楚國神話傳說中巫山神女興雲降雨的事。據《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 元稹:人生只是一場誤讀
    兩人在塵世中的友誼到此落下了帷幕,從此,這段讓人驚嘆又羨慕的友誼成為歷史中的一個傳奇、一個神話。元稹被公認為最好的詩歌是他的幾首愛情詩,尤其是《遣悲懷》三首和一些悼亡詩。但是,元稹的愛情生活卻是備受指責的。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經典劇目之一,講述了張生與崔鶯鶯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書生張生上京趕考,在普救寺偶遇前相國之女崔鶯鶯,兩人一見鍾情,並在鶯鶯侍女紅娘的幫助下私訂終身。
  • 元稹的這首詩,僅用開篇的十四字,就寫出了悼亡詩一種絕美的境界
    這位多情的才子就是元稹。元稹似乎除了在友誼方面與白居易交好之外,剩下的感情生活、交際基本上是與不同的女性打交道了。他與薛濤的斷舍離,使他成為《西廂記》張生的原型人物,但是元稹卻不是一位薄倖的人,當他後來遇到了韋叢,倆人的愛情中成為唐朝的一段佳話。
  • 詩人元稹之愛情,不只成就了西廂記
    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詩中沒有一個愛字,但句句都是情話,句句讓人無比心動,把愛一個人表現得婉約悠長。此千古佳句系唐朝詩人元稹所作。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生於唐大曆十四年,八歲喪父,十五歲以明兩經擢第。二十一歲初仕河中府,二十五歲登書判出類拔萃,授秘書省校書郎。二十八歲授左拾遺。後遷監察御史。後出任同州刺史,入為尚書右丞。
  • 與元稹相關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一次,元稹出使到東川,白居易與好友李建同遊慈恩寺,席間想念元稹,就寫下了《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而此時正在梁州的元稹也在思念白居易,他在同一天晚上寫了一首《梁州夢》:「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遊。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後來兩人都先後遭貶,分別被放置外地做官。
  • 元稹:寫最「撩」的詩,做最「渣」的人
    這樣的人註定是不凡的人,這種不凡在元稹的感情上體現的更是淋漓盡致。陳寅恪先生於《元白詩箋證稿》中這樣寫道:「微之以絕代之才華,抒寫男女生死離別悲歡之感情,其哀豔纏綿不僅在唐人詩中不多見而影響及於後來之文學者尤巨。」
  • 唐代渣男元稹是如何寫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
    這大概是每個有過感情經歷的人都會吟誦的一句詩。它出自唐代詩人元稹的《離思》。有人說這是一首堅貞的愛情詩句,呵呵,如果說元稹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你還會這麼認為嗎?如果不去管元稹本人的感情經歷,大概每個人都會覺得這個詩人一定追求的是「一生一世一雙人」。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
    元稹,字微之,又字威明,北魏宗室鮮卑拓跋部後裔,北魏昭成帝拓跋拓跋什翼鍵的第十九世孫。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元稹八歲那年,父親元寬因病去世,母親鄭氏一介柔弱婦孺擔起元稹上學的重擔。後來元稹果然不負期望年僅十五歲就在朝廷舉辦的「禮記、尚書」的考試中擢第。唐朝考試的科目眾多,元稹出身中小地主,為了儘快擺脫貧困,元稹選擇了相對簡單的明經考試,一戰告捷。在及第之後,元稹還沒有官職只能暫時閒居在京城裡,後來因緣際會得了陳子昂送的李白的上百首詩作,他讀了之後有感而發,開始寫了大量的詩作。
  • 滄海月前月留我,浣花溪畔花別枝:元稹到底「渣」在哪裡?
    而這般讓人銘記的「滄海水」「巫山雲」,我沒經歷過,當時只道是尋常。直到後來,再讀到元稹更多經典詩詞,不禁嘖嘖稱奇,詩詞中泛出的淡淡憂傷,字句裡縈繞的情真意切,那麼動人心弦!有道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白居易的好基友,哦,好詩友,果然非同凡響。難怪他們的友情「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
  • 這些歷史上勵志名人的黑歷史元稹不是最渣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補貼讀書。無論把牆鑿個窟窿是否真的能借到鄰居家火燭的光亮讀書,無論鄰居家是否會發現牆上被鑿了個窟窿而置之不管,這個故事被劉歆(或葛洪)的古代歷史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記載了下來。漢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後又升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 屬於每個河南人的詩和遠方!|豫記
    豫六一豫記說河南不適合發展旅遊?你錯了!河南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河南的地下文物全國首位,地上文物全國第二,還有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待發掘。於是,深耕河南的文化公司和旅行公司走到了一起,成立了豫記文旅。豫記文旅是詩和遠方的牽手天天聽、天天說河南的歷史文化深厚,相信很多人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概念。總的來說就是,地下文物全國首位,地上文物全國第二。
  • 啥是河南人?|豫記
    豫六一豫記過去,我親眼見過不少人,滿口河南普通話,卻說自己是安徽人、山東人、蘇北人。只有廝混得熟了,才會悄悄說上一句:老哥,俺也是駐馬店類。當你足夠強大的時候,自嘲往往就是自信的另一種表現。我不但會坦然承認自己是總部的,還要再給人家科普科普總部的家底兒。宿鴨湖水庫古代有李斯、範縝、韓非子。今有施一公、張磊等風雲人物,還有張定宇這樣的國家英雄。
  • 論詩是聖賢,論情是禽獸: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也許是受良心的譴責,也許是對初戀情人崔鶯鶯的難以忘懷,所以很多年以後,元稹以自己的初戀為原型,創作了傳奇小說《鶯鶯傳》,即後來《西廂記》的前身。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
  • 河南人普遍都有思鄉病,咋治? | 豫記
    我們現在知道了,鄉愁並不是病,但直到19世紀,這種因「鄉愁」呈現的狀態仍被認為是種疾病:「思鄉病」。1688年,據說一位名叫J·霍弗爾的隨軍醫生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遠在異鄉的瑞士僱傭兵似乎有一種集體症候。比如他們會一遍遍地回憶故鄉,尤其是對細節的懷念令人驚訝,他們還厭食、高燒、頭痛,甚至不可抑制地失聲痛哭,並呈現頹廢的狀態。
  • 元稹的這首肉麻情詩,很多人都覺得情深似海,卻被名家評性情涼薄
    很多人提到元稹,都是爭議頗多。一方面他的文採確實讓人折服,例如,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同時與白居易並稱元白。一方面因為生活作風方面,又為人所詬病。很多人說他是渣男,那麼就讓我們通過元稹的代表作來品味下作者真正的內心感受。
  • 元稹最深情的一首詩,驚豔世人,堪稱唐朝最經典的悼亡詩歌!
    而祭祖,有時並不是只單純的祭奠祖先,也有對逝去之人的紀念,這都源自於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對逝去之人的尊敬與懷念,是種傳統,也是人情味兒的一種體現。因為懷念,所以古人慣常以詩歌寄相思,這就是悼亡詩最初的來歷,早在春秋時期,《詩經》裡就出現了悼亡這一題材,但自西晉潘安用一首悼亡詩懷念妻子之後,悼亡詩一般就專指丈夫追悼亡妻之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