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元稹相關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2020-12-25 小派愛文化

答|百度派 @Emp熊寶

【軼事典故】

1、元稹與白居易

白居易與元稹是當時唐代齊名的大詩人,他們的詩歌理論觀點相近,共同提倡新樂府,結成了莫逆之交,世人將他們並稱為「元白」。兩人之間經常有詩歌唱和,即使兩人分處異地,也經常有書信往來,並發明了「郵筒傳詩」。一次,元稹出使到東川,白居易與好友李建同遊慈恩寺,席間想念元稹,就寫下了《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而此時正在梁州的元稹也在思念白居易,他在同一天晚上寫了一首《梁州夢》:「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遊。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

後來兩人都先後遭貶,分別被放置外地做官。於是他們經常聯絡,互相鼓勵和慰藉。如白居易所說的那樣,兩人終其一生都是友情極其深厚的「文友詩敵」。白居易有詩寫道: 「君寫我詩盈寺壁,我題君句滿屏風;與君相遇知何處,兩葉浮萍大海中。」

白居易這樣評價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並說他們之間的友誼是「一為同心友,三及芳歲闌。花下鞍馬遊,雪中杯酒歡。衡門相逢迎,不具帶與冠。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為同登科,不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而元稹對白居易關心,更凝結成了千古名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2、元稹與崔鶯鶯

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韋叢,娶韋氏之前曾與一女子頗有私情,此女便是崔鶯鶯。關於崔鶯鶯,描寫較多的乃是元稹的《鶯鶯傳》(又叫《會真記》),《鶯鶯傳》則成為王實甫撰寫《西廂記》的藍本。

唐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濟市)任小職,與其母系遠親崔姓之少女名「雙文」者(即後來傳奇小說《鶯鶯傳》中的崔鶯鶯)戀愛。崔鶯鶯才貌雙全,而且家中富有,但畢竟沒有權勢,這與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離。根據唐代的舉士制度,士之及第者還需要經過吏部考試才能正式任命官職,所以元稹於貞元十六年(800年)再赴京應試。元稹自從赴京應試以後,以其文才卓著,被新任京兆尹韋夏卿所賞識,且與韋門子弟交遊,從而得知韋夏卿之女韋叢尚未許配與人,於是意識到這是一個走門路、攀高枝的絕好機會。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與白居易同登書判撥萃科,進入秘書省任校書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慮到崔鶯鶯雖然才貌雙全,但對他的仕途進取沒有多大幫助,所以權衡得失,最後還是棄鶯鶯而娶了韋叢。也許是受良心的譴責,也許是對初戀情人崔鶯鶯的難以忘懷,所以很多年以後,元稹以自己的初戀為原型,創作了傳奇小說《鶯鶯傳》,即後來《西廂記》的前身。

在《鶯鶯傳》裡,元稹開篇這樣寫道:「唐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張生遊於蒲時,在軍人騷亂搶掠中保護了寡母弱女的崔姓表親,由此識得表妹崔鶯鶯。崔鶯鶯「垂鬟接黛,雙臉銷紅」的美麗,「顏色豔異,光輝動人」的俏麗讓張生頓生愛慕。後來,在鶯鶯丫環紅娘的幫助下,張生與鶯鶯私會西廂下,成了雲雨。自此之後,鶯鶯「朝隱而出,暮隱而人」,與張生私會。《鶯鶯傳》裡的張生其實就是元稹自己當年與崔鶯鶯的故事,張生為元稹自寓。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元稹還寫了「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意思是他對其她女色絕無眷戀之心,除「君」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3、元稹與韋叢

元稹和妻子韋叢的半緣情深為人津津樂道,元稹曾經留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千古傳誦的佳句,就是元稹悼念亡妻韋從而作的。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小女兒年方二十的韋叢下嫁給二十四歲的詩人元稹。這樁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當時二十四歲的元稹科舉落榜,但是韋夏卿很欣賞元稹的才華,相信他有大好前程,於是將小女兒許配給他,而元稹則是借這樁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機會,不過兩人在婚後卻是恩愛百般,感情非常好。以韋叢的家庭背景,下嫁給元稹對於當時的元稹來說就好像天女下凡一樣。她不僅賢惠端莊、通曉詩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貴,卻不好富貴,不慕虛榮,從元稹留下來幾首那時期的詩來看,當時正是他不得志的時候,過著清貧的生活,韋叢從大富人家來到這個清貧之家,卻無怨無悔,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關心和體貼丈夫,對於生活的貧瘠淡然處之。元稹原本以為這只是一個政治上晉升的途徑,卻沒想到韋叢是這樣一個溫柔的女子、體貼的嬌妻。古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婚後元稹忙著科試,家中的家務全是韋叢一人包辦,而婚前她是大戶人家的千金、父親疼愛的小女兒,韋叢的賢惠淑良可想而知,所以元稹在數年以後,總還是會忍不住想起與他共度清貧歲月的結髮妻子韋叢。

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韋叢因病去世,年僅二十七歲。此時的三十一歲的元稹已升任監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開始,愛妻卻駕鶴西去,詩人無比悲痛。韋叢營葬之時,元稹因自己身縈監察御史分務東臺的事務,無法親自前往,便事先寫了一篇情詞痛切的祭文,託人在韋叢靈前代讀。但即便如此,到了下葬那天,元稹仍情不能已,於是又寫了三首悼亡詩,這就是最負盛名的《三遣悲懷》(即《遣悲懷三首》)。元稹對妻子一直有深切的思念和無法釋懷的悲傷,韋叢與他同苦七年,卻在他即將飛黃騰達的時候離開了他,而元稹能做的只有祭奠亡故的愛妻,以及在詩中寫下自己的思念。『『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貧賤的夫妻總是這樣,儘管互相恩愛卻因為物質條件的貧瘠而無法讓心愛的人過得更加幸福,韋叢因為幾組情意綿綿的詩歌而永遠留在了後世讀者的心中。

4、元稹與薛濤

元稹和唐代才女薛濤的愛情故事是中唐文藝界最出名的愛情故事之一,雖然這場愛情是無疾而終,但正因為沒有結果,反而更有「餘味」。

薛濤是唐代著名的女詩人,她製作的「薛濤箋」一直流傳到至今。她才貌過人,不但聰慧工詩,而且富有政治頭腦。雖然身為樂伎,但心比天高,十分鄙視那些貪官汙吏,達官貴人。

唐元和四年(809年)三月,當時正如日中天的詩人元稹,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聞蜀中詩人薛濤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後,特地約她在梓州相見。與元稹一見面,薛濤就被這位年僅三十一歲的年輕詩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兩人議詩論政,情誼漸深。在薛濤的支持下,元稹參劾為富不仁的東川節度使嚴礪,由此得罪權貴,調離四川任職洛陽。從此兩人勞燕分飛,關山永隔。

分別已不可避免,薛濤十分無奈。令她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來的書信,同樣寄託著一份深情。勞燕分飛,兩情遠隔,此時能夠寄託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詩了。薛濤迷上了寫詩的信箋。她喜歡寫四言絕句,律詩也常常只寫八句,因此經常嫌平時寫詩的紙幅太大。於是她對當地造紙的工藝加以改造,將紙染成桃紅色,裁成精巧窄箋,特別適合書寫情書,人稱薛濤箋。才子多情也花心但薛濤對他的思念還是刻骨銘心。她朝思暮想,滿懷的幽怨與渴盼,匯聚成了流傳千古的名詩《春望詞》。

由於兩人年齡懸殊過大,三十一歲的元稹正是男人的風華歲月,而薛濤即便風韻綽約,畢竟大了十一歲。另外更重要的是,薛濤樂籍出身,相當於一個風塵女子,對元稹的仕途只有負作用,沒有正能量。對於這些,薛濤也能想明白,並不後悔,很坦然,沒有一般小女子那種一失戀便尋死覓活的做派。於是薛濤從此她脫下了極為喜愛的紅裙,換上了一襲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從熾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車馬喧囂,人來人往,但她的內心卻堅守著一方淨地。

以上內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精彩故事:吳道子軼事典故
    軼事典故拜師學畫吳道子年幼家貧,外出謀生路經河北定州城外時,在「柏林寺」結緣一位老和尚,並拜其為師。三年過去了,吳道子畫水很有長進。回寺的第二天,老和尚竟病倒在床了。吳道子說:「師父,我願替您畫那幅《江海奔騰圖》。」老和尚見十五六歲的吳道子,竟說出這樣有志氣的話,當下就答應了。整整九個月,吳道子不出殿堂,精心構思壁畫。直到深秋,吳道子才把這幅圖畫完,他對師父說:「師父,我已把《江海奔騰圖》畫出來了!請您去觀看。」老和尚聽後,病竟然全好了!
  • 有一種友誼,叫元稹和白居易
    唐代詩壇,有這麼一對極品好友,詩詞唱和三十餘年,往來詩篇千首,志同道合,惺惺相惜,那就是世稱「元白」的元稹和白居易。
  • 元稹是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覺得元稹是個渣男呢?
    元稹,其實是皇族的後裔。他從小就聰明過人然後十分有才華,長得也不賴,十分的漂亮,十分的英俊。他第一個碰到的女生叫鶯鶯,鶯鶯的父母早就死了,所以她是一個非常悽慘的人。然而遇到鶯鶯之後,元稹就發現自己好像遇到了真愛,他們兩個都互相喜歡,並且私自定了終身。鶯鶯送給元稹一個玉手鐲,希望他一生可以平安。但是元稹,後來想著鶯鶯並不能給自己的仕途帶來很好的幫助,所以就拋棄了鶯鶯,娶了當時非常有權勢的一個人的女兒叫韋從的為妻子。後來鶯鶯嫁給了別人,但元稹突然又想到了鶯鶯,並想見她一面,鶯鶯的丈夫是個非常通情達理之人,所以就同意了。
  • 元稹:人生只是一場誤讀
    十四歲時,元稹以明兩經擢第。唐代明經科雖然沒有進士科那樣風光,但是好歹也算有了功名。二十一歲時,元稹考中書判拔萃科。就在這一年,一位二十八歲的士子也同時及第,這位士子即為白居易。按照當時的風俗,兩人稱為「同年」。元稹和白居易兩個讀書人一見如故,很快成為摯友,他們的友誼一直維持到他們生命的盡頭,成為唐詩史上的一段佳話。
  • 元稹:一位「渣的浪漫」的古代詩人
    首先要提名的就是唐代的詩人,盛唐是繁華是享譽世界的,這一時期的浪漫詩人更是數不勝數,但元稹這位詩人可謂是浪漫中的情聖。「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詩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大概意思就是:曾經到過滄海,看到別處的河流也就不足為顧了,後人引用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以此表明自己此生非卿不娶,非君不嫁。
  • 白居易與元稹感天動地兄弟情
    注釋 微之:元稹,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摯友。 漳浦:地名,在今福建漳州南部。 宿草: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為悼念亡友之辭。 阿衛:微之的小兒子。
  • 詩人元稹之愛情,不只成就了西廂記
    提起《西廂記》,人們都會想起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無不感嘆,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其實,這件作品與詩人元稹有莫大的關係。王實甫把元稹的《鶯鶯傳》改編成了《西廂記》,而《鶯鶯傳》中的鶯鶯是元稹初戀崔雙文的化身。
  • 「風流才子」元稹:我所有的深情都給了你
    其實,作為中唐知名的詩人,元稹還有許多名句,今天,給大家介紹6句元稹的經典名句,大家一起體現他詩中的深情吧!我今因病魂顛倒,惟夢閒人不夢君。——《酬樂天頻夢微之》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自不必說。一天,白居易又夢到了元稹,於是寫了一首詩給他。
  • 白居易與元稹的情誼之一證
    這比較符合老子《道德經》的說法,所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意思就是社會缺什麼,往往就會去宣傳和歌頌什麼。以史書記載來看,似乎符合這麼一個規律。或許歷史上有很多人之間的交往故事很感人,很值得傳頌,但因為缺乏記載而無處措手。總之,在筆者印象中,比較可靠的文人間珍貴友情的不多。其中,讓筆者始終嚮往,難以忘卻的友情,當屬中唐白居易和元稹之間的交往。
  • 詩人元稹「渣」了所有妹子,卻對白居易「一往情深」
    元和初年,元稹擔任左拾遺。在有了上折權後,他連續上書,並因文採出色受到了皇帝召見。此舉卻被朝中權臣注意到,同年九月十三日元稹就遭遇貶謫,被貶到了河南當縣尉。       白居易則更直接,尚未授官之時,就因「對策語直,不得諫官」,被外放去周至做縣尉。       被貶後沒多久,元稹就接到了母親逝世的消息。按照唐朝的制度,他需要回鄉丁憂二十七個月。
  • 元稹很感人的一首詩,短短28字,讀後讓很多人落淚!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便與真摯的友情相關。它出自於唐代詩人元稹之手,是元稹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說到友情,又說到元稹,相信大家都會想到與他同科及第,結為終生詩友的白居易。元稹這首《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便是他得知白居易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後所寫。而元稹早在元和五年(810年),就因彈劾和懲治不法官吏,蒙冤被貶。
  • 唐代才子元稹:荼靡一生,風流韻事詩千篇
    白居易有《長恨歌》,元稹有《連昌宮詞》,其鋪敘詳密,優美自然。連昌宮中滿宮竹,歲久無人森似束。又有牆頭千葉桃,風動落花紅蔌蔌。宮邊老翁為餘泣,小年進食曾因入。上皇正在望仙樓,太真同憑闌幹立。而元稹卻把信炫耀一般地拿給別人看,仿佛是為了證明他的魅力有多麼的大,他把這當成一種資本炒作,當作笑話供人取樂。知書達理的雙文,於次年嫁人。元稹卻不淡定了,以表兄的身份想再見她一面。雙文避而不見,只給了他一首詩「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便打發了他。
  • 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唐朝元稹《冬至十一月中》 元稹的廿四氣詩,也就是二十四節氣詩,是他在做丞相的時候頒布的面向全國的節氣詩詞歷,是日曆的一種補充,讓普通人都能知道每個月有哪些節氣,節氣應對的氣候知識與歷史掌故。
  • 網紅教授戴建業所說的元稹,渣男?痴情?
    就像教授所說的「不怕流氓有文化,就怕流氓會寫詩」。這個在教授眼中「流氓」形象存在的人是誰呢?此人正是與白居易齊名的大唐詩人,元稹。元稹像自古才子多渣男,渣男多有詩賦才。人有多大才華,人品就有多渣。雖然這句話不適用於所有的才子,但我認為至少是符合元稹的。
  • 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元稹·遙寄書信
    正值壯年的元稹,為什麼會說自己「垂死病中」呢?其實,元稹在前往通州赴任不久後,就患上了瘧疾,終日病怏怏地躺在床上,境況十分艱難。他聽到好友的遭遇,居然「驚坐」而起,這種下意識的反應,體現出元稹對朋友的深情和關心。
  • 元稹:寫最「撩」的詩,做最「渣」的人
    元稹以《鶯鶯傳》中的張生自寓,敘述了一段才子與佳人巧妙的相遇,兩人之後擦出了愛情的火花,成了雲雨。一邊是崔鶯鶯頻頻送目,橫臥在床,嬌羞不已,一邊是元稹這個「小兒郎」含情脈脈的凝眸注視著心上人,此情此景,心生愛慕。但縱使兩人相親相愛,可元稹的志向始終嚮往著「詩和遠方」,崔鶯鶯陪不了他,更給不了他想要的輝煌。只落下崔鶯鶯城門遠眺,目送情郎元稹奔向長安,奔向前程。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
    元稹,字微之,又字威明,北魏宗室鮮卑拓跋部後裔,北魏昭成帝拓跋拓跋什翼鍵的第十九世孫。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元稹八歲那年,父親元寬因病去世,母親鄭氏一介柔弱婦孺擔起元稹上學的重擔。後來元稹果然不負期望年僅十五歲就在朝廷舉辦的「禮記、尚書」的考試中擢第。唐朝考試的科目眾多,元稹出身中小地主,為了儘快擺脫貧困,元稹選擇了相對簡單的明經考試,一戰告捷。在及第之後,元稹還沒有官職只能暫時閒居在京城裡,後來因緣際會得了陳子昂送的李白的上百首詩作,他讀了之後有感而發,開始寫了大量的詩作。
  • 元稹怎麼就成了渣男,怎麼就會那麼讓人反感?
    比如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上述詩詞是唐代大詩人元稹的《離思五首》之四,是唐代最經典的悼亡詩之一。中華詩典上,可能很難再找出比「曾經滄海」更專一的詩。因為這句詩,元稹幾乎成了史上最專一的男人。元稹,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標準的「高富帥」,他是皇族的後裔。從小就聰明過人又有才華,長得也不賴,十分的英俊。「潘驢鄧小閒」,男人「捱光」的五個條件他都具備。
  • 大唐第一CP:細數元稹與白居易的相交!
    明經較易而進士頗難,所以有三十老明科五十少進士一說。白居易家貧多故,憑自身努力選擇了hard模式並是那一批第一個跑到終點的,確實不易。而元稹由於家太窮了急需要養家,選擇easy的明經模式,他幼年父死,由獨母養大。雖然祖上是貴族,於他這代早已沒落。所幸元稹聰穎好學,天賦又高,十五歲舉明經,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會試。元大人十五歲已經輕輕鬆鬆過了公務員最高級別考試了。
  •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元稹的三首悼亡詩與三重恨
    問題:唐朝元稹有詩云: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什麼意思?前言中唐大詩人元稹悼念自己的亡妻時,寫過《遣悲懷三首》。